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狄仁杰是一位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他为唐朝政治的稳定以及人民生活的安定,做出了贡献。即使在今天,狄仁杰的故事依旧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包括书籍以及电视电影。影视剧中,狄仁杰似乎有着很大的权力,他经常可以调动所到之处的县令衙役,就连朝中的高官名爵都忌惮狄仁杰三分。
狄仁杰在武则天当政时期的官职仅是三品内史,相比在他之上的正一品、二品官员,狄仁杰手中的权力似乎更大,他当时的许多谏言,皇帝都会仔细辨听,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狄仁杰有着与官职不相匹配的权力呢?
01
这先要从唐朝的正三品官阶说起,相比明清时期,唐朝的官阶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当时,正一品的官阶应该有七个对应的职位,分别为三师、三公以及天策上将,其中的三师位置一直都没有人担任,想要成为皇帝的老师,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除了三师的职位,太尉、司徒和天策上将这三个职位由于唐初的历史原因,当时李世民在正是由于担任了太尉、司徒、天策上将这三个职位,利用手中的权力在玄武门发动军变夺得政权,所以之后便一直无人再去担任。
正一品的七个职位中,就只剩下了司空这一个。由于唐朝时期废除了前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度,所以司空这以官职虽然高居正一品的官阶,但是却早已被架空,是一个毫无实际权力的虚职。当时,正二品的官职有尚书令与大行台尚书令,同样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原因,在他登基入位后,朝中无人再敢坐上尚书令与大行尚书令的位置。总体上,在唐朝时期,正一品至正二品的官职,虽然官阶较高,但都是空职或者没有权力的虚职。
02
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从二品官员中的左右仆射地位也受到了削割,在之前的时候,左右仆射与中书令、侍中四人在朝野中权力最为集中,往往他们四人就能左右国家的军政大事。当时唐高宗实行了唐太宗制定的各项经济制度,得以强盛的国力以及强大的铁骑军队,唐朝的版图有了很大的扩张,东始朝鲜,西至今乌兹别克斯坦国,北邻贝加尔湖畔,南到越南。在唐高宗在位后期,由于身体健康的原因,皇后武则天开始逐步将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在武则天执政的周朝,真正手中有一定权力的官职,就要从正三品开始算起,所以说狄仁杰当时官居正三品,实际上已经在朝中属于权力最高的官职。
03
狄仁杰在周武时期,进拜内史,许多人一定对这个官职名称有所困惑。内史在武则天执政之前,就是中书令的官职,在当时就是当朝宰相的官职。狄仁杰一生可谓是充满了跌宕起伏,他出生于名门望族,属于东羌人中的贵族,狄氏一族从五胡十六国时就在西北地区占据一方,后来在东迁中逐渐汉化,在狄仁杰的祖父时期,就已经定居并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狄仁杰一生三起三落,三次被任职为宰相,后来又多次被小人诬陷,被贬京都之外。之所以朝中的大臣很多人都惧怕狄仁杰,不仅是因为他位居宰相,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狄仁杰在朝野上下都深得人心,并且在社会百姓中也对狄仁杰有着很高的评价。
虽然狄仁杰对武则天改朝换代的行为大为不满,但他为了天下黎明百姓所着想,不想再因为政局的动荡,从而引发战争,让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让唐朝周围的几个原本就虎视眈眈的国家有机可乘,国家领土安全都无法保障的话,如何更好的恢复李唐盛世。武则天器重他,甚至狄仁杰之前对武则天进行过反抗,也没有引起武则天的不满。但是这并不是狄仁杰所乐于见到的,他一直在等待着合适的时机,来说服帝王武则天,恢复李唐盛世。为了自己的一生目标,委屈地辅助帝王。
结语
狄仁杰一生对国家对人民可以用鞠躬尽碎、死而后已来形容,著名诗人苏轼就曾这样评价狄仁杰,“正色而立于朝,以身殉义,招之不来,麾之不去。“狄仁杰手中的权力,可以看作是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他用自己的一生刚正不阿,进谏忠言,他的事迹为后世所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