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81年杜聿明病危,问郭汝瑰:最后问一次,当年你是不是共产党?
创始人
2025-07-09 06:02:23
0

1981年杜聿明患肾衰竭,卧病在床,他曾经的同僚郭汝瑰前来探望。

两人闲聊一阵,郭准备告辞之时,杜聿明突然抓住他的手问:“我最后再问一次,当年你是不是共产党?”

郭停顿片刻,开口说:“我们是信仰不同。”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最终还是未能得到确切的答案。

郭汝瑰潜伏国民党高层多年,官至中将,曾深受蒋委员长重用。

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宜宾起义,直接破坏了蒋的“固守大西南”计划,为全国解放再添一笔。

逃往台湾的老蒋得知此事后,气得差点晕倒,点名说他是“最大共谍”。

但在建国后,他并未得到中央重用,而他本人也志不在此。

而在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一切都要从他的早年经历说起。

黄埔毕业生

郭汝瑰家有个郭汝栋,是他同辈的堂兄,在四川军阀内是个高官。

而他本人家里,是个家道中落的读书人家,在好友的建议下,他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5期生。

而那个时候,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双方交流频繁,周总理等共产党人到军校先后任职授课。

那个时候,他也经常去听这些同志讲课,时间一长,他也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和影响。

他的心中萌生出了成为共产党员的想法,恰好他就碰上了一个机会。

那时,他得知自己的好友是共产党员,他便找到好友,表示自己想要入党。

但他的好友知道,他是四川军阀郭汝栋的堂弟,便对他说想要入党需要接受一段时间的考验。

然而,没过多久,时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校长,悍然发动政变,大肆杀害共产党人,一时间情况危急。

1927年4月14日,就在政变发生两天后,尚在军校的中共领导同志,吴玉章,悄悄将他和傅秉勋叫到了办公室。

那个时候,他的堂兄已经是川鄂边防司令部的副司令,手上有两个师一个旅。

吴玉章向他们非常严肃地说明了局势,他说蒋介石已经撕下了伪装,下面很有可能会进攻武汉。

而四川军阀杨森应该会听从蒋的命令,大举进攻,郭、傅二人要做的就是,让郭汝栋拦下杨森。

毕竟一个是堂弟,一个是妻弟,郭汝栋多少能听进去一点。

如果说,劝阻杨森失败,那么也可让郭汝栋趁其后方空虚,攻打对方。

实在不行,至少让郭不要给杨出兵,削减敌人的力量。

显然,组织委以他们重任,不久后他们从武汉返回了四川。

随后,郭汝瑰就找到自己的堂兄,跟他转达了吴玉章的意见。

那时,他堂兄驻扎在涪陵,见了自家堂弟,他还是很开心的。

但对于阻止杨森出兵一事,他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说,自己和杨森的关系不好,没办法劝他,如果要袭击杨,他的力量也不够。

不过,要他不出兵,这一点他还是办得到的。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就在两堂弟兄交谈的工夫,郭汝栋已经悄悄派出特使到南京,向他的蒋委员长表示效忠了。

郭汝瑰那时还很年轻,得了堂兄的话,便相信了,而后还向吴玉章写信联系,说自己的堂兄已经答应不出兵。

随后,他被安排在堂兄部下工作,借着职务,到处宣传孙先生的思想,还极力谴责蒋背叛革命的行为。

很快,他就成了涪陵城内的红色人物。

但好景不长,中共陷入了更大的困难之中,也是那个时候,他与接头领导同志,吴玉章失去联系。

无奈,他只能暂时留在堂兄部下工作,1928年5月,他由昔日同学袁镜铭介绍,终于加入了共产党。

此后,他继续在堂兄手底下工作,但他逐渐发现,自己的这个堂兄日渐向蒋委员长靠拢。

而那时,他已经升为堂兄部下独立团1团3营的营长。

不久后,早已离开郭部的昔日好友,悄悄找到他,转达了上级发动“兵暴”暴动的命令。

然而,此次兵暴中联络出现的问题,郭原本准备好的3营是配合红军暴动。

但没想到,同志们搞错了,3营的战士被消灭大半,而他自己也中弹住院。

出院后,才知3营因损失过大,被削建制,康复后,他只好到军部担任参谋这一闲职。

此次暴动失败后,老蒋加紧了他对共产党人的迫害,还要求暂且“容共”的郭汝栋必须肃清。

虽然,郭汝瑰等人已经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人,但他堂兄不敢留他们,便劝其到日本留学念书。

他认为去日本也无妨,避风头的同时,还能学习到一些真本事,将来对革命有更大的贡献。

然而,这一去便成了他革命事业的转折点,到了晚年,他对自己的这段经历是后悔不已。

那么,在他留学日本归国后,究竟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迷茫十余年

在日本留学快一年的时间里,郭汝瑰确实学习到了军事理论。

但每到关键的军事技术、武器,日本方面的教官便阻止中国留学生学习。

一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学校内的中日学生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在那里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纷纷退学回国。

1931年底,他返回上海,并被推选到南京训练总监,报考陆军大学。

只是这当中经过一番曲折,他先是被推到中央军校,那里原是黄埔,他是不愿去的。

那时,他的堂兄已经公开反共,那就更不可能去了。

但幸运的是,他原本报考的陆军大学,有一名学员,因学历不过关,被取消了复试资格。

他这才如愿顶替该学生参加复试,在陆军大学学习了三年。

该校原来的校长,是思想开明的杨杰,而后蒋介石自任校长,无奈,他又成了“天子门生”。

不过,他学习成绩优异,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因不愿做反共的帮凶,他被杨教育长推荐深造,担任了战史学教官一职。

西安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不得不与中共展开第二次合作,以顺应民意。

郭汝瑰敏锐察觉到,报国的机会来临,经同学介绍,来打到了陈诚部下。

而陈诚则是他军旅生涯中的一大贵人,为他后来进入国民党上层提供了机会。

“卢沟桥事件”爆发不久后,蒋委员长为保卫南京,组织了淞沪会战。

那时,郭正在第14师,只因日军进犯上海,被调回参加淞沪会战。

南北塘口一线,负责指挥作战的42旅旅长胆小,怕自己指挥不当酿成大祸。

于是,他主动与郭交换职务,让其代理42旅旅长,战况异常残酷。

每每有下级说“顶不住”的时候,他就冲出掩体,在前线指挥。

到了战局最危急的时刻,他留下遗书,亲自到意志动摇的84团指挥作战。

他所带领的42旅与日军周旋厮杀7天7夜,8000人最后仅剩2000人,阵地未丢一分一毫。

自那时起,从前视其为“书生”的一些同僚,对他刮目相看,而他名扬部队,成为会战中的战将。

陈诚也是那个时候,发现了这么个军事人才,将其升任为54军参谋长。

武汉一战中,他更是力排众议,提出外围作战,为抗战胜利增加了可能。

经此一战,陈诚更是欣赏他的战略部署艺术,推荐为了暂5师师长。

此后,在抗日战争中,他多次给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案。

如鄂西会战中,他识破日军佯攻的奸计,及时挽救正面战场的队伍,并取得了会战胜利。

实际上,这十几年间,郭一直都在国民党内部工作,基本上是脱离组织的状态。

虽然他一直作风朴素,不像其他国民党军官挥金如土,使手下士兵性命为无物,但他自己也迷茫了很多年,

直到他与国民党上层接触,看见内部乱象后,他幡然醒悟,决定弃国投共。

就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时任军务署副署长的他,遇到了一位老熟人,他在黄埔的同窗任逖猷。

遗憾的是,作为从前的党内同志,同窗被刘湘抓走,他出手相救后,经受不住考验,竟脱共入国,成了一名校官。

遗憾之余,他的老同学透露,自己的弟弟任廉儒也曾是共产党。

郭激动不已,立刻找到老同学弟弟,询问一二。

只不过人家正作为特别地下党员,做情报工作,一个军务署的副署长找到自己,他自然警铃大作。

随后,在与郭署长交谈一番后,他将关键情报报告给了董必武同志。

经过中央讨论,同意他与郭署长进行联系。

走了十几年的弯路,郭汝槐终于重新联系上了组织,那么,在解放战争中,他又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沙场频传报

经过两个月的考察,郭汝瑰再次与任廉儒联系,秘密会见董必武。

两人行色匆匆,赶往一座深宅大院,在那里,他见到了真正的同志,郭、董二人握手,他激动地说:“董老,我来迟了。”

刚刚联系上,他便立刻提出归队的想法,董向他解释,组织需要他继续留在国民党军队中,日后传递情报会有专人前来,单线联系。

一个月后,抗战胜利,他被何应钦选中,一起到南京接受日本投降。

很快,内战一触即发,美国出面“调解”,他作为副手帮助张治中谈判。

在重庆,他见到了周总理,他朝周总理招了招手,但不敢多说什么,他身处敌营有苦难言。

不久后,他得到消息,组织原则上同意恢复党籍,但需等待时机,要他谨慎行事,不要打草惊蛇。

巧得是,那个时候,他在国民党内部备受赏识,半年三迁,而这都要多亏他的贵人陈诚。

1946年5月后,他搬到了南京,在四条巷租了一套普通民房。

而蒋经国住三条巷,与他算是邻居。

一日,郭汝瑰不在家,“蒋太子”经过他家,前去拜访,看到他家人桌上仅有两样素菜。

他感叹,如果其他高级将领像他那样廉洁,党国或许就不一样了。

这一叹,又给郭添了护身符,而他也趁此机会,暗中捣乱。

借着高层对他的信任,每一开一场会,他都回去誊抄一份,交给线人,几番周转送到解放军指挥部。

除了在军事上频送情报,他在政治上也暗中揭露国民党的丑恶。

1947年3月19日的“哭陵事件”,就是他一手策划。

因为他参与了整编数百名军官的计划,那群人便将矛头对准这个蒋委员长手下的红人。

而这样的攻击于他而言,反倒是护身符,在情报工作上,他更加安全。

不过,随着解放战争发展,他也曾传递情报差点暴露,而那个明白人,正是“功德林优秀学员”杜聿明。

1947年5月12日,郭汝瑰接到电话,老蒋要他出席官邸汇报工作,这样的机会并不是人人可得的。

到了官邸,一坐下他们就开始讨论山东军情,他一边听,一边将他们的计划统统记下。

陈诚等人密谋,正是孟良崮战役的计划,当晚回家他就将作战部署誊抄一份给线人,嘱咐解放军要小心整编74师,他们配备的是全美式装备。

他的这一情报起到了重要作用,4天后,74师被全歼,其师长张灵甫被毙。

而杜聿明发现郭可能是卧底,则是在淮海战役前夕。

何应钦命郭指定作战计划,而他的计划还没来得及事实,就送到解放军的指挥部中。

除此之外,他还诱导老蒋改变决策,让他们在徐州外围决战,致使黄百韬兵团在碾庄被围。

蒋介石一着急,就把杜聿明叫到徐州作战,而他对郭汝瑰早有怀疑。

在他的回忆中,那时,他就认为自己上了老蒋的当,而老蒋与其他人全听信“郭小鬼”的话,才造成了两难的境地。

但他那时也没有公开质疑,自觉孤掌难鸣,而后在淮海战役中战败被俘。

多年以后,他仍放不下这桩心事,临终前找郭讨要答案,但郭并未正面回答。

解放后,因为郭的身份特殊,不便公开,因此便安排了在宜宾起义将领待遇。

而这,也为他后面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埋下了祸根。

为免受折磨,他在斗争中冒认了那些罪行,一直到80年代才恢复党籍,重获清白。

90岁时,老人家身体仍较为硬朗,还坚持要送别自己的孙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送别路上,他遭遇车祸不幸离世。

有人怀疑,这是国民党特务的手笔。在他死后,远在宝岛的几个老同学,寄来几封信,打开一看,全是空白。

他的后辈多年后,才领悟到其中的真意,虽立场不同,但还是老同学,一切都在不言之中了。

郭汝瑰与韩练成等人相比,算不上正宗的卧底,支撑他寻找组织,是他心中的正义。

所以,中央按照起义将领的待遇对待他,是合理的,而他本人也对此很满意。

而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入党,也算是对这位老人戎马一生,心中信念的一种肯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此... 导读:此人是明朝民族英雄,为国家灭掉沿海倭患,最终却含冤死在狱中 大家好,欢迎来到老陈讲历史,每天分...
原创 王... 近几年,看小说成了人们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之一,各种题材的小说层出不穷。 热门小说,经过市场的发酵...
原创 粟... 粟裕是大将之首,领兵作战能力是顶尖的,但他晚年的时候不被重用,这让他很沮丧。同为大将的好友陈赓一语道...
原创 白... 白袍小将 杨成武将军1914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5岁加入红军,17岁就开始担任团政委。杨成武肤色白净...
原创 明...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得上是一代雄主,但在其执政晚期对于功臣大开杀戒的行为也让他的一生颇具争议...
原创 清... 在中国历史上,要说哪一朝的皇帝被后世抹黑丑化最多,明朝肯定是最有力量的候选者之一,以至于出现“明朝皇...
原创 三... 前言 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人们以神兽之名冠以英雄豪杰。卧龙凤雏冢虎幼麟,前三者是公认的诸葛...
三星堆对话殷墟|触摸数千年前的... 开栏语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视察时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
原创 5... 1958年10月26日,最后一列运兵列车满载中国志愿军战士,缓缓驶离朝鲜。此时,距离朝鲜战争爆发已经...
原创 他... 他是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威望不输陈粟,连土匪都服他,后授上将衔 全面抗战爆发后,赣、闽、浙、皖、豫、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