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开皇》写到第三十集,基本上把侯景、陈霸先、高澄、高洋、高演都写完了,今天放松一下,写一篇关于高澄、高洋、高演这北齐三帝的随想文章,作为番外篇吧。
既然是番外,就不用像正传一样费心费力,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只是想到什么写什么,顺道作一个小横评,看看北齐神武皇帝高欢的这三个儿子谁更胜一筹。
说实话,文章开始时,我还没有答案,也就不存在主观倾向,说不定最终结果令人意外也有可能。
说到北齐,就不得不说东魏,说到东魏,就不得不说高欢。
高欢起自北魏六大军镇之一的怀朔镇,即如今的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从一个边军的底层小兵逆袭到了北魏大丞相的高位,成为了我们俗称的权臣,对高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我的《敕勒悲歌》合集。
高欢虽然登顶权臣,但由于崛起速度太快,并不能对北魏的全部疆域完全有效地控制。
于是,西北的宇文泰抓住机遇趁乱崛起,不仅割据关中和陇右,还把北魏天子孝武帝元修半哄半骗到了长安。
高欢没了皇帝,很是伤心,权臣就干得没什么意思,只好从北魏宗室里另选新人,拥立为帝。
这样,昔日的泱泱大国北魏就此分裂为潼关、函谷关以东的东魏和以西的西魏。
尽管东、西魏名义上都是北魏元氏皇族当皇帝,但都是任人摆布的盖章工具,实权分别掌握在高欢和宇文泰手中。
东、西魏之间自诞生之日起就互殴不止,从潼关到沙苑,从河桥到邙山,从玉璧到颍川,大打三六九,小打天天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我的《关陇长风》合集。
尽管东魏国力强盛,西魏地瘠民贫,但高欢费尽脑筋也始终无法吃掉头铁的宇文泰,这也着实颠覆了我们一贯认为的“综合国力决定战争胜败”的传统观念。
公元546年,已经五十岁的高欢决定梭哈一次,集中东魏十五万最精锐的部队进攻西魏在河东的战略要地——玉璧城(位于
今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西南
),准备彻底终结西魏这个可恶的小强。
但小强之所以成为小强,就是因为它令人惊叹的生命力。
此战,西魏连援军都没有派,任凭玉璧守将,堪称“关陇之狐”的韦孝宽带领七千守军进行防御。
结果,一场堪称中国古代最花样百出,战术运用最复杂的堡垒攻防战打响,依靠充足的物资储备、灵活的应对策略、顽强的战斗意识,以及缺德无比的地形,韦孝宽成功守住了玉璧。
悲催的东魏在这次战役中累计战死、病死士卒七万人,只能无奈地撤军。高欢忧愤成疾,一病不起,于第二年溘然长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高欢一生,史有记载的老婆一共有九个,一共为他生了十五个儿子,但正妻只有一个,史称武明皇后,闺名娄昭君。
娄昭君是北魏豪族伊娄氏的千金小姐,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女,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见识、很有眼光的奇女子。
有一年她去怀朔旅游,偶遇城门站岗的小兵高欢,一见钟情,脱口而出:“好帅的欧巴,我要嫁给他!”
尽管地位悬殊、家人反对,娄昭君还是毅然嫁给了高欢。
此后,娄大小姐不仅用娘家的钱财帮助高欢起兵,成就大业,还为他生下了六个儿子,分别是高澄、高洋、高演、高淯、高湛、高济。
其中,高澄被称为北齐文襄帝,高洋被称为文宣帝,高演被称为孝昭帝,高湛被称为武成帝。
能够生出四个皇帝,以笔者浅薄的历史知识,似乎只有后世郭大侠的好兄弟元睿宗
拖雷的老婆唆鲁禾帖尼能够媲美,她生下的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也都当过皇帝(大汗),不过阿里不哥的正统性存在争议,所以比起娄昭君还是差了一些。
下面主要讲一讲高澄、高洋、高演三兄弟,分别从形象、能力、文治、武功、性格、人品六个方面进行对比横评。
有人问,高湛也是一母同胞的皇帝,为什么不纳入测评范围,瞧不起人家吗?
是的,的确是瞧不起。
高湛比他的三位哥哥差得太多太多,前三位虽然有很大的争议,但闪光点也很多,不像高湛妥妥的渣男一枚,即使是参加评测也是自取其辱,还拉低了测评的档次,所以不带他玩。
根据《北齐书》记载,娄昭君在怀高澄时,梦到过一条断龙,也就是半截身子的龙;怀高洋时,梦到了一条顶天立地的巨龙,声势惊人;怀高演时,梦到一条小龙在地上蠕动。
孕文襄梦一断龙;孕文宣梦大龙,首尾属天地,张口动目,势状惊人;孕孝昭则梦蠕龙于地。——《北齐书·卷九·列传第一》
当然,这肯定是史家虚构,要么就是娄昭君妊娠综合症,失眠多梦而已,不过寥寥数笔,对高氏三兄弟概括得倒也很传神。
首先来说高澄。
高澄是高欢的长子,也是嫡子,这就免了很多麻烦。
立嫡还是立长,这是一个问题。比如宇文泰的嫡子和长子就不是同一个人,搞得手下差点因此擦枪走火,大打出手。
高澄是嫡长子,高欢事业当仁不让、毫无争议、板上钉钉、雷打不动的法定继承人,所以很小的时候就被立为渤海王世子,不必像曹丕、曹植那样费尽脑筋争来争去。
史书记载,高澄“生而岐嶷”,就是小朋友很聪明的意思,也就是神童。
中国古代神童很多,像笔者家乡就有两位,一位是著名词人、太平宰相晏殊,一位是王安石的好朋友方仲永。
不过高澄这神童可就出格了,他有两件很神的事迹。
一是在他十岁那年,作为高欢的全权代表,成功说降了不服高欢领导的河北猛将高敖曹。
一个十岁的小学生,独自面对“陆上猛虎”、“项羽再世”的高敖曹,能够口若悬河、恩威并施,把人家忽悠过来为自己老爸卖命,这岂止是神童,简直就是天才了。
另一件事,是十四岁时,与高欢最宠爱的妾室,自己的庶母郑大车私通。
一个十四岁的初中生......,只能说,没有激素的年代,也会有人早熟呀!
不过高澄早熟倒不是我信口雌黄,史书说他十二岁时就帅得一塌糊涂,像个成年人,所以形象这块,高澄拿到五星好评是没有问题的。
高欢也经常用一些时事政治问题考他,高澄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所以很早就开始协助高欢决策军国政务,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时年十二,神情俊爽,便若成人。神武试问时事得失,辨析无不中理,自是军国筹策皆预之。——《北齐书·卷三·帝纪第三》
高欢对这个儿子也很得意,早早地就安排他接手政务,好提前树立威信,为今后接班打基础。
早到什么程度呢?
公元536年,十五岁的高澄带着高欢接班人的主角光环,从霸府晋阳空降到首都邺城,出任尚书令
、京畿大都督、
吏部尚书
、大将军,换句话说,就是国务院总理、兼首都卫戍部队司令、兼中央组织部长、兼国防部长。
当时邺城的高官显贵虽然对高欢这个宝贝儿子久闻大名,但总认为一个十五岁的高中生能有什么本事?大丞相无非是让他来挂职锻炼而已,治理朝政就算了吧。
没想到高澄毫无初出茅庐的羞涩和腼腆,他工作思路清晰,决策科学高效,大刀阔斧,公正严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认可和推崇。
时人虽闻器识,犹以少年期之,而机略严明,事无凝滞,于是朝野振肃。——《北齐书·卷三·帝纪第三》
所以,在能力这块,高澄也足可拿到五颗星。
文治方面,高澄的第一大政绩就是主持制定了《麟趾格》,也就是东魏的基本法。
这部法律不仅成功树立了东魏的正统形象,赢得了关东世族的认可,扭转了因为孝武西迁造成的政治上的被动局面,而且成为后世《大齐律》、唐朝《武德格》、宋朝编敕、元代条格、明代大诰以及《大清律》的框架和蓝本。
仅此一点,高澄的文治就足以载入史册(详见《关陇长风之麟趾新政》)。
高澄的第二大政绩是铁腕反腐。
针对东魏当时吏治败坏、腐败横行的现状,高澄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贪风暴。
一大批跟随高欢起兵的元老重臣,如高欢的发小
可朱浑道元,高欢的生死至交蔡俊,高欢的大舅哥韩轨,高欢最好的朋友司马子如、刘贵、孙腾,高欢的得力助手高隆之,以及一手把高欢养大的姐夫尉景,统统罢官下狱,被高澄整治得魂不附体。
(详见《关陇长风之高澄反腐》)。
不管高澄这样做的目的是打击勋贵旧臣,还是树立个人威信,但一定程度上的确起到了正风肃纪、澄清吏治的作用,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高澄的第三大政绩是发展经济。
在高澄主持推动下,东魏的农业、
盐业、冶铁、水利、城建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国库日渐充盈,粮食连年增产增收,经济和民生水平迅速提高。
至是,东方连岁大稔,谷斛至九钱。——《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四》
高澄的第四大政绩是开通言路,选拔人才。
高澄鼓励士民百姓上书讨论国家政策得失,虚心听取民间疾苦。就算有抨击时弊言辞过激的,高澄也能宽容对待,抚慰奖励。
又精简冗官冗员,淘汰庸官庸吏,大批汉人世族的有为英才被选拔到朝廷中任职。
才名之士,咸被荐擢。——《北齐书·卷三·帝纪第三》
由此可见,高澄的文治成绩非常完美,五星好评当之无愧。
再来看高澄的武功。
高澄从十五岁执政到二十八岁
去世,一共执政十三年。
但前十一年由于高欢在世,东魏的军事工作主要还是高欢老爷子亲自负责,高澄不能插手。所以,此前的战争与高澄无关。
直到公元547年高欢去世,高澄才开始真正面对国际军事斗争,而且一开始就是很棘手的侯景叛乱和西魏东扩。
侯景是东魏资格最老、威望最高、军事能力最强的军界大佬,也是东魏在河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但素来和高澄不和,高欢一死,高澄就想清除掉这个桀骜不驯的刺头。
侯景当然不会束手待毙,一面向西魏投降,一面向南梁归附,同时踏上了宇文泰和萧衍这两艘船。
宇文泰是个精明的老狐狸,以援助侯景为由,趁火打劫强占了侯景管辖的东魏河南十三州;而萧衍是个助人为乐的活雷锋,也派出大军来援救侯景。
高澄一上位就面临两国来攻的不利局面,不过好在他用人得当,派出名将高岳、韩轨、刘丰生,又大胆启用慕容绍宗,先在寒山将南梁军彻底击败,俘虏南梁主帅。又在涡阳击败侯景,迫使侯景逃亡梁朝。最后集中主力进攻被西魏占据的颍川。
颍川之战时,高澄亲临前线,激励士气,最终夺回颍川和河南所有失地,并俘获西魏名将王思政。
此后,侯景在江南发动叛乱,南梁乱成了一锅粥,高澄本着有便宜不占是傻瓜的原则,迅速出兵占领了江淮之间原本属于梁朝的广大地区,东魏的版图大幅扩张。
这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证明,高澄的武功也是很亮眼的。
当然,如果我们本着从严从紧的原则来评价的话,高澄的军事胜利主要是建立在用人得当和趁人之危上,他本人并没有什么御驾亲征、攻坚克难的武勇战绩,对比刘邦、刘秀、曹操、拓跋焘、李世民这样能够亲冒矢石、冲锋陷阵的君王,在武功的含金量上稍显不足,给三颗星的评价是比较恰当的。
再来说说高澄的性格。
高澄由于长得帅,人又聪明,再加上很早就被确立为接班人,自然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主角光环亮瞎人眼,这也造成了他骄横跋扈、目中无人的性格特点。
对东魏的傀儡皇帝,也是自己的二姐夫孝静帝元善见,高澄相当地不客气,竟然说出了那句传诵千古的名言:“陛下,你想造反吗?”
又公然辱骂孝静帝:“你是什么‘朕’,‘狗脚朕’而已!”还命心腹崔季舒在元善见胸口连击三拳,其嚣张跋扈可想而知。
又比如侯景的反叛,很大程度是因为高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个性过于强势所导致。
对弟弟高洋,高澄非常猜忌,长期试探和打压,甚至干出了逼奸高洋妻子李祖娥的事情。
最糟糕的是,高澄因为在外面包养情人,所以经常在外宅办公和留宿。又由于不想让人知道,警卫力量安排得非常薄弱,以至于在准备登基的前夕竟然遭到厨子的刺杀,死于非命,以极为荒诞的结局收场。
作为一个政治家,对情绪的克制和自身行为的管控非常重要,凡事一定要考虑周全,高澄这种无所顾忌、过分张扬的性格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且由于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所以在性格方面,高澄只能得到一颗星。
至于人品,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水平,高澄其他方面还好,就是好色这一条比较要命。
如果说私通庶母还只是年少懵懂,荷尔蒙过剩,情有可原,但是执政后非礼北豫州刺史高仲密的妻子李昌仪,引发东、西魏邙山大战,导致十多万人丧生,连老爹高欢都几乎身陷绝境,险些丧命,这就是很严重的错误了(详见《关陇长风之绿帽风云、邙山大战》)。
光凭这一条,高澄在人品方面最多也只能得到两颗星。
最后汇总,高澄选手外形五星,能力五星,文治五星,武功三星,性格一星,人品两星,合计得到二十一颗星。
下面来看高洋。
高洋是高欢的嫡子,可惜是次子,理论上他是没希望登上皇位的。
但偏偏高澄突然遇刺身亡,高洋就代替大哥继承了高欢的权力,这跟司马懿父子的情况如出一辙。
关于高澄之死,我在正传中有过很多分析,我坚定地认为:高澄之死绝非意外,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高洋收买厨子干掉了高澄!
当然,我没有证据,只有推测:
推测一:高澄遇刺之前,高澄的心腹崔季舒有很反常的表现,情绪近乎失控,这就是预兆。试问,如果仅仅是几个低贱的厨子要行刺,崔季舒怎么可能不提醒高澄?只有权势滔天且具有合法继承资格的人才能让崔季舒举止失常,欲言又止。事实上,高洋上位后,崔季舒成为了高洋最宠信的大臣,亲密程度甚至还在执掌朝政的尚书令杨愔之上。
推测二:据史书记载,刺客兰京曾多次要求回返故乡南梁,被高澄拒绝,后来听说高澄要杀他,就悍然行凶。其实,按照正常逻辑,兰京如果真的想回乡,或者逃避高澄的毒手,最想做的一定是逃走,而不是行凶。但是想逃出邺城,通过重重关卡回到南朝,凭他一人之力肯定是做不到的,除非有人怂恿和承诺,那么身为京畿大都督的高洋,显然具备这个能力。
推测三:高澄刺杀案发生得极为突然,但高洋却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不经审问就杀掉了所有刺客,而且对外封锁高澄死讯,要说这不是蓄谋已久、杀人灭口,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最后,按照“谁得利最大,谁最有嫌疑”的原则,高洋显然也是高澄遇刺的最大嫌疑人。
当然,以上只是主观推测,我个人是深信不疑的,不过我不强求读者朋友也同意我的观点。
下面来给高洋同志测评打分。
首先,外形上高洋同志就出师不利,惨遭KO。
史书记载,高洋皮肤黝黑,大脸蛋子嘟嘟的,身上还长了很多鳞片一样的东西,应该是得了皮肤角质层硬化的疾病,脚踝还有骨质增生。这个形象跟他的父母兄弟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
及长,黑色,大颊兑下,鳞身重踝。——《北齐书·卷四·帝纪第四》
这副尊容,任何一个人当评委,也只能摇头叹息。所以,我们只能无奈地给他打上一星,以资鼓励吧。
接下来是能力,高洋同志就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我们都听过一个成语——快刀斩乱麻,就是高洋发明的。
那时高洋还小,高欢为了加强启蒙教育,丢给几个小朋友一团乱麻要他们解开,别人都累得满头大汗,他却拔出刀来,一刀将乱麻斩断,大声道:“乱者须斩!”
还有一次,高欢带儿子们去打猎,暗中命令手下将领伪装成山贼偷袭他们,别人都吓得手足无措,只有高洋临危不惧,指挥手下结阵反击。
将领见他通过了考验,就除去伪装,但高洋却不依不饶,坚持将他擒下才罢休。
这说明高洋具有很强的临机专断的能力,这是做大事的必备条件。
事实上,高洋一继承高澄的权力,立即逼迫孝静帝禅位,建立了北齐,这也是快刀斩乱麻的表现。
高洋的能力结构中,最突出的恰恰是高澄的短板——军事能力。
他建立北齐后,先后九次御驾亲征,深入塞北,纵横草原大漠,亲自参与、亲自指挥了一系列对柔然、突厥、契丹、库莫奚、山胡的战争,而且全部获得了胜利。
身为天子,他与士卒同甘共苦,倍道兼行,跋涉千里,吃苦耐劳,在艰苦的行军和战斗过程中表现出惊人的毅力。
他的临阵指挥能力极强,多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能够审时度势、批亢捣虚,在最恰当的时机,从最刁钻的角度,用最猛烈的攻势击溃敌人。
他临战心理素质极佳,意志坚定,面对强敌照样能谈笑自若、高卧酣睡,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由于战斗力爆表,北方胡族将高洋称为“英雄天子”,宇文泰在看了高洋的排兵布阵后,也曾发出过“高欢不死”的感慨。
可以说,高洋天生就是为战争而生的天才。在他身处的时代,军事能力比他更强的,北周一个都没有,南朝也只有陈霸先差相仿佛。
所以,高洋在能力方面足可拿下五星。
再说文治。首先,高洋有一个所有人都无法企及的加分项,就是——建立北齐。
尽管高欢把持东魏朝政十四年,尽管高澄也曾紧锣密鼓筹备建国称帝,但最后临门一脚毕竟是高洋完成的。
当时高洋刚刚继承高澄的权力,地位并不稳固,母亲娄昭君和高隆之、杜弼等一众元老重臣都公开反对高洋称帝。
但高洋力排众议,用最坚定果决的态度迅速完成受禅登基。从这个角度讲,高欢的神武皇帝、高澄的文襄皇帝,都是托了高洋的福。
其次,高洋在当政前期非常励精图治。
他的第一业绩是将《麟趾阁》进一步修订完善,上升为更严谨完备的《北齐律》,我们后世耳熟能详的“
笞、杖、徒、流、死
”
新五刑体系和“十恶不赦”的司法解释,都是在这部律法中形成,并沿用了上千年。
同时,高洋重视发展教育,推行儒学;也曾强力推行机构改革,撤并大量州郡,淘汰闲散冗余的官吏。
不过,高洋执政的中后期突然神智混乱,变得癫狂无比、酗酒无度、残忍嗜杀、荒淫无道,成为了“禽兽暴君”的典范。
但在我看来,高洋一系列匪夷所思、令人发指的暴行背后,似乎还有深层次的权力斗争背景,隐藏着难以言说的悲痛和绝望(详见《血色开皇之禽兽天子、大悲高洋》)。
而且,北齐的政局并没有因为高洋的疯狂而乱作一团,他任用杨愔为相,政务处理井井有条,北齐政坛被人形容为“君昏于上、政清于下”。
但有一件事我认为高洋的做法非常不妥,是十足的败笔:
高澄从登基开始,先后用了五、六年的时间,累计发动一百八十万民夫,修建了西起黄河,东到大海,仅次于秦长城规模的北齐长城。
自古以来,大型工程都具有两面性,也许是利在千秋,但往往劳民伤财。
秦始皇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汉武帝频繁发动远征同样是为了打击匈奴,两者都造成了国库空虚,民生凋敝。
高洋用只有秦皇汉武四分之一的疆域,同时实施进攻和防御两套策略,还要应对北周和南朝的军事压力,国力损耗之巨大,实在难以想象。
再加上高洋还大修邺城三台,又赏赐无度,结果到高洋死时,当年高欢、高澄积累下的丰厚家底被挥霍一空。
这也导致他的太子高殷继位后,不得不大量收回高洋泛滥成灾的官爵赏赐,又进一步成为后来高演、高湛发动云龙政变的导火索。
齐主北筑长城,南助萧庄,士马死者以数十万。重以修筑台殿,赐与无节,府藏之积,遂至空虚。——《资治通鉴·陈纪·陈纪一》
从这个角度讲,高洋原本极佳的文治业绩,在他自己的挥霍下几乎荡然无存。考虑到高洋有建国之功的特殊加分项,文治方面勉强可以给到两颗星吧。
武功方面,高洋同样是高开低走,令人叹息。
如果说挂帅出征、临阵杀敌是高澄的短板、高洋的长项,那么作为帝王,在更重要的知人善任上,高洋就远不如高澄。
他任用萧轨为帅,出动十万大军征讨建康,却在陈霸先手下完败,不但全军覆没,而且四十六名将领全部被擒斩,堪称钟离大战之后北朝对南朝又一次刻骨铭心地惨败。
这一战的失败,几乎将高洋前期的赫赫武功全部湮灭。高洋也正是在这一战之后,癫狂程度迅速加深,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直到生命的终结。
所以,作为将领,高洋完全可以拿到五星;但作为帝王,高洋的武功只能拿到可怜的一星,平均一下,就给三颗星吧。
再来看高洋的性格。
原本,高洋具备政治家最优秀的品质,那就是隐忍和果决。
为了逃避大哥高澄的猜忌,高洋整整装了七年的痴呆,受尽了别人的耻笑和欺凌,连老婆被大哥非礼也甘心当一个缩头乌龟。
但私下里,高洋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在磨砺自己、等待时机,而且也确实被他等到并抓住了机会,从此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这种性格跟雄才大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有着惊人的相似,如果他能够保持下去的话。
可惜,也许越是坚强的人越是隐忍,而隐忍时的痛苦也越是强烈,一旦隐忍得到释放就越容易扭曲内心。
宇文邕在这方面心理恢复得比较好,但也有一个后遗症,就是对太子宇文赟的管教过于严厉,有严重的家暴行为,而高洋则表现得更加疯狂、更加绝望、更加具有毁灭性。
所以,在高洋原本可以给到五星的性格上,我个人只能给到他两颗星。
最后是人品。
结合他挑衅生母、射伤岳母、冤杀叔叔、虐杀弟弟、逼奸弟媳的种种作为,即使有再多的难言之隐,也是无法洗白的,所以只能得到一颗星。
综上,高洋选手的形象一星,能力五星,文治两星,武功三星,性格两星,人品一星,合计得到十四颗星。
再来看高演。
高演在高欢所有儿子里排行第六,在嫡子里面排行第三。
高洋死后,太子高殷继位,任用杨愔等顾命四大臣,有意打压叔叔高演。高演在高湛、斛律金、段韶等人的支持下,发动云龙政变,夺取了朝政大权,随后登基称帝(详见《血色开皇之云龙惊变》)。
在形象气质上,高演完美继承了高欢和娄昭君帅哥美女的优秀基因,他身高1.9664cm,妥妥滴模特身材。相貌英俊,气质儒雅,仿佛鹤立鸡群,深得“外貌协会”会长娄昭君的宠爱,轻松斩获五星好评。
幼而英特,身长八尺,仪望风表,迥然独秀,武明皇太后早所爱重。——《北齐书·卷六·帝纪第六》
能力上,高演虽然没有高澄的文韬和高洋的武略,但也没有明显的短板,属于水桶型的六边形战士。
高洋命他辅佐政事,他分析问题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下属对他无不佩服,高洋也非常满意。
帝善断割,长于文理,省内畏服。长于政术,剖断咸尽其理,文宣叹重之。——《北齐书·卷六·帝纪第六》
登基之后,高演胸怀大志,励精图治,全力拨乱反正,革除高洋后期的弊病,朝野上下面貌一新。
武勇方面,高演也有不错的表现。
他登基之后也曾御驾亲征,讨伐北方的库莫奚大获全胜,俘获七万人,缴获牛马无数。
虽然不能与高洋的折冲万里、气吞如虎相提并论,但合格水平还是有的,所以能力方面喜获四星。
文治方面,
高演即位后,一是大刀阔斧,整顿政治秩序。他勤于政务,轻徭薄赋,注重民生,下诏释放官府奴隶,强化法治,强调依法量刑,对利用司法以权谋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又扩大国子监招生名额,亲自编订教材,亲自考核太学生的学习成绩。
为了了解民间疾苦,发现自己施政的弊病,高演派出多路巡视组赴各地观察风俗,访贫问苦,考察得失,寻访人才。又命王晞等贤能臣子可以随时进入自己寝宫,讨论农业、商业、税收和法律政策,有时从清晨谈到天黑,毫无倦意。
二是大力发展经济。高洋时期,由于大量男丁被抽调服役和当兵,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冲击,经济处于崩溃边缘。高演登基后,下大力气在黄河南北进行大面积屯田,迅速扭转了粮荒的局面。又在全国各地设立国家储备粮基地,完善粮食转运网络,北齐的粮食危机得到很好地解决。
三是调整外交策略。高演清晰地认识到,北周自从吞并巴蜀后,国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还不能赶超北齐,但北齐也已经没有了明显优势,所以北齐的当务之急是稳定政局和加快发展,而不是四面出击。因此高演执政时期主动与南陈、北周修好,三国基本处于和平状态。
所以,高演的文治得到五星是当之无愧的,而武功方面,由于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没有足够的业绩支撑,姑且就给一星吧。
其实,以北齐的人口和耕地优势,只要有一段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完全可以再次建立自己的经济霸主地位。可惜,高演在位仅仅一年零两个月就因病去世,北齐也彻底失去了在三国竞争中胜出的机会。
性格方面,高演具备传统君王最宝贵的,同时也是高澄、高洋最缺乏的优秀品质——虚心纳谏。
他的纳谏态度发自内心,非常真诚,不是被动地等别人进谏,而是主动征求臣下的意见,鼓励臣子大胆指出他的不足。对敢于犯颜直谏的人,他非常宽容,能够真心诚意接受别人的批评。
日昃临朝,务知人之善恶,每访问左右,冀获直言。——《北齐书·卷六·帝纪第六》
高演还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
他任尚书令时期,对下属管理非常严格,不少官员因为工作不力遭到高演的严厉惩戒。正好高洋有意打压高演,便用刀架在这些受到惩处的官员头上,逼问高演有什么违法行为,但这些官员没有一个说高演的坏话,高洋也只能作罢。
但高演也有一点小小不足,就是对具体业务工作管得太细,以致有人当面说他像个基层办事员。
“陛下太细,天子乃更似吏。”——《北齐书·卷六·帝纪第六》
不过在当时,能够细致入微,不怕繁琐,总比沉湎酒色,荒废朝政要好得多吧。所以性格方面,高演可以拿到四星。
最后,人品方面,高演同样完美。
高演对母亲娄昭君极为孝顺,娄昭君生病,高演衣不解带地侍奉了一个多月,就睡在母亲卧室外面,饮食药物都要先尝好再亲手喂母亲吃。
娄昭君有时病痛难忍,高演握住母亲的手,娄昭君的指甲刺入高演手心,鲜血把高演袖子都浸湿了,高演依旧面不改色。
帝性至孝,太后不豫,帝衣不解带,殆将四旬,便寝伏閤外,食饮药物尽皆躬亲。太后心痛,帝侍帷前,以爪掐手心,血流出袖。——《北齐书·卷六·帝纪第六》
高演除了对母亲,对其他人也同样宽厚仁慈,尤其是对朋友十分真诚。
王晞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高演登基的第一功臣,但他性格恬静,谦退自守,高演登基后,王晞反而有意拉远与高演的距离。
高演就真诚地对王晞说:“您不同于一般的外臣,为什么故意疏远我呢?今后你但凡有什么想法,可以随时直接来找我。”
“何为自同外客,略不可见。自今但有所怀,候少隙即径进也。”——《北齐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三》
对母亲尽孝、对兄弟仁爱、对臣子秉公、对朋友重义,按说高演的人品可谓完美无缺了,可惜,他也有一个很大的污点——他杀死了高洋的儿子、被他赶下帝位的废帝高殷。
尽管娄昭君再三要求他一定不能伤害高殷,但高演还是在无比煎熬中杀掉了这个十四岁的亲侄子,这是高殷的悲剧,也是高演的悲剧。
高殷被杀三个月后,高演在满心的自责与悔恨中溘然长逝,时年二十六岁。
有此污点,高演原本完美的人品不得不减掉一星,只能得到四星。
综上,高演选手的形象五星、能力四星、文治五星、武功一星、性格四星、人品四星,累计得到二十三颗星。
最后,我们来看高澄、高洋、高演三兄弟的各项数据对比:
应该说,高氏三兄弟虽然各有长短,但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可以说都是当世的风云人物。
但身为君王,并不是有能力就可以胜任,还有方方面面的约束条件,实在是很苛刻的一份工作。
高澄遇刺垂死时仰天长叹:“可惜呀!可惜!”
高洋临死前对高演说:“皇位你想夺就夺吧,请不要杀我的儿子。”
高演临死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高湛,并向他苦苦哀求:“我已经把皇位给了你,求你不要学我的作为。”
可惜,高澄死不瞑目,高洋、高演最担心的事情也都无可抗拒地发生,对这样三位人中英杰来说,命运是何其残忍,又何其无奈。
正所谓: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庙堂岁月催!不正是高氏三兄弟的人生写照吗?
好了,万字长文的评测到此结束,您对评测结果还满意吗?
或者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一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