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人们以神兽之名冠以英雄豪杰。卧龙凤雏冢虎幼麟,前三者是公认的诸葛亮、庞统和司马懿,然而对于幼麟者其谁,却众说纷纭。
人们争论的人选有两个:周瑜和姜维。
与其说是一个称号,不如说这是一种美誉。也就是配得上幼麟之才者皆可,那么与其争论这一美名到底归谁,不如试着浅析两人谁更有幼麟之姿。
幼麟由来,后世所封?
如今人们提起都说三国之中都知道“一龙一凤,一虎一麟”,鲜有人知的是,在三国正本中,其实只出现了卧龙凤雏,而后两者是后世文人和群众,为对应龙凤而进行的“二创”。
与卧龙对应,后世文人们深觉应该给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一个响亮名头,于是取龙虎之斗,将司马懿称作冢虎。
冢即坟墓,用藏于山林的冢中之虎来代表隐忍一生厚积薄发的司马懿再合适不过。“幼麟”,简单拆分就是少年麒麟,人们用意是用来称赞年少有为的英才。
但是幼麟之称,无论是在《三国志》还是在演义之中,甚至是后代的话剧本,也从没有出现过,这一名称的出处,很可能是来源于日本。
日本是一个对于三国文化极其狂热的国家,对于三国文化的研究一直到现在也十分火热,而在三国的游戏,影视动漫开发方面,更是十分领先。
在电子游戏和漫画中,“幼麟”,“麒麟儿”这些说法才首次提出并且被大众所接受。而未读过原著的人,大多以为这些都是原本就设定好的。
也正是因为幼麟是后设的名号,其真正人选才争议不断。后世大多认为指姜维,然而也有作品认为应是周瑜,那就试析二者高低,一探谁更称得上麒麟之名。
后起之秀,卧龙之徒
对于没有完全了解三国故事的人群,往往因为对刘备诸葛亮退出舞台后的三国史知之甚少,而错过三国的后起之秀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人(今甘肃),姜维出身于将领世家,其父亲是汉末将领,后在天水担任功曹,相当于是比较高的行政长官。后在蛮族叛乱中为保太守而战死。
受父亲荫庇,姜维在天水任中郎,参军之职,因为才能本领过人,人称“天水麒麟儿”,这也是后世多认为他即是幼麟的原因之一。而此时的他,效力的是曹魏这一势力。
公元226年,曹魏政权更迭,诸葛亮抓住时机,大手一挥出师北伐,甘肃地方偏远,守军薄弱,各郡县纷纷投于蜀军。
此时的姜维正与同僚在外巡视,而当地太守听闻各地投降,对于在外的姜维一众心中生疑,于是就抛下众人一溜烟的随郭淮逃往上邽。
太守这一逃,给姜维一众也是打得措手不及,紧赶慢赶最终到了城门前,可是太守已经不愿意再开门放这些可能叛变之人进城。
无奈,他们只得返回县里,可没想到大军当前的县城,竟也不许几人通行。
面对着诸葛亮的军队,无比窘迫的姜维只得投降。
诸葛亮早听闻过姜维能文能武,是个人才,于是收入军中,像徒弟一样对待他。
世说诸葛武侯英明神武,在识人上也是毫不含糊。一个降将,诸葛亮为他加封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还在给大将军蒋琬的信中大赞姜维有才干,胜于马良之辈。
后来,给了姜维五六千兵马,加封征西将军,这时的姜维已经完全蜕变成了蜀汉的忠心之臣,因为对于背叛自己的曹魏,他本身就没有感情。
令人惋惜的是,不久之后卧龙就陨落在五丈原,临死前他安排好了撤退事宜,给予了姜维充分的信任,让他在后方迎击魏军,掩护撤退。
这是麒麟和冢虎的第一次碰撞,而初生的麒麟儿成功率军击退了试图追击的司马懿大军,因为功勋卓著,回蜀后被刘禅封为辅汉将军。
作为一个半路投来的人,姜维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诸葛亮大加赞赏,托付未来,并且初出茅庐就击退司马懿,不得不说他的确如诸葛亮所言,是个非凡的年轻人。
姜维从此继承了诸葛亮的地位和遗志,领导着蜀国继续北伐大业,甚至九伐中原力图光复蜀汉。但是他的人生就如同蜀汉的命运,不断走向下坡。
仿佛是命运的安排,魏国也出现了一位青年才俊邓艾,深得司马懿的信任,屡次为魏国献上良策,很快就成为了魏国的“大脑”。
姜维邓艾,后三国的一时瑜亮,姜维的几次北伐也是和邓艾的直接较量。
然而,一方面蜀国国力因为连年征战不断衰弱,另一方面可能是姜维复国心切,几次北伐都是姜维连天叫阵,邓艾拖到蜀军再无士气时,几乎不战而胜。
连续的失败对于蜀军和经济的打击无疑是雪上加霜,乃至于后面攻守易势时,姜维也再抵挡不住。
很快就到了蜀汉的守国门之战,而麒麟儿姜维也为世界贡献了三国末期最为精彩的谋略。
司马昭执掌的魏国国力强大,司马昭认为灭蜀汉的时机已到,于是命邓艾、钟会、诸葛绪分兵进攻成都。
钟会率军赴剑阁,而姜维率十几万大军就在此镇守蜀国国门,数次击退钟会进攻,两军势力缠斗不下。
可这边还在打着仗,邓艾已经率军攻至成都,刘禅开门投降,并且敕令姜维停止抵抗,像魏军投降。也就是在这时,出现了影视中“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的经典场面。
蜀军将士们怒不可遏但又无力回天,但是投降的姜维并没有放弃,而是用他最后的热忱为蜀国再谋了最后的出路。著名的“一计害三贤”也从此刻开始上演。
钟会是姜维的晚辈,一生对于姜维十分仰慕,投降后对于这位老将军也是毕恭毕敬,日夜相处,两人很快成为了知己一样的朋友,至少在钟会心里是这样想的。
邓艾直驱入蜀都,自认为居功至伟,竟擅自在都城进行封赏,这一点不仅惹怒了司马昭,也使得野心勃勃的钟会心生不满。
姜维敏锐的看出了钟会的心思,他以一个前辈老将的姿态,向钟会进言:如今你手握大军,而天高皇帝远,你可以拥兵自立做第二个刘备!
同时,暗暗向刘禅通信,请求皇帝忍辱负重几日,姜维如今已经找到复国之法,有望使我蜀汉幽而复明。
钟会很快接受了建议,目前最大的阻碍是在都城的邓艾。姜维出计,既然司马昭早对他居功至伟心有不满,你再进言去煽风点火,就可以借上司之手除掉邓艾。
果不其然,一代英才邓艾就这样消逝于历史舞台之中,本来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但是钟会军中司马昭的心腹早将其叛变之事通报。
姜维还在给钟会不断“画大饼”的时候,司马昭已经派军前来对付两人。钟会最终死于乱军之中。
姜维最后的计谋失败了,他仰天长啸:我计不成,乃天命也!提刀自尽,一代麒麟就此落幕。
总结姜维其人,他有着不输于同时期任何人的智慧,被列入四大谋士之一。
然而面对诸葛亮都难以解决的困局,姜维为蜀汉尽了最后一份心力,无论是气节还是智慧,姜维都算是忠贞死节之臣。
这样一位年少有为,戎马一生的人才,被称为幼麟丝毫不算过分。
江东才俊,风流豪杰
要说在三国之中,谁拿的“剧本”最像一个男主角,周瑜便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
对于周瑜称幼麟,同样也是后世的小说中,首次出现。而部分人认为周瑜是完全合适于这一称号的。
论出身,周瑜出生官宦世家,长辈们在汉朝身居要职,周家也算得名门望族,周瑜从小衣食无忧,妥妥的一个大家少爷。
论相貌,周瑜史载其身材高大,容貌俊美。
论品行,周瑜虽出身高,但却不是纨绔子弟,他精通音律情趣高雅,心胸宽广,又有雄才大略,与他接触过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好。
有诗赞:“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周瑜的一生功绩无数,仅是脍炙人口的故事就有许多。
他一生最大的功绩,便是维持江东,辅助孙权,最终联刘抗曹。公元208年,此时刘备败于曹操,向江东求援,而曹操势头正盛,率80万水师向江东进军。
本就羸弱的江东势力此时更是一片投降之声,孙权只得请周瑜来做决断。
周瑜冷静分析了局势:
时至今日,北疆尚未彻底安定,马超和韩遂仍在函谷关之西驻守。
对曹操来说,这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而曹操则是放弃了马匹,以船代船,与江东土生土长的人一战。如今天寒地冻,马匹缺少草料。
另外,他们还将中原的人马从遥远的地方送到了这里,不考虑这里的环境,瘟疫是必然的。这些都是兵法上的隐患,而曹操却鲁莽行事。
如今打败曹操正是时候。我自请领万余精兵,驻扎在夏口,以击败曹操。周瑜的一番话,使孙权更加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周瑜率军出征,和刘备联手,迎战曹军。
事实证明,周瑜的判断是正确的。曹军被瘟疫侵袭,将士又不识水性,最终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操。
周瑜从孙策起兵开始,就屡历军功,更是创造了赤壁、南郡等经典的战役的胜利,可以说在军事上,周瑜可以说是四星武将。
而政治上,周公瑾同样有着远见。
自从拥护孙权称王后,周瑜便一直致力于军事斗争,而他一生中能够体现政治眼光的事件便是拥立孙权。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身亡前将国家大事都交付给尚且年幼的孙权,而孙权尚且年幼,东吴国地盘小不说,各个地方对于中央也不是很忠心。
江东地区不仅地方豪强与东吴集团的冲突不断,山越等民族的叛乱更是此起彼伏。年仅19岁的孙权对此是束手无策。
但是,周瑜力排众议领兵入朝支持孙权,他相信这个年轻人一定能带东吴建功立业。孙权对于这个兄长身边,“二哥”一样的人也十分信任,将军政大事交予周瑜一众处理。
周瑜也向君主保证会“肝脑涂地”来回报知遇之恩,周瑜的到来,无疑是给整个江东的一个信号,也是给孙家人的一颗定心丸,为东吴的政权稳定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02年,曹操官渡之战打败袁绍,正式晋升为“天下第一”的战斗力,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他也注意到了江东这个尚且年轻的孙权。
早就听闻孙权孙仲谋年少就胆识过人,老谋深算的曹老板决定试探一番,看看江东势力的深浅。
曹操以朝廷的名义给东吴寄信,作为一方诸侯,现在要求东吴要向朝廷提交一个人质,来证明忠心,防止谋反。
孙权于是赶快拉着周瑜到太后跟前商量对策。
周瑜分析道:“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的边上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贤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
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我们有钱有粮有人心,可以说所向无敌。
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就必然受制于曹氏。到那个时候,我们最多做个曹操政权的傀儡,封个侯,拿一点好处,怎么比得上我们如今自己创业的成就呢?
为今之计,最好静观其变。如果曹操真是救世贤臣,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
周瑜一番谈吐深得孙权和太后赞赏,江东就这样粉碎了曹操的计谋。太后更是交代孙权,要向兄长一样对待周瑜。
孙权在称帝后盛赞周瑜:周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
我们印象中,常常想起“一时瑜亮”的演义改编,仿佛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而事实上,周瑜和诸葛亮是相互欣赏,高山流水一般的一对。
无论是对手还是战友,朝廷还是民众,同辈还是后世,对于周公瑾其为人的评价都没有任何的负面存在。
从古至今,若论“大男主”,周公瑾也绝对能入其列,只可惜天妒英才,周瑜在南郡之战中为鼓舞士气亲自骑马督战不幸受箭伤。
后来在返回江陵的路上,箭疮发作,又染上疾病,年仅三十六岁的风流豪杰从此离开了历史舞台。
后言
天水麒麟儿姜维,一生深受卧龙赏识,一路升迁最终肩负蜀国大业,只可惜一生败多胜少,未逢明主,并且在治国方面略有欠缺。
周瑜周公瑾,自年少带兵跟随孙策以来,几乎未尝败绩,为东吴开疆拓土招贤纳士也从不含糊,无论是内外,东吴的发展都离不开周瑜的影响。
论军政之事,周瑜短暂的一生无疑是比姜维要更加辉煌的。
论后世评价,虽然大部分对于姜维的评价都是大加赞赏,却也存在反对的声音。
东晋史学家孙盛说姜维“不忠、不孝、不节、不义、不智、不勇”,陈寿则说他“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而对于周瑜,历史从来没有吝啬溢美之词,他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代表,有胆识谋略而心胸宽广,志趣高雅又风流倜傥,可谓是真正的“六边形战士”。
幼麟之称,指年轻时便有麒麟般过人之处的人,虽然许多人都认为姜维是幼麟所指,但论能力作为来看,是否周瑜更有资格担此美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