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连年混战、天下大一统局面被破坏的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位英雄人物,他忠诚勇敢,智勇双全,却命运多舛。他就是后来成为后唐明宗的李嗣源。他在乱世中崛起,接下了李存勖留下的烂摊子,励精图治,力求改革。然而,他的命运如何?他又是如何在这乱世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呢?
自中唐以来,天下大一统的局面被破坏,进入了连年混战的局面,也就是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统治者多了,而破坏力也便大了,他们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只要是能看到的建设恐怕都破坏的差不多。这时想要安稳的不仅只有民间百姓,而后来成为后唐明宗的李嗣源也可以说是很显眼突出的一位。
李存勖和李嗣源确实都姓李,但可不是亲兄弟,一个是李克用的亲儿子,一个是李克用的养子,都是骁勇善战之辈,但在后世的评价中却大不相同。李存勖可以说在军事上出类拔萃,并且身经百战在乱世中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而且足足二十年的时间,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赶超了,并且现在很多人认为他与李世民有的一拼。
可是李存勖的功勋伟业建立后,自己才享受或是说才保持了两年多的时间,自己就丧命了。总的来说,比起他的父亲李克用,他在军事上肯定是超越了,但是只在军事上还不行,没有政治上长远的眼光,他的伟业也不会走的长远。
李嗣源能够称帝本是无心之举,奈何还是被推上了高位,主打的就是一个逆风翻盘,其由出身底层卑贱到成为最后的帝王,经历良多,更知民间疾苦,如此接手李存勖的烂摊子后,李存勖可以说是励精图治,而且在位的时间都上去了。
提及后唐不得不说还得是魏州军乱,各处战事四起,李存勖也岌岌可危。要知道魏军是精兵良将,李存勖根本就没有把握,甚至一度在他看来他们必败无疑,但也不是没有解决之法。那就是将最后的宝押在李嗣源的身上,由他去镇压。
兵临城下,不是首先让魏州兵尝到苦头,而是自己部队内部率先发生了动乱。朝夕之间李嗣源原本的将领头衔没了,甚至其部下与魏州兵联合起来将他架空,李嗣源竟成了他们的被俘对象。不过以李嗣源的能力和在李存勖那的地位,魏州指挥使不会要了他的命,甚至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在李嗣源的面前哭诉了起来,准确来说是劝说了起来。劝由李嗣源带头造反,而他们也便会让李嗣源来指挥。
李嗣源可以说还保留着自己的那份忠心,这边哭诉着,李嗣源也开始哭诉了起来,不过双方还站在对立面,并没有达成统一。僵持不下李嗣源固守己见恐怕已经不行,为之有所动容也是肯定的。但是李嗣源依旧没有妥协,而是选择招抚其他诸军。
李嗣源治理下的后唐确实还行,只是把他拥立起来了猜疑就会减少吗?答案肯定是不会,身处乱世,李嗣源若是不提高警惕,恐怕也得丢掉皇位,甚至是自己的小名。群臣虎视眈眈,而他的儿子李从荣更是如此,因为李从荣是次子,想要皇位自然需要一些手段。
当时李嗣源病重,本还有一口气,李从荣就已经巴不得他已经死了,于是便造反,朝着皇宫就去了。李嗣源当然悲痛,对于他来说是儿子的背叛,对于当时的局势而言,是无休止的混乱。如此后唐也坚持不了多久。
纵观李嗣源为政,还是做出了不少改革,比起李存勖哪里出现问题再去哪里弥补而言,李嗣源却是促进了发展的。首先朝廷上,李嗣源将众朝臣的谏言重视了起来,更将朝臣们的行事作风严格要求起来。凡是被举荐的官员都会一一调查,有能力外,更不能出现任人唯亲的情况发生。再者从民生出发,本就生逢乱世,更不能让其他的苛捐杂税成为百姓们的负担,如此李嗣源就将其废除。还有就是李存勖重视宦官的问题,到了李嗣源这里是强烈的打击和裁撤,为的也便是宦官专权的情况发生。
李嗣源的能力确实不小,并且在后唐在位的时间算长的了。休养生息、政治清明的情况下,后唐还是得以安稳了一阵,但是多疑的弊端出现后,君臣离心,更父子之间也猜忌,那便注定了后唐的岌岌可危。
李嗣源上位、去世都离不开一个“悲”字,而这也是便是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不管是李存勖还是李嗣源他们都是沙陀人,一定程度上他们开辟了沙陀人的中原王朝,但是乱世并没有随着大唐的灭亡而消失,而在五代十国时期同样混乱不止。李存勖的作风众所周知,甚至很多人觉得他并不如李嗣源。可是李存勖没有改变这乱世趋势,李嗣源同样也是如此。一个易暴躁,一个好流泪,如何在这乱世中成功?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