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白刃战就不得不提起抗日神剧。抗日神剧中最令人诟病的就是类似手撕鬼子这样的夸张情节。手撕鬼子确实脱离实际,不过在抗战当中,却也涌现出不少令人瞩目的战斗英雄,比如吕俊生。
吕俊生是邢台县前青峪人,1937年12月加入八路军。1938年7月,吕俊生所属的4连在山东夏津与日军发生白刃战。战斗中吕俊生一把大刀,左突右砍,连续杀死了27个日本兵,从此一战成名。当然类似吕俊生这样的战斗英雄,也只是特例。
在抗战初期的白刃战中,中国的大刀队别说完胜刺刀了,简直是完全处于劣势。以平型关战役为例,战后的伤亡统计是1:1。我们知道平型关是伏击战。战斗中先开炮,然后是居高临下的扫射,最后才冲上去以多打少,几个人拼一个。
在这种占尽天时地利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依然占不到任何便宜。有人说通常的白刃战,三个中国军人能拼掉一个日本鬼子就不错了。还有抗战老兵回忆说,5:1的战损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实有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在抗战初期,中国战场上的日本兵大都是多年老兵,受过长期严格的军事训练,而且补给充足,营养良好,装备齐全,所以日本军人具有更高的军事素养。反观中国军队的人员组成,很多士兵可能前几天还在地里刨食,没过多久就穿上军装踏上战场。
即便以吕俊生为例,从1937年12月参军,到1938年7月的战斗,中间也仅仅只有半年时间。以这些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没有经历过战火考验的新兵,对阵侵略成性、百战余生的日本老兵,在白刃战中吃亏,并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但是三比一、五比一这样的伤亡比例,也仅仅只是抗战初期的统计。事实上我军也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在延安,有被俘的日本教官教授中国军人如何拼刺刀。随着战斗经验的积累,中国人自己也总结出了刺杀的技巧。后期八路军往往采用二对一的刺杀方法,具体就是老兵在正面与日本兵对刺,另一人站在侧面伺机偷袭,这种战法屡试不爽。
而且随着战争的继续,日本资源愈加匮乏。仅以军刀而论,1938年生产的九八式军刀相比于1934年生产的九四式军刀,完全可以用粗制滥造来形容。此外日军在付出巨大人员伤亡后,不得不从本土调集没有经验的新兵参战。此消彼长,日本人在白刃战中的优势也终于慢慢失去了。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