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国能在诸侯国中逐渐强大,最后能够统一七国,其主要的思想基础是什么?诸子百家在战国时期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最后站在舞台中央的是谁?
不用说大家就能够猜到,是法家的思想。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尤为突出。
(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
虽然到最后只有儒家思想真正流传下来,且发扬光大。但值得一提的,儒家思想从来没有原滋原味的真正在国家层面上实行过。
反而是历史中出现的法家思想,其主要思想不仅成为国家的主流思想,而且还被不折不扣的被付诸实施,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和李斯,他们利用法家思想强大了秦国。
在法家人物中,商鞅的影响力为最大。
关于商鞅,历史中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毛主席的评价相对中肯:“(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古代车裂之刑)
但这个历史人物之死却很有争议。
有人说这个历史著名人物最后死于自己发明的车裂之刑。有人说商鞅死于是秦惠公之手,但真实是死于秦孝公之手,早已注定。一、商鞅的狂妄自大埋下了取死的祸根
有人研究说商鞅的死主要在于自己,是他自己作死,分析起来有一定原因。
商鞅虽然在历史中很有名气,但司马迁眼里,他存在重要的道德瑕疵或人格缺陷。他如此评价商鞅“天资刻薄”。
(商鞅画像)
最好的例子秦孝公最开始对变法是怀着怀疑的态度的,这时候商鞅就站出来说话:“聪明的人能能未卜先知,愚蠢的人则看不到未来。老百姓都是愚昧的,变法是聪明人做的事,所以不用和他们商量,实在不行就强制执行。只要让他们看到好的结果就可以了。”
在别的大臣反对之后,商鞅马上说:“规则永远是聪明人制定的,愚蠢的人执行就是了,变法势在必行。”
从以上言语中可以了解商鞅的确有一些目中无人,且盛气凌人。但这些言论却恰好打动了秦孝公。
从史书了解到秦孝公之前的秦国是非常羸弱的,以至于一些小国都敢欺负它,到了秦孝公时候就更加有些糟糕。
所谓穷则思变,也因此变法成了秦国的最大需求,但是如何变法变到什么程度,秦孝公还很模糊。
(商鞅)
而商鞅的出现则给他打开了一扇窗户,因为秦孝公需要变法,因此商鞅的性格缺陷倒成为其次。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小时候就非常喜欢好刑法之学,十分强调“法制”(非今天依法治国)。商鞅的狂妄自大,才让自己能甩开膀子不考虑后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可是商鞅的“桀骜不驯”也进入了秦孝公的心里,并由此埋下了阴影。二、秦国的强大与商鞅的末路
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鼓励平民和奴隶在有功行为时得到奖励,而有罪者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奖励方面,奴隶可以通过表现出色来消除奴籍,平民则可以因为在军事上的贡献而被封爵。
而对于有罪者,他们将会面临削鼻、断手、断脚等严厉的刑罚。
(立木取信)
为了证明这些政策的真实性,商鞅在南城门立起了一根木杆,并发布了告示,声称只要有人能将这根木杆抬到北门,就会得到五十金的奖励。
前几天人们纷纷议论这个政策,但却没有人敢上前尝试。直到第三天,终于有人将木杆抬到了北门,从而真正获得了五十金的奖励。
这一事件让大家明白了变法政策的真实性,于是新法得以顺利实施。古代的变法历来都是非常艰难的,当时的战国时期更是如此。
而商鞅则不同。商鞅是个狠人,因此能做出常人所无法做出的事情。
(嬴虔)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没有人能阻止他的脚步,为了变法,哪怕秦孝公的儿子也不行。
因此秦孝公的儿子犯了罪以后,也需要服从商鞅的管理。虽然最后的结果是秦孝公的哥哥嬴虔接替公子受处罚,但商鞅仍然没有给面子,将嬴虔的鼻子给削了下去。
就算是这样,秦孝公也没有吭声,继续让商鞅实行变法。这一招杀鸡骇猴确实厉害,秦国反对的声音一下子小了,商鞅的变法得以顺利的执行。
(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强大)
可惜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的好日子也到了头。一些反对变法的贵族看着没有秦孝公撑腰的商鞅,纷纷开始对他下手,比如被商鞅割掉鼻子的割掉鼻子嬴虔。
他说商鞅有叛国之罪,秦惠文王本身是不喜欢商鞅的,甚至也是痛恨商鞅的,因此接到这样的起诉和举报之后,就准备治商鞅的罪。
商鞅其实不是傻子,在朝廷的政治格局发生改变之后,他就预感到了不妙,因此他开始计划要逃回自己的老家。
他的命运和越国的文种有些相似,都属于“狡兔死走狗烹”。不过他比文种看得远,能够临死前清醒,有逃跑的机会。
(逃跑的商鞅)三、改革家明显斗不过政治家:商鞅与秦孝公
商鞅开始逃跑了,但在逃到秦国的幽谷关的时候出了岔子,当时他准备找个地方投宿,旅店老板却告诉他,根据商鞅所制定的法律国营旅店要求住宿者出示身份证明,即类似于现在的户口本。
然而由于商鞅已成为逃犯无法提供身份证明,因此只好匆匆离开。不幸的是商鞅最终被获,并受到了极其残酷的五马分尸刑罚。
正应了姑苏慕容的一句话:“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所以分析看来,商鞅最终是死于自己所创建的律法,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其实在秦孝公活着的时候,商鞅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秦孝公与商鞅)
很明显,秦孝公是个出色的政治家。秦孝公在世的时候,他想要利用商鞅变法进行强国,所以也会容忍商鞅的所言所行。
只要是利于秦国变法变强的事情,他一般都会容忍。所以商鞅才能大着胆子进行变法改革,哪怕有阻力,秦孝公都会在背后支持。
但是自己死了之后,拥有重权的商鞅又该如何呢?秦孝公不能不想到此点。他肯定充分进行了考虑。比如有次当着别人的面,他居然声称要把王位传给商鞅。
这怎么可能?这当然是不可能的,秦孝公说出这句话的真正目的其实是试探商鞅。因为到了商鞅这个地位,已经是“功高盖主”,封无可封。
(秦孝公)
听见秦孝公这么说,商鞅只能战战兢兢的恳请秦孝公放自己回家种地。但是这可能吗?根本不可能。
也许是秦孝公觉得商鞅还有利用价值,所以秦孝公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向商鞅下手。但是不代表秦孝公的儿子,能放过商鞅一命。
果然秦孝公死了没多久,商鞅也死了。
因为没有文献记载,我们没有办法证实秦惠文王杀商鞅是秦孝公的授意。但是根据秦孝公的性格和做事的手段,应该可以确认秦孝公死前,肯定和儿子谈论过这个问题。
而且还有一点不要忘了,商鞅曾经因为变法深深得罪了秦孝文王。就冲这一点,商鞅也不得善终。而且出于政治目的,商鞅也必须要死。
(厉害的秦孝公)
作为政治家的秦孝公是合格的,他不拘一格用人才,配合商鞅变法完成了秦国向强国的蜕变。
他没有变法的能力,但他任用了有能力的商鞅。人们普遍认为商鞅这个人很厉害,但真正厉害的人物其实是秦孝公。
试想,如果没有秦孝公的首肯,商鞅能处理他的儿子吗?根本不可能。
他为什么不杀了嬴虔,最好的理由是因为有被割掉鼻子的嬴虔存在,别的贵族就会投鼠忌器,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新法。
所以,秦孝公比商鞅高明许多。
(秦孝公)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表面上是死于自己所创建的新法,其实是死于一场政治谋杀。
表面上凶手是秦惠文王,背后的凶手却是他爸。结语
不管后世对于商鞅毁誉如何,商鞅所设计的法律制度,的确影响了中国数千年,至今仍然留有余音。
过去对商鞅这个人多有微词,现在很多人开始出来为商鞅翻案,认为商鞅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历史中的商鞅)
商鞅生于战国,那时候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势均力敌,甚至法家思想还有占上风的趋势。因此商鞅的思想在秦国大行其道,显示出有它存在的一定理由。
或者,那个时期只能用重典才能处理当时复杂的社会问题。
我们只能说:商鞅生对了时代,可是却没有看清风云诡异的政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