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辽南军区的司令员曾克林被调任至东野第7纵担任副司令员。尽管从职务上来看,他由纵队级正职转为副职,但这并不是曾克林第一次经历职务调整。在南满军区成立初期,曾克林曾担任过副司令员,当时南满军区下辖了3纵、4纵以及多个军分区和独立师。按照当时的职务安排,他的职位排在肖华和程世才之后。由于军区领导班子的调整,陈云和肖劲光分别担任军区政委和司令,而肖华和程世才则调整为副政委和副司令,曾克林则被调任为3纵的司令员,之后又被调至辽南军区担任司令员。
有些人可能不解,为什么担任3纵司令员的曾克林好好的,竟然被调到后方担任副职?我们只能通过其他方面的分析来探讨这个问题。1947年,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役结束后,部队进行短暂休整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作战任务,如夏季攻势。这些作战任务包含了运动战、攻坚战等大兵团协同作战的任务,部队下辖1纵、2纵、3纵、4纵、6纵以及辽吉纵队。
上级决定调换1纵司令员万毅,让李天佑接替他。李天佑不仅擅长攻坚战,还具备丰富的硬仗经验,并且留学苏联,掌握了大兵团作战的理论。尽管万毅也非常能打,但他缺乏这方面的经验。随后,夏季攻势过后,3纵和4纵的司令员也相继调整。4纵的司令员胡奇具备一定的战斗能力,但因健康问题,无法承受高强度的战斗任务,因此上级决定由吴克华接替。至于曾克林,他自1946年10月起担任3纵司令,参与了几次保卫战。但有报告称,虽然他名义上是3纵的司令员,实际指挥并不明显。例如在第一次保卫战时,各师都在单独行动,第二次和第三次保卫战则由肖劲光直接指挥,而第四次保卫战由韩先楚指挥。
在夏季攻势期间,3纵与4纵一起参加了梅河口战斗。梅河口驻扎着敌人184师,这个师之前在鞍海战役中曾被韩先楚歼灭了一部分。韩先楚指挥第10师和炮兵团一对一击溃了敌人,同时,3纵的7师、8师和9师协同作战,完成了对梅河口守军的全歼。尽管3纵也参与了战斗,但真正的主角仍然是韩先楚。随着秋季攻势的到来,上级可能本着“能打能上”的原则,调整了几个纵队的主要指挥官,曾克林也因此被调至后方。
一年后,曾克林被重新调回前线,担任7纵的副司令员。当时,7纵的领导班子已有缺位,司令员邓华因身体不佳,未能参与冬季攻势,战事由副司令贺晋年和参谋长共同指挥。随着冬季攻势的结束,部队进入休整状态,7纵也没有副司令员。直到1948年8月,随着长春攻势的临近,曾克林被上级任命为7纵副司令员。曾克林在回忆录中提到,原本上级打算让他接替邓华担任司令员,但由于邓华将被调到新成立的兵团担任司令,这个计划还未实施,因此让曾克林先担任副司令员,等兵团组建后再提拔他为司令员。
一些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新成立的兵团在1948年就有了。实际上,东北野战军当时已经有了两个兵团,一个由肖劲光指挥,另一个由程子华指挥。是否成立第三兵团没有明确记载,但曾克林的回忆录中提到过此事,或许由于计划的搁置,并未详细记录。曾克林在协助邓华打完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后,本应接替邓华担任44军军长,但上级在平津战役后将他调任战车师长,而邓华则被调任15兵团司令。此时,44军军长和副军长均已调离,方强接任了军长一职。
方强原为合江军区司令员,在解放战争初期被调任前线,准备让他担任1纵副司令进行锻炼,随后再独立指挥。但他选择加入独立师担任师长,经历了两年的磨练,最后调任为44军的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