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砍是不可能的,不然李世民就会被灭掉,玄武门事变就会直接变成双输的局面。
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一进玄武门,向临湖宫走去,就已经感觉到了危险。
随后,两位先生当场转身就跑了出去!
“不能让他们逃走,赶紧追!”
秦王府的武士当场追了出去,一边拼命追,一边拼命奔跑,形成了追逐的场面。
此时此刻,李元吉做出了一件直接导致两人过早死亡的事情!
只见李元吉拎着弓箭跑来,向李世民射了一箭。
李世民当场大惊,本能地做出了躲避的手势。不幸的是,箭没射中……
李元吉不甘心,又连续射出两箭,但又射偏了。除了吓唬李世民之外,没有其他作用。他不仅耽误了逃跑,还提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太宗一声大喝,元吉立即拉弓,却连连失败。 ——《旧唐书.李建成传》
因为这个举动提醒了李世民!
是的,一时半会儿是追不上的,但是说到射箭,李世民却是一个完美的高手。
于是李世民立即拉弓搭箭。他不理会李元吉,一箭射向李建成。建成兄弟中箭,当场死亡。
这时,尉迟恭见状,又向李元吉射了一箭。李元吉应声摔下马。
追上来,确认两人已死后,李世民大喜过望,但随即却突然惊慌失措,大脑一片空白,当场摔下马。
他躺在地上,望着天空,一动不动,只想静静地喘口气。
难怪,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之后,他就会成为大唐帝国的实际控制者。成功的喜悦和杀死弟弟的恐惧和惊慌足以让他的神经紧绷。
人们的马逃入森林,被树枝抓住。它摔倒了,爬不起来了。 ——《资治通鉴》
就在这时,李元吉突然站了起来!
原来,李元吉并没有被枪杀。当他看到李世民从马背上摔下来时,连忙捡起身边的弓,架在李世民的脖子上,用尽全身力气将他勒死,想要将李世民勒死。
危急时刻,尉迟恭赶到,李元吉只得放弃绞杀李世民,转身逃跑,但终究没有躲过尉迟恭的箭。
两人刚死,宫门就传来消息,太子府两千精兵赶来救援,正在攻打玄武门!
太子府精兵强将,这绝对不是吹嘘的,因为带头大军的将领就是冯离和薛万彻。
反观李世民,之前已经被剥夺了兵权,秦王府的精兵全部被调动起来。参与事件的士兵只有800人,其中不少是从监狱释放的武装囚犯。
如果你去对抗太子府的精锐士兵,你绝对做不到这一点。
这时,薛万彻做出了决定,李世民必须砍掉李建成兄弟的头!
只听门外带兵的薛万彻对着太子府的精兵喊道:咱们去攻打秦王的家,秦王府,看他能不能脱身!以及士兵们的响亮回应。
躲在玄武门内的李世民闻言,大吃一惊!
这一次,秦王府全员出动,宫里留下的都是老弱妇孺。两千精兵,他们怎么可能打败?
但如果现在开门出去救援,我们手里的八百人,还不够填太子府精兵的牙。
正当众人着急的时候,尉迟恭急了,当场砍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在城楼上示众。
当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看到自家主君的头颅时,当场就情绪失控,陷入了惨叫和哀嚎之中。
意思很明显了,太子和齐王都死了,大局已经结束了,任何反抗都是没有意义的!
守门人与万彻等人大战了许久。万彻叫嚣要攻打秦国,士兵们大为惊惧。尉迟敬德举行工程完成,元吉示之,宫兵遂溃。万彻带着数十名骑手逃入终南山。 ——《资治通鉴》
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李建成应该事先了解一些信息,做好防范。
在入宫之前,李建成就已经通过李渊后宫的张婕妤得知了一些传闻,而后来的事态发展也证实了这些。
不然的话,李建成也不会一进玄武门就察觉到不对劲,然后转身就跑。
而太子府的精兵是怎么得到这个消息的,又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聚集两千名精兵赶过来。
而且,李元吉拉弓一箭射向李世民,表明他是带着武器来的。显然,他们事先就听到了一些传闻。
其次,李世民斩杀李建成、李元吉是明智之举。
无论如何,秦王府的实力,都无法击败太子府的精锐士兵。当时的情况,要知道,李世民已经没有兵权了,京城的驻军平时也不在李世民的指挥之下,所以在关键的时候他们也不一定能帮到他。
就算他不出去救援,太子府血洗了秦王府之后,再集结更多的兵力去攻打李世民,也没有胜算。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都掏出来,吓唬敌人,迫使他们放下武器。
第三,什么是所谓的双输局面?
如果李世民没有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示众,曾经太子府的精兵屠杀了秦王府,然后杀了李世民,玄武门事变的结果那就意味着他们都死了。
而且,太子和齐王只会死,而李世民的全家和所有参与者都会被杀。
太子、齐王、秦王都在一场激战中战死。李渊将立谁为太子?
只能另找一个儿子来传位,这样一来,就会是双输的局面,李世民就会被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