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毛主席在队伍中影响力多大,周恩来回忆一件事说明:性格决定命运
创始人
2025-07-18 15:02:43
0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

“关注”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毛主席在已经离世多年,但是他的光辉形象一直留存在人们心里。

对后世之人的影响力已经达到这种程度,毛主席当时在队伍里究竟有多大?

周总理回忆的一件事,可以让我们看到毛主席的性格对将士们产生的影响。

这件事情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让周总理印象深刻?

毛主席在队伍里的影响

这件事情发生在转战陕北时期。

1947年,胡宗南率领25万大军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毛主席、周总理决定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延安承载着无数革命同志的记忆,有同志觉得就这样离开很不甘心。

毛主席也对延安有着非常深刻的感情。他能够理解大家的心情,安慰道:“

他们占领延安就像背上了包袱,延安我们肯定要夺回来的。”

毛主席还立下了

“一日不打败胡宗南,便一日不过黄河的誓言”

的誓言。

毛主席立誓时无比坚定,后来也一直记着这句话,无论多艰难都没有过黄河,直到打败胡宗南,兑现了这句誓言。

毛主席的淡定从容也让大家变得更有信心。同志们怀揣着胜利的希望离开了延安。

转战陕北的行程无比艰苦,山路坎坷不平,脚掌磨得流血都是常见的事情。

有人生病了不愿意耽误行程,拖着病体继续赶路。

赶路时有时候还会遇见狂风骤雨的极端天气,同志们风雨兼程的同时还要注意周围的动静,以免被敌军突袭。

毛主席所带领的行军队伍人数不多,遇到敌军会很危险。

据周总理回忆,有一次军队正冒雨赶路,道路泥泞,冰冷的雨水浇灌在人们的身上,但是大家依旧咬牙前行。

毛主席也跟大家一样艰难地赶路。同志们互相加油打气,唱着激励人心的军歌。

其实风餐露宿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最危险也不是天气,而是随时可能出现的敌军。

就在大家赶路时,侦察兵突然发现近在咫尺的山脚下有敌人的踪迹。战士们顿时紧张起来。

大家忍饥挨饿地赶了很多天的路,若此时对上有备而来且兵力充足的敌军,势必是一场恶战。

紧张归紧张,大家听从周总理和毛主席指挥,熟练地掩盖行军踪迹,寻找藏身之处。

一切准备都做完以后,敌军还没有离开,大家还是有些担心。这时候只有毛主席是大家的主心骨。

而从发现敌军开始,毛主席就在冷静地分析形势。

此时他看了看大家担忧的神色,把地图摊开,分析了一下双方兵力与位置,告诉大家如果遇到敌军该如何应对。

毛主席的声音冷静又有信心,作战计划严谨周密。同志们受到鼓舞,觉得就算对上敌军也没有什么好怕的。

就在大家严阵以待时,有一个侦察兵跑进来,同志们都紧盯着他等待消息,他平复了一下呼吸,说

“敌军已经走了”

大家松了口气,无论如何,能够避免这次冲突对红军来说是件好事。大家休整了一下队伍,继续赶路。

转战陕北的行程虽然只有1000多公里,但是行军过程却异常艰险。

行军队伍多次遭遇敌军或者与敌军擦肩而过,毛主席总能冷静地面对危险。

毛主席这种临危不惧的镇定,就像给跟随他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让大家也能在危险来临时忘掉不安,转而冷静地思考如何化险为夷。

毛主席还善于利用陕西特殊的地形牵制敌军,用巧妙的战术化解敌军的侵袭。

战士们对他非常信服。战士们都觉得只要毛主席在,就没有什么好怕的。

毛主席有着过人的军事才能,对部下和百姓也是真心爱护。这种为国为民的大爱,是毛主席受到军民爱戴的关键。

毛主席告诫过战士们,无论条件多艰苦,不要拿老百姓的东西。

在毛主席的带领下,解放军军纪严明。

老百姓有时候看到解放军挨饿,会主动把家里的食物拿出来给他们吃,军民之间互相扶持,关系融洽。

毛主席的领袖气度并非完全是天生的,他的性格也经历了很多事情的磨砺。

其中青少年时期经历和听闻的很多事情,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毛主席的革命初心

1893年,毛主席出生在一个还算殷实的农村家庭。父亲对他非常严格,这让毛主席自小就养成了认真好强的性格。

而他的母亲性格温柔,心地善良。母亲经常教导他做善事才能有好报,这让毛主席从小就关心他人的疾苦。

毛主席从小阅读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小的时候便隐约有了“兼济天下”的思想抱负。

他听过很多古代的传奇故事。

听得多了,有了一个困惑,为什么这么多故事里都没有农民当主角?

在他看来,农民也有智慧有思想,有值得被记录下来的传奇故事。但是实际上他总是听到一些农民受苦的事情。

有一年湖南发生大饥荒,人们整日吃不上饭,饿得奄奄一息的饥民便请求官府发救济粮。

却没想到抚台不仅不愿意救济饥民,还讽刺地说自己就不会饿肚子。饥饿的农民忍受不了抚台这样的做派,奋起反抗。

他们自发举行了游行示威的活动,勇敢地向官府表示抗议。

不幸的是,这次反抗最终被官府镇压。官府抓了领头的人,用砍头的方式把他们处死,以此威慑众人。

虽然湖南农民的这次反抗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大家展现出的不畏强权、勇于抗争的精神,对后来的抗争者是一种鼓舞。

毛主席听人说完这件事情以后,非常同情也非常敬佩事件中反抗不公的农民。

除了这件事之外,毛主席少年时期还经常能感觉到中国农民最大的困难就是“吃不上饭”。

毛主席的父亲就经历过被饥饿的农民“吃大户”的事情。

有一次,毛主席的父亲运送一船米给商户,这船米半路上就被穷人劫走了。

这些关于饥民的事件在毛主席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参加革命的一个初心就是让中国人都吃得上饭。

随着毛主席革命思想的成熟,他充分意识到农民吃不上饭是一个阶级问题。

地主阶级对贫农中农的剥削是绝大多数农民吃不上饭的一个关键原因。

毛主席领导大家参与阶级斗争,他号召革命青年仔细聆听农民的需求,引领他们与地主阶级和不义之商抗争。

在深入了解人民之后,毛主席为人民抗争的思想日益成熟。

步入青年后,他积累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面对敌人时也越来越冷静。

1917年11月,军阀混战时期,毛主席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校方担心学校被军阀骚扰,打算将师生疏散。却被毛主席拦住了。

毛主席当时是校友总务,他向校方提议,由学生自愿军在校门口和附近充当守军。

刚开始,校方觉得这个方法太冒险,但是毛主席为他们分析局势,权衡利弊。校方最终被毛主席说服了。

就这样,师生们都留在了学校。

没多久,学校外面来了一队军阀溃兵,估计有3000多人。

师生们都有些忐忑,学生自愿军只有几百人,战斗经验跟这些荷枪实弹的士兵也没法比,学校恐怕避免不了被劫掠一空了。

而毛主席已经去探过敌情。回来之后,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望向他,希望他给个主意。

毛主席让大家不要着急,然后他命令自愿军分成小队守在附近,又命令他们放起鞭炮。

同时,校方还与警方提前协商,由警方配合自愿军鸣枪。

就这样,仅仅几百人的队伍营造出了声势浩大的表象。

敌军吓得不敢轻举妄动,毛主席趁势命令自愿军对他们劝降。

这些溃兵已经被自愿军的气势所震慑,立刻束手就擒。

毛主席初试身手,就有了俘虏敌军3000人的功绩。这次事件之后,母校师生对他极为敬佩。

之后毛主席又在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磨砺,粉碎了敌军的多次围剿。

毛主席的领袖气度不仅让他的部下信服,也让当时还是毛主席上级的周总理非常敬佩。

在革命的道路上,周总理与毛主席的命运羁绊尤为深刻。在很多关键时刻,周总理都给了他很有力的支持。

周总理与毛主席的情谊

1932年,中共临时中央要求中央苏区的红军攻打南昌等城市,但是毛主席认为这样打是不行的。

周总理来到中央苏区以后,他给周总理提了很多意见。

周总理和毛主席都很坚定地相信彼此,毛主席的提议周总理几乎全然采纳。

当时的毛主席不太受临时中央的重视,周总理却在会议上极力推荐他。1933年,周总理和朱德也受到了王明等人的排挤。

王明等人将注意力放在夺权上,冷落有才德的同志,最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时应对不力,战况惨烈。

红军长征途中,毛主席与周总理依旧互相支持、互相信任。

1934年的黎平会议上,毛主席提议改变行军方向。周恩来非常认可他的提议,在会议上与博古等人据理力争。

最后博古等人也不得不同意了毛主席的意见。这次会议也成为红军和国民党作战的转折点。

毛主席的提议让红军接连取得了多次胜利,扭转了不利的局面。

遵义会议上,周总理也积极地拥护毛主席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周总理非常重视毛主席指挥红军作战的各种提议,这并不是因为周总理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是因为毛主席的意见通常与他是一致的,他们有着非同一般的默契。

另一方面,周总理当时在军中德高望重,他对毛主席的尊重,也会影响其他人对毛主席的态度。

周总理有意识地引导着同志们对毛主席的敬重,他非常认可毛主席的军事才能与领导天赋,认为由毛主席主导革命非常合适。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常委会召开,毛主席被任命为即将成立的西北革命军的军事主席,成为军中的最高领导人。周恩来非常拥护中央的这个决定。

之后毛主席和周总理一起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整体来说,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风波,他们都非常信任彼此。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和周总理一起为国家做出了很多重要决策。

周总理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都有着十分出色的才干。

当毛主席做出决策以后,周总理经常负责实际的行动,并出色地完成任务。

周总理的能力还得到了外国人士的敬佩。有外国人士提起他的外交能力时,说他

“可以从魔鬼那里得到好处。”

1951年7月,中美进入朝鲜战争的谈判阶段。毛主席与周恩来整日忙个不停。

谈判代表团每日向他们汇报谈判情况,请求下一步的指示。回复的电报几乎都是周总理写的。

周总理当时还要处理政务院的工作,时间非常紧张。

前方发回的电报又需要立即回复,他接到电报以后,经常伏案写成数千字的回复,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

毛主席看完周总理写成的电报之后,再以自己的名义发给谈判代表团。

抗美援朝时期,毛主席以自己的名义发送了周恩来写成的几百份电报。谈判时的交涉往往瞬息万变,可见毛主席对周恩来有多么信任。

当然,几十年的共事期间,周总理与毛主席也有产生分歧的时候。

但是通常情况下,两人都会进行有效沟通,最后互相补充,达成一致的观点。

毛主席的性格中有“勇而无畏”的一面,尤其是在面对西方列强时,他说过“消灭一切进犯之敌”。

周总理的性格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稳健”。尼克松说,

毛主席燃起了中国的革命之火,周总理则让革命之火不被烧毁。

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他们目标一致,性格互补,就如同在漆黑的夜空中闪耀的“双星”,共同为中国开辟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革命道路。

结语

毛主席的人生验证了

“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

毛主席、周总理等革命者冷静、勇敢的性格值得很多人学习,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背负。

当代人也需要拿出自己的勇气与能力,面对自己的命运,面对时代的洪流。

谁都无法准确地预知自己的命运,但是人的性格会引导生命的走向。

那些未知的命运就藏在日积月累养成的性格之中,藏在因为性格所做出的每次选择之中。

作者:知禾

编辑:CY

参考资料:

1.毛泽东与周恩来如何交往:长征初期二人互相信任|人民网

2.最佳拍档:毛泽东与周恩来相知互信优势互补|金台咨询

3.周恩来与毛泽东:合作大于分歧|金台资讯

4.毛泽东的初心之路|党的文献

5.毛泽东前期军事生涯的几处妙笔|天津日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8... 文/编辑丨溪谈朱雀 在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点赞”!方便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内容、增加阅读体...
朱元璋:从放牛娃到开国皇帝的传... 一、贫苦出身,砥砺前行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幼时家贫,...
原创 慈... 慈禧,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皇太后”,她的一生承载了清末时期政治沧桑的巨变。活过了三代皇帝,慈禧成为清...
原创 曹...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俗话...
原创 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
原创 隋...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不得不说隋文帝确实运气爆棚。隋文帝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就统一中国,主要的原因是隋朝之...
原创 张... 在三国时期,死得最憋屈的大将当属张飞了。这位叱咤风云的将领,在战场上无人敢当,被古人选为武庙七十二将...
原创 他... 文/青峰 文章引言: 1949年4月,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已经过去了近3个月。此时离新中国成立只有...
原创 元... 我国古代的一级行政区,汉朝早期是郡和国,后来是州(管辖多个郡国),如荆州、幽州;唐朝称为道,如关内道...
原创 走... 赤色文物展示不忘初心, 红侨故事传播如磐使命。 (题记) 横空出世继鳌堂, 代代相传好儿郎;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