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贡献不可忽视,尤其在新疆的收复上,堪称功不可没。然而,这场战斗的背后却是巨大的牺牲。在一次关键战役中,清军就损失了十多名高级军官。即便派出了多位名将,最终仍然阵亡了六位总兵,包括风柜曾、李大洪、熊佑林、张大发、杜生荣和司世道。总兵之职不仅意味着显赫的身份和地位,有的还曾担任过朝廷正二品的高官,因此,这样的损失让人震惊。而除了这些总兵,大将的伤亡也几近十人,普通士兵则更是死伤无数。尽管如此,正是这些无畏的牺牲,最终确保了中国疆域的完整。这些人无疑是民族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敬仰。
左宗棠为何会做出收复新疆的决定?背后又有哪些复杂的历史故事呢?这要追溯到1860年。由于沙俄的威胁,清朝政府在无奈之下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了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原本是为了平息沙俄的怒火,谁料这种妥协反而激起了沙俄的贪婪,他们的胃口逐渐变大,甚至开始觊觎新疆。
三年后,沙俄趁着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悄然发起了对新疆的侵略。当时的新疆比今天大得多,这也成为沙俄觊觎这片土地的原因之一。面对沙俄的强大进攻,驻守新疆的清军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奋起反抗,初期一度占据上风。沙俄也由此意识到清军并非易于对付,最终选择暂时撤退,静待时机。
然而,沙俄并没有放弃。第二年,他们再度对伊犁发起攻击,但依然未能占到太多便宜。清军依旧在额宸的指挥下顽强抵抗,看似即将获得胜利。然而,突然南疆的库车爆发了叛乱,导致清军陷入混乱,不得不调兵去支援南疆。不料,南疆的局势更加复杂,甚至出现了兵员叛变,致使清军元气大伤,最终整个新疆被叛军占领。沙俄和英国借此机会插手,成为这场纷争的最大受益者。
面对这种局面,恭亲王奕訢在压力下决定割让近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沙俄,并试图寻求沙俄的帮助来平叛。然而,沙俄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对于平叛的请求无动于衷。叛军不仅未被消灭,反而越发壮大,阿古柏作为叛军的首领迅速崛起。阿古柏凭借着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几乎完全控制了新疆,并与沙俄和英国建立了紧密关系,获得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政府开始意识到,若不采取行动,新疆将完全失控,甚至可能沦为沙俄和英国的傀儡。为了防止新疆彻底落入外敌之手,左宗棠便在1879年带领着一支浩大的清军踏上了收复新疆的征程。令人震惊的是,他的队伍中还抬着一口漆黑的乌木棺材,这是他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因为左宗棠已经下定决心,出征后不希望再回到故土。带着这样的决心,左宗棠开始了这场艰难的战争。
出征之前,左宗棠就曾与李鸿章等大臣发生激烈辩论。李鸿章一派认为,海防远比塞防更为重要;而左宗棠坚信,若新疆沦陷,沙俄和英国将进一步蚕食中国领土,最终威胁到大清的存亡。经过多日的激烈争辩,最终左宗棠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带着满腔热血和必死的决心启程。
然而,问题并未就此结束。尽管左宗棠已经获得了出征的批准,但最实际的问题依然是资金。晚清政府已因多次割地赔款而国库空虚,无法提供足够的军费支持。经过无数次上奏请求,慈禧最终拨出了少量银两,剩下的费用只能靠左宗棠与各地省份筹集。就在此时,胡雪岩挺身而出,作为一方富商,他为左宗棠提供了必要的军费支持,最终保障了战争的顺利进行。
然而,军费解决了,问题依然存在。左宗棠发现当时的清军士气低迷,许多人只是为了领取军饷而参军,根本没有实战能力。为了整顿军队,左宗棠下令剔除军中的腐败分子,清理掉那些只会吃空饷的人员,最终将清军整顿成一支作战力强、纪律严明的队伍。
出征时,左宗棠还精心制定了详尽的军事计划,他发现阿古柏占据的新疆大多是南疆,北疆相对薄弱。于是,他决定先攻占北疆,再逐步向南推进。左宗棠派遣刘锦棠带领先锋部队进攻吉木萨尔,并成功攻占,为整个战役打响了胜利的第一枪。阿古柏对清军的实力产生了深刻的误判,感到局势危急,立即向英国求援,但英军并未给予实际支援,反而只是口头上施压清政府。
随着局势不断发展,阿古柏最终选择逃离,但在逃亡途中中毒死去,其部下也纷纷四散。左宗棠顺利收复了新疆,并下令将所有叛军一律处决,以确保新疆的长治久安。这一铁血手段震慑了沙俄,令其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再也不敢在新疆兴风作浪。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提出建议,希望在新疆设立省份,以加强清朝对该地区的控制。然而,慈禧太后拒绝了他的提案,改为接受了刘锦棠的方案,将新疆划归甘肃省管理,设立了甘肃新疆巡抚,进一步巩固了对新疆的统治。此后,清政府加强了对新疆的行政管理,使其始终保持在中国的领土之内。
左宗棠的功绩,尤其是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如果没有他的坚持和勇气,今天的新疆甚至中国的版图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左宗棠虽然最终因病去世,但他的名字永远与新疆的归属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