作家余秋雨在其代表作《山居笔记》中曾提到,在上一世纪的中国,最富有的省份竟然是山西省,甚至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
相反,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则更像是这些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
那么这些曾经红极一时的晋商是如何创业守业,又是怎样从历史上消失的呢?
传奇晋商的发家之路
曾经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成就了一群女子,但它更成就了一代晋商。
从那时起,晋中地区的各家“大院”再没有了昔日的宁静,无论哪个季节,它都会迎来络绎不绝的游人。
人们在感受这千年沧桑的同时也不禁感叹,一代晋商是如何成就这般雄厚的家业呢?
今天当我们再提起晋商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到电视剧《乔家大院》当中的场景,这部剧演绎了山西人乔致庸早年间弃文经商的传奇经历。
而以乔致庸为代表的乔家大院的历史变迁恰恰也成为了整个晋商的缩影。
乔家大院是坐落在山西祁县乔家堡村的一个双喜字型院落,最早是清乾隆年间乔全美在当地买下的几所住宅建起的这座小院,这也是乔家大院的雏形。
后来乔致庸当家之后,为了能光大门楣,他大兴土木,将原有的院落翻盖了一倍,这也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乔家大院的样貌。
乔家大院一直以来都是凭借财富名冠天下,但人们最为关注的还是乔家大院的主人能逃过历史上富不过三代的诅咒,传承百年而不衰。
这一切其实源于乔家祖先留下的严格家训,乔家的第一代掌门人乔贵发,原本只是当地一个商铺的跑堂伙计。但他善于钻研和观察,很快便看到了市场上潜在的商机。
于是他用自己的本钱经营农产品贱买贵卖,很快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也成为了他进入商界的敲门砖。
据统计,乔贵发鼎盛时期的家产是清朝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
白手起家的乔贵发深知创业守业的艰难,为了不让后代重蹈他人覆辙。
他曾经为子孙立下了六条家规。分别是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
并没有明确规定如有违反者当逐出家门。
正是凭借这种良好的家风让乔家的后辈子孙自小便受到了严格的约束。他们没有那些地主少爷的纨绔之气,反而更多了一份敬畏和淳朴。
救家族于水火之中的乔致庸
作为乔家的第三代子孙的乔致庸,幼年时期便父母双亡。一直以来他都是跟着大哥大嫂在生活,因此家中的生意大都是由哥哥在打理。
而乔致庸自小时起就表现出对诗词歌赋浓厚的兴趣,他的理想也是能够成为像苏轼那样的文人。
而乔治庸也是不负众望的成功入围到科举考试中,可就在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却接到了兄长意外离世的噩耗。
迫于无奈,他只能选择弃文经商,接手家中的产业,当看到家族企业日渐衰落,乔致庸决心要改革这种原有的经营模式。
他发明了一种顶身股用来激励员工,同时吸纳大批晋商入住乔氏家族企业。
为了能扩大自己的贸易,乔致庸在日常经营之外,又开辟了茶路。后来乔致庸在经商的过程当中,发现了票号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那时期他便立志要做成全国第一家票号。
乔致庸明白,只有让钱币快速地流转起来。天下的货物才能够不停地运转。
在乔治庸的努力下,自清朝开始国内商人就可以实现异地汇款和取款的梦想。
乔氏家族的票号生意,也开遍了全国各地,真正实现了汇通天下。
乔致庸能够在众多商人当中脱颖而出还在于他知人善用。曾经他为了请到商界人才阎维藩,特地准备八抬大轿,在阎维藩返乡的地方亲自迎接,并骑马护送他回乡。
乔致庸手下的大掌柜马公甫原来仅仅是复盛工票号里的一个小伙计,后来在乔致庸的栽培下为乔家赚取了几十万两的红利。
豪门巨商的儒雅与仁义
乔致庸之所以能在商业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其自身的努力和机遇之外,更重要的是源于他内心那份宽厚与仁义。
乔致庸在创业期间,无论是自家的佣人,员工亦或是当地的村民有难,他总是慷慨解囊。村里人但凡有求到乔致庸,他都会鼎力相助。
据史书记载,光绪25年中国北方遭遇特大旱情,百姓食不果腹,一时间尸横遍野。乔致庸在开源节流的同时,更是主动地开仓放粮,施舍穷人。
乔致庸正是凭借着这份善良与仁慈赢得了无数的美名,更重要的是这些善举在危机时刻还拯救了他整个家族。
相传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北方地区的义和团势力经常杀戮无辜的洋人邪教。
乔致庸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救下了来自意大利的七位修女,后来还将她们悄悄地遣送回国。
这七位女子回国后将乔致庸的仁义之举告诉了当地政府,为了表达对乔致庸的感谢,意大利政府向乔致庸赠送了本国的国旗。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在山西太原境内大肆搜刮财富,很多家族都遭受了灭顶之灾,可唯独乔家大院日军始终不敢涉足。
其实日军在进军山西之前就了解到乔家的实力,可正当他们准备洗劫乔家大院的时候,发现乔家大院门口挂了一面意大利的国旗。
因为考虑到意大利与自己是同盟者,日军没有轻易地对乔家大院下手。而这一切皆源于当年乔致庸的一个小小的善举。
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最终虽没有成为他理想中的文人骚客,但中国士大夫的那种温润善良的品性却被他很好地传承下来,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富可敌国,更有那份难道的品性感动着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