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择杂谈由原大学教员天择创办,欢迎关注。
1940年初,新四军为了能在苏中站稳脚跟,陈毅确定了“争取中间派、打击顽固派”的方针,其中“二李”的队伍就是争取的对象。
但是争取“二李”的队伍,必须要有军事实力作后盾,要想对付“二李”,必须要掌握这支队伍的动向。
因为中间派是最明显的摇摆派,总是在各种力量之间摇摆不定,因此要准确掌握他们的情况是争取胜利的关键。
1940年5月,驻扎在江都吴家桥地区的新四军挺进纵队遭到日伪军的突然袭击,挺进纵队部队奋勇激战一昼夜后,转移到通扬运河以北的郭村一带休整。
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一看有机可乘,便允诺给“二李”种种好处,要他们立即出兵进攻新四军。
当时新四军与日伪作战时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二李”认为国民党顽固派力量强大,以新四军的力量根本无法在苏中立足。
在“二李”做出错误的判断后,决定按照韩德勤的命令进攻郭村,“二李”调集了13个团的兵力共2万余人,制定了作战计划,做出了进攻新四军的军事部署。
新四军的情报人员得到了“二李”即将发动进攻的情报,但是对“二李”发动进攻的具体时间和部署并不清楚,这给新四军的军事准备带来了麻烦。当时新四军的人数较少,装备也不占优势。
郭村只有新四军挺进纵队一个团和一个二三百人的教导大队,满打满算也不过2000人,不过指挥员是久经战场的叶飞。
就在关键时刻,中共打入“二李”部的情报员郑少仪送来了关键的情报,叶飞根据这一情报做了有针对性的部署。
结果新四军挺进纵队在郭村地区击退了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调集的13个团的进攻,取得了政治、军事的双重胜利。这就是被称为“东进序曲”的郭村保卫战。
1940年7月2日,从夹江到杨泰公路之间的二李部队已全线后撤。也就在这一天,陈毅渡过长江,然后策马迅速赶到了郭村。
对于这一仗,陈毅很清楚,新四军挺进纵队虽然在战役战术上胜利了,但是这并不等于战略上的胜利。
因为这一仗虽然胜利了,但是二李的主力仍在塘头一带同新四军对峙,如果二李转而投靠韩德勤,联手进攻新四军,以新四军目前在苏中的力量根本抵挡不住。所以郭村保卫战的胜利,并没有打消陈毅的顾虑。
既然同二李已经撕破了脸皮,部队下一步怎么办呢?当时出现了三种主张:
第一种认为部队已经够累了,必须要休息休息,不能再打了,如果把敌人逼急了背水一战的话,会增加我军不必要的伤亡。
第二种观点认为,必须要乘胜追击,要打进泰州城,占领二李的老巢,撤底消灭二李的力量。
第三种认为,要等江西的新四军部队过了江再打,这样就有把握多了,以挺进纵队这点力量,还是太显单薄。陈毅看着众人,最后一锤定音:
“一不做,二不休。李长江打我们既然如此卖力,我们回敬他也该隆重一点!他甘心当顽固派,我们要让他不敢当顽固派,胜负未分,难谈和平。我主张狠狠地干他一家伙,打得他一败涂地。但是,我军不进泰州!”
陈毅的意思,是要把二李打痛,让他们知道新四军的战斗力,知道新四军的厉害,知道新四军既是一支文明之师,更是一支威武之师。
陈毅一句话:要想使敌人就范,既要有菩萨心肠,更要有雷霆手段。
1940年7月4日,陈毅指挥新四军挺进纵队、苏皖支队,第4大队,以及刚起义的陈玉生支队全线出击,以排山倒海之势,一举攻克塘头。
二李的部队本来战斗力就不强,在连吃败仗之下哪里还有半点士气,仓皇逃进泰州城。
新四军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一直打到距台州城3.5公里的面粉场,已兵临泰州城下。这时陈毅命令停止攻击,不得越雷池一步,否则严惩不贷。
新四军兵临城下,一鼓作气就可以拿下泰州城,陈毅为什么下令停止进攻呢?一个根本的目的是争取中间派,即二李。
此时的泰州城内,二李的溃逃部队将整个城里搞得人心惶惶。李明扬向韩德勤求救,韩德勤本来就是想利用二李的部队和新四军互相厮杀,以坐收渔翁之利,哪里愿意派兵相救,何况韩德勤的部队距离比较远,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
二李气得大骂韩德勤,但是骂也不顶用,李长江已经收拾金银细软,调来了几十只木船,准备放弃泰州城,带着司令部逃命。
就在李长江要登船出逃时,他手下的一名支队长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说新四军已经撤离塘头。
李长江认识这位支队长,但是手下报告说这个支队长已经被新四军俘虏了,这时忽然出现在自己面前令他有点诧异,而带来的消息更令他诧异。
这支队长说他确实是被新四军俘虏了,但是新四军把他释放了,并奉新四军的命令来报告说新四军不会进攻泰州城。
这位支队长还奉命捎新四军的话说:你们不要受韩德勤的挑拨离间,新四军愿意和你们和好如初,共同抗日,共同对抗韩德勤。
这时李长江的其他手下也来报告说新四军确实撤走了,惊魂未定的李长江长长吁了一口气,他命人将装上船的东西又拿下去。
已经避往兴化的李明扬,知道泰州不保,如坐针毡,泰州是他多年经营的老巢,如果失去了泰州,就如同一个老鹰失去一个巢穴,很难再有立足之处。
就在李明扬坐立不安的时候,他接到了李长江关于新四军停止进攻的电报,他也长长吁了一口气,连夜坐汽船赶回泰州。
尽管如此,二李和他们手下的官兵们还是有点惊疑不定,眼前的事犹如一场恶梦,他们猜不透新四军到底安什么心。
他们并不知道新四军的目标是黄桥,而不是泰州。
就在这个时候,陈毅送来了一封亲笔信,信中重申了新四军“团结抗战、互助互让,共同发展”的初衷,愿意化干戈为玉帛,重修旧好。
看着陈毅龙飞凤舞的字,二李知道信是真的,从信中的口气看也是真的。其实类似的话陈毅也说过。
正在他们不知如何回信的时候,清脆的电话铃声打断了他们的思绪,李明扬快步上前拿起了电话,话筒里传过来熟悉的、洪亮的而又爽朗的声音。
李明扬听出是陈毅的声音,他正不知道怎么开口的时候,陈毅主动开口了:
“破坏团结搞摩擦是不好的,是一条绝路,千万不要上了韩德勤的当,只要你们能够回过头来,双方仍能和好如初,我军会把捉到的俘虏放回去,还可以归还缴获的大部分枪支。”
李明扬不知道说什么好,陈毅接着又说道:
“我们新四军从来没有占据友军防区意图,只要双方遵守去年12月商定的协议,新四军言而有信,我们会将塘头、宜陵、郭村等地供手奉还,不仅如此,我们东进黄桥,会将税收月入五万的吴家桥地区也送给你们。”
李明扬本来是怀着惊恐的声音去接电话的,他准备被陈毅骂个狗血喷头,也准备好了陈毅提出割地赔款的苛刻条件。
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陈毅并没有以胜利者自居,还主动送回人枪和地盘,使他非常感动,特别是陈毅提出把税收月入五万的吴家桥地区送给他们时,他感觉像是在做梦一样!
李明扬一时不知道怎么说好,只是机械地连声说道:“是!是!是!明白了!明白了!仲弘将军伟大!仲弘将军伟大!”
其实李明扬和陈毅并不是特别熟悉,两人认识不到1年,也没有见过几次面。
李明扬与陈毅初次会见是在1939年7月中旬,陈毅当时是在惠浴宇陪同下来到泰州苏鲁皖游击总指挥部所在地的泰山寺,李长江在大门外迎候。
次日中午,二李在总指挥部设宴款待陈毅。席间,李明扬以长者的口吻说他与中共一些领导人曾经有过交往,并津津乐道地谈起当年在广州与周恩来有过接触,后又怎样认识了朱德。
这次会谈双方非常客套,双方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承诺。
两人第二次见面是在1939年12月,这次二李非常客气,因为他们看出新四军的实力,而且感觉陈毅谈吐不凡,二李一直受到韩德勤的排挤,于是想借助新四军的力量来抗衡韩德勤,这次双方谈得比较深入。
从此以后,双方互有合作,但是二李本质是一个投机派,明显的两面派,他们只注重实力,当1940年5月,新四军挺进纵队被日军突然袭击受到损失时,他们认为有机可乘,便在韩德勤的挑拨下,在新四军背后捅刀子。
本以为会轻易打败新四军的二李,没想到新四军以2000兵力就打败了自己的2万军队,新四军的实力令他们心惊胆颤。
与其说他们是向陈毅低头,不如说是他们向新四军的实力低头。
更令他们意外的是,陈毅居然把吴家桥送给他们,要知道吴家桥是各方势力眼中的一块肥肉。
吴家桥地处江都通南中心地带,交通不算便利,但是经济相对发达,光一个月的税收就有5万元,如此巨大的税收令韩德勤、陈泰运等人都异常眼红。
李明扬放下电话后,心情激动,他不无感概地对部下说:
““记住啦,今后可是再不要打这种倒霉仗!中共反不得,外人的话信不得!”
陈毅为什么要这么做?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联合二李,为新四军实现战略目标奠定基础,因为新四军的战略目标是经营苏中,经营苏中就要占领黄桥。
陈毅把吴家桥送给二李,一方面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实惠,另一方面可以加剧国民党内的矛盾,尤其是二李和韩德勤的矛盾,为争取二李中立奠定了基础。
没过几天,陈毅履行承诺,把吴家桥地区让给了二李,二李也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再轻易制造摩擦,而且还为新四军通风报信。
1940年7月25日,陈毅、粟裕率领刚刚成立的苏北指挥部及所属3个纵队东进黄桥,经过二李防区时,二李部队果然如约让路,朝天放枪。事后还装模作样地向韩德勤的苏鲁战区指挥部报告:
“在缪湾一带发生激战,新四军损失惨重,一部绕道东去。”
其实这次新四军进军黄桥,根本没有绕道,新四军占领黄桥后,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组建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下辖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
新四军在黄桥的发展壮大,引起了韩德勤的恐慌自诩拥兵10万,视新四军苏北部队为心腹之患,企图先集中兵力进攻黄桥,消灭或驱逐立足未稳的新四军苏北部队,然后移兵北上,歼击南下的八路军第5纵队。
黄桥战役即将爆发,而二李能否保持中立,成为黄桥决战能否取胜的关键。
由于二李被陈毅所折服,也感觉对陈毅有愧,在黄桥决战中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并给新四军提供了很多情报,新四军最终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共歼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1.1万余人,其中俘3800余名。
黄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黄桥决战胜利后,众人感觉到陈毅的策略真是太高明了,以吴家桥根据地,换取了一个面积更大、地位更加重要的黄桥根据地,关键是实现了中共中央经营苏中的战略。
最后笔者要表达三点意思:
一是在战略目标清晰的情况下,不要太顾及眼前的利益得失,千万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这一事件中,月入5万税金的吴家桥就是芝麻,而占领黄桥以经营苏中才是西瓜。
二是战略指挥员和战役指挥员的根本区别就是战略眼光,战略眼光就是看全局、看长远、看整体得失。
所以,一个战役指挥员要想到达一个更高的层次,就必须加强学习,学会从战略的高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是要善于利用错综复杂的矛盾。任何组织、任何团体、任何单位内部都会矛盾重重,如何利用矛盾为自己服务,体现了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
国民党内部的矛盾更加明显,陈毅充分分析了国民党的内部矛盾,采取了“打击顽固派、争取中间派”的策略,在夹缝中求生存并发展壮大,不能不说陈毅是一位非常高超的战略家。
天择是作者的笔名,对历史和哲学颇有研究,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