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的5万兵马?
创始人
2024-11-15 22:12:57
0

原标题: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的5万兵马?

乾元二年,安庆绪遭到郭子仪的残酷折磨,被迫北逃邺城,沦为笼兽。前来援军的史思明攻克涠州后,仅用五万精兵就击败了二十万唐军。

邺城之战的失败,瞬间破坏了唐军的大好局面。敌军四倍优势,郭子仪、李光弼坚守阵地,唐军怎么会输得如此狼狈?

至德二年(757年),安庆绪弑父安禄山。伪燕政权的内讧加上河东、河南的接连失利,使得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形势看起来不错。

乾元元年(758年),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军渡过黄河,在怀州霍嘉击败安庆绪。燕军继续北逃至涠州。

河北解放了,起义军只能蜷缩在幽州孤岛上。唐肃宗大喜。他命令九位节度使集结大军二十万(有史料说是六十万),集结涠州,准备进攻叛军。一场动荡的收割战争开始了。

九大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庐州节度使王思礼、北庭星营节度使李嗣业、襄阳节度使卢炯、清徐节度使纪光臣、魏州节度使崔广元、镇东军节度使薛建勋、汴州节度使节度使徐书记。

霍家损失惨重后,安庆绪中了郭子仪在魏州诱敌的计谋,损失了四万兵力。就连他的弟弟安庆河也葬在这里。安庆绪继续北逃,“死”在安阳以南的拈司岗。又有三万燕军被杀。

霍家、维州、秋丝岗三连败。安庆绪渡过安阳河逃入邺城。郭子仪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他立即包围了邺城,挖漳河淹没邺城。

叶城非常坚固,即使在水里浸泡了两个小时,它仍然屹立不倒。于是郭子仪改变了策略。他在邺城周围挖了三道壕沟,并大量建造了塔楼和其他攻城器械,佯装与安庆绪殊死搏斗。

安庆旭的处境很惨。不仅军事上屡败屡战,而且大批将领叛逃。更让他害怕的是,这座城市的食物很快就耗尽了,人们在吃人。任何人在家里发现老鼠都会立即成为富翁。

安庆绪无奈,只好向远在范阳的老对手史思明求助。条件很诱人:兄弟,救救我,王位就是你的了!

史思明谦虚地说:我们都是兄弟。你在说什么?我会救你。于是史思明率领十三万大军南下。不过,到了邺城附近,他并没有忙着进攻唐军。而是派部下李贵人率万人驻守阜阳,一边向安庆绪喊“加油”,一边率主力东进。进去攻打涠州。

卫州刺史萧华本着好人不可吃亏的原则,直接投降。于是朝廷调整部署,任命崔广元为卫州节度使。

奇怪的是,占领魏州的史思明并没有急于营救安庆绪。而是派出一小队人马,不断发射黑枪,骚扰唐军的粮道,导致唐军的粮食供应变得紧张。仪式上,我给自己戴了一顶“燕王”的帽子。

安庆绪不堪压力,派心腹安太清带着皇玺去拜访史思明:玉玺献给您,只求您快点帮帮我。

做足了前戏的史思明终于采取了行动。他率领五万人大军直奔邺城,“邺城之战”开始了。

好在唐军数量上占优势,双方伤亡也差不多,变成了一场肉搏战。关键时刻,吕炯失控了。他被流箭射中,居然突破重围,带着自己指挥部的数千人逃跑了。

但吊诡的一幕发生了。郭子仪大军还没来得及摆好阵型,天色就大变了:“狂风大作,吹沙倒树,天地一片漆黑,根本看不清发生了什么。”

从表面上看,唐军的失败纯粹是老天爷调皮,关键时刻没有出手相助。其实这都是历史学家为了掩盖一些真相而胡编乱造的。那么,唐军在拥有绝对优势、士气高昂的情况下,为何突然败得如此惨烈呢?

九位总督互不相管,导致互相不满。

历史上大多数因兵力绝对优势而惨败的案例,都与——联军看似和谐,实则密不可分的问题密不可分。唐军九位武使亦是如此。他们之中没有总司令。而是依靠军使鱼朝恩来协调。

这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各部之间军事行动难以协调,导致各自为战,不仅大大降低了战斗力,甚至造成相互掣肘。

比如崔光远就是这场战争中的倒霉蛋。涠州季军之战时,奉命增援的崔广源给郭子仪滴了眼药水。他只让总部的1000人支援郭子仪,他们并不努力。郭子仪再次反击。崔广源在魏州被史思明围攻时,袖手旁观,导致魏州失陷。

由此可见,吕炯负伤逃走绝非偶然,极有可能是相互制约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唐肃宗。他担心武将权力太大,也担心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个大佬不服气,所以干脆没有设立一把手。正是这种无意识的操作,让九位节度使无法形成合力,实际上却互相削弱。

鱼朝恩干预军事,没有决策能力

但鱼朝恩是太监,代表皇帝监军的职能没问题,但决策军事行动就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在采取行动之前,李光弼提出了一个计划:将注意力从东方转移到西方。具体计划是这样的:东部的史思明刚刚在嘉善败了。只要郭子仪和我的朔方军东进,他就不敢出战,这样我军就可以集中剩余兵力向西攻打邺城。只要攻下邺城,史思明就会不战而败。

这个计划被鱼朝恩拒绝了。很多人都认为鱼朝恩错过了最好的计划。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至少忽略了李光弼计划背后的深思熟虑。

请注意,此时围攻邺城的主力是谁?是郭子仪。按照李光弼的想法,郭子仪必须放弃已经搭建好的进攻阵型,转而充当偏师牵制史思明。如果你是郭子仪,你会同意吗?他是绝对不会同意的。老郭从河阳一路打到邺城,眼见大势已去。他为什么要放弃水果呢?

所以,李光弼的“绝妙”计划并没有什么错。问题是他介入私事,明显有打压郭子仪的嫌疑。

鱼朝恩缺乏对这种微妙关系的洞察力,没有决策能力。结果只能是每个人都玩自己的游戏。

军精郭子仪奋勇作战,随后率先逃走。

郭先生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一生两次再现唐朝,被后人誉为完美典范。人无完人,郭子仪在邺城之战中扮演的角色并不那么光荣,尽管史书极力为他掩盖。

后人被突如其来的“妖风”迷惑,果然相信了史书上的谎言。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是史书为了美化郭子仪而编造的故事,目的是为郭子仪逃跑寻找借口。

从细节来看,这是郭子仪有预谋的逃跑。郭先生并不是胆怯怕打,而是他认为这场仗是打不赢的。

我之前说过,郭子仪对战争没有决策权。李光弼、崔光远等人故意给他挖坑,鱼朝恩根本无法左右事态。在史思明的骚扰下,唐军已经出现了粮草供应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打持久战。

请注意,郭子仪进攻邺城的策略是挖三层壕沟。这说明他想用持久战活活困住安庆绪。事实上,邺城已接近崩溃,但有一个前提:唐军自己必须坚持下去。但由于唐军指挥混乱,粮路被切断。如果不出意外,唐军根本抵挡不住史思明的攻击。

原来吕炅先跑了,没想到郭子仪也跟着跑了?如果他不逃的话,很可能会被史思明和安庆绪夹击,这在粮草短缺的时候就是一场灾难。该怎么办?愤怒的老郭干脆趁着还有逃走的可能,逃跑了。

所以,邺城之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唐军的失败,人再多也没用。这场战争的失败,郭子仪、李光弼、鱼朝恩都有责任,但也没有必要严厉责备他们。唐肃宗战前的人事安排,其实才是根本原因。

本来郭子仪一个人就能搞定事情,却不得不招募一帮人来拖住他。难怪安史之乱如此难以平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从远古的盘古开天辟地,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再到唐、宋、元、明、清等多个王朝,战争几...
熊野古道:日本的神秘千年灵途 在日本本州纪伊半岛的南部,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熊野古道如同一根岁月的丝线,悄然蜿蜒其中。当你踏入这片...
原创 左... 左宗棠的贡献不可忽视,尤其在新疆的收复上,堪称功不可没。然而,这场战斗的背后却是巨大的牺牲。在一次关...
原创 1... 在中国晚清历史中,提起重臣,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而在这四位重要人物当...
原创 隋... 麦铁杖是隋朝著名的将军,一生多次立战功。麦铁杖虽然武艺高强,但是文化水平不高,因此隋文帝并没有任用他...
原创 历... 作者是起点最近几年新晋的大神作家,从2018年开始了网文之旅,尤其擅长历史小说的创作,并且他的作品风...
原创 在... 自古异乡生活就充满了艰辛,更何况是承担起传播文明的重任,身处他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故土的情感几乎无...
原创 他... 1948年8月,辽南军区的司令员曾克林被调任至东野第7纵担任副司令员。尽管从职务上来看,他由纵队级正...
原创 他... 1955年9月,解放军首次进行军衔授予前,名单被送到了毛主席那里。当毛主席看到皮定均被拟授少将时,他...
原创 公... 李世民的去世在《旧唐书》中被简略记录为:“皇上在含风殿驾崩,年仅52岁。”这一简短的描述显然没有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