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作为一代“杀神”,曾在长平一战活埋40余万赵军,威名也自此传开,威震各国,那你知道当初的长平一战有多惨烈吗?白起的最终结局又是什么?
直到1995年,现代考古学家挖出古遗迹,都为之震惊。那么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也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通过伊阙之战、伐楚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四场战役,白起打出了自己的名声,也奠定了秦国的霸主地位。
这时其余的诸国都很难单独与大秦抗衡,而能和大秦有一战之力的,就只有另一位“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所在的赵国。当时的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再加上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两位贤明之君的治理,赵国的国力蒸蒸日上,的确与秦国有一战之力。
起初秦国也不想和赵国发生直接冲突,后来在秦国攻韩的时候,韩国国君想派遣使者向秦国割地求和,但是地方郡守不同意,于是就找赵国求救,并擅自做主将上党一地给了赵国。
赵国顺理成章就接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并派遣赵国的士兵接手了上党诸城。也正是此举彻底激怒了秦国。
秦昭襄王先是派遣大军威慑韩国,让其不能支援赵国。随后派遣秦将王龁为帅,带领秦军主力去攻击赵国。以王龁为主的秦军和廉颇为主的赵军就在此地展开了大战。
由于综合国力上的差距,王龁很快击败了廉颇,将其逼回了丹河东岸。廉颇在此地大力修筑防御工事,固守不出。一时间秦国王龁也拿不下这坚固的军事防御阵地,双方就这样僵持住了。
可也正因廉颇的坚守不出,给了小人机会,随即便给新上任的赵孝成王觐见谗言,说廉颇无能,举国之力,却不敢迎战,害赵国丢了面子。
秦孝文王本就忌惮廉颇的势大,早就想找个借口拿下廉颇,换自己的心腹上位。又听到这样的谗言,于是就顺势就将廉颇从主将位置上卸了下来。而接替廉颇上位的正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因为赵奢曾经击败过秦国,赵孝成王认为赵括也差不了。
当然这其中少不了秦国的推波助澜。当时秦国久攻不下,对廉颇的坚守不出也没有办法,于是就想着在内部瓦解他们的关系。
就这样在秦国的有意散播之下,一则“秦国不惧怕廉颇,因为秦国打败过了廉颇,但是唯独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因为赵奢大败过秦国”的谣言就在赵国传播开来。就这样在秦赵两国的“配合”下,廉颇下台,赵括上位。
赵括上位后,为了证明自己,一改之前廉颇坚守不出的作战方针,选择主动进攻秦国。而秦国在得知廉颇被撤职后,就知道自己的计划达成了,于是秘密调秦国第一战将白起秘密前来接任王龁的主帅之位。
因为白起的秘密而来的,赵国对此还一无所知。以至于赵括还以为他的对手是王龁呢,于是就主动发起进攻。
在白起的有意谋划下,秦国假装溃败而逃,实则早已在途中准备了埋伏,就等着赵国过来,很快赵括就进入了白起的包围圈,并被断了粮草补给。
随后白起又给秦王送信,告知他帮忙阻击赵国补给援军。就这样赵军没了补给,渴的渴死,饿的饿死,即使活着也没有了反击的力气。期间赵括为此还做了殊死一搏,可是白起的包围圈如同铁桶阵一般。赵括最终身死,剩下的赵军见状也选择了投降。
仗虽然打赢了,但是这数十万赵国士兵成了大问题。将其俘虏押回秦国,显然需要一大笔庞大的军饷粮草,对秦国也是一大消耗。与此同时还需要庞大的人手看着他们,这样费时费力费财的情况下,白起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那就是将这四十余万人全部杀死活埋,此战后其余诸侯国皆被震惊,白起因此也得了“杀神”的名号!
纵观白起一生,大小战役无数,但却从未有过败绩。据不完全统计,战国时期诸国混战,死伤人数大约是在200余万,而白起率军则斩杀的就占五成,正所谓“杀一人是为罪,屠万人者为王,杀得百万人者,方为王中王。”白起不愧杀神之名。
然而1995年考古发现,事实并非是这样。
公元1995年,在山西某地,一个男子在家中翻掘土地的时候,意外发现了许多奇怪的东西,有像是古代武器之类的东西,还有一些已经认不出来的。起初他并没有把这个当回事,但随着发掘的不断深入,他竟然发现了一具具的尸骨,这顿时把他吓了一跳,当即就选择了报警。
警察得知后,觉得此地不凡,立刻报告了相关考古单位。考古人员得知消息后也是立马赶了过来,最终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和探测,认定这是一处古遗迹,很有可能是古战场。
随即专家就对这个地方展开了详细的调查,随着挖掘面积和深度的不断加大,无数具的尸骨显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而且尸骨旁边还有着许多古代冷兵器,通过对这些遗物的考察,加之在数以万计的尸骨,最终确认这里就是当年武安君白起杀人埋尸的地方,也就是长平一战,四十余万赵军埋骨之地。
这些尸骨身上还能隐约看见刀伤、箭伤以及大火焚烧的创伤,在场人员无不为之震惊,即使过了数千年,仍能想象到当年的血腥场面。
不过,通过一系列专业的调查与考证,最终发现这四十余万的赵军并不是被活埋致死,而是先将其杀害,再分批次活埋。隐约可以想象的出,这群人先是放下武器投降,而后被白起下令带往不同的地方,将其斩杀,最后为了防止尸体腐坏,带来瘟疫,而挖了一个大坑埋葬在一起。
这证实了白起的“杀神”之名,也间接说明,史料中记载的不一定是就是真实的。首先史官们也并不是亲身经历过此事,也是听说,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塑造的,而史官们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完全写实,毕竟得罪上级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那么白起后来又怎样了呢?
当时白起因为秦赵长平一战,为各国所胆寒,威名赫赫。但同时也让秦国国相范雎有了威胁感。白起经过长平一战,声势大振,俨然有了超过范雎的势头。恰巧这时赵国的使者携带大量的金银珠宝找到了范雎,向其表明赵国的求和之意,想让范雎劝说白起退兵。
此举也正如了范雎的心意,如果再让白起进攻,覆灭赵国,那白起的声势将直接超过范雎,成了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这是范雎所不能接受的,于是就顺坡下驴,收下赵国的财宝,卖赵国一个人情,一举两得。
就这样范雎找到秦昭襄王,对着秦王说道赵国求和之意,随后又说白起势大,不得不防。百般思索之下,秦昭襄王最终撤回了白起,赵国也逃过一劫。白起回国后得知这是范雎的意见后,两人的梁子就这样结下了。
后来仅过了几年,秦昭襄王就反悔了,想要彻地覆灭赵国,于是就下令让白起领兵再次攻赵。可白起却以有病在身推脱了。秦昭襄王一听白起病了,就急忙去探望白起,毕竟他还指望着白起帮他建功立业呢。
来到白起家中后,秦昭襄王发现白起卧床不起,随即就坐下和其交谈了起来,说出了自己想要攻赵的想法。可等来的却是白起的反对,白起的回答显然出乎了秦昭襄王的意料,一个曾经极力主张灭赵的人,现在却不同意了。
秦王不解问其原因,白起却说此一时彼一时,当初攻赵士气正盛,是众望所归,现在攻赵无疑没有任何优势,尤其是这两年赵国发展的极为迅速,又加强了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所以现在不是一个好时机。
可秦王似乎并不认同白起的看法,执意要伐赵,随即派遣别的将领领军去进攻赵国,君臣二人就这样不欢而散。可这次的战争的结果却出乎了秦昭襄王的意料。赵国依据地利,顽强抵抗,秦军无法前进一步不说,还被赵军取得了几场胜利。
秦昭襄王惊慌失措,又想起了白起,随即就让人去请白起,可白起依旧称病不出。秦王知道后又派国相范雎去请,但得到了回答是一样的。秦王顿时也来了火气,难道我偌大的秦国离了你就不行?
于是秦昭襄王就派另一名将王齕去征战赵国,可结果还是一样的。秦王急了,而此时白起也在府中怒斥秦王,说他不听劝,让他不打非要打,如今还不是败了。
秦昭襄王一气之下就将白起贬职,卸去了他的军权。可没过多久战场上就传来秦军大败的消息,后来在范雎的添油加醋下,秦王将这场大败归咎于白起的不出战,一气之下给白起送去一把宝剑,让其自刎。就这样一代“杀神”白起就此落幕,结束了辉煌的一生。
白起一生为秦国效力,立下汗马功劳,纵然白起之死是有他人挑拨的因素,但也离不开秦昭襄王的不信任。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