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看看历史就明白了,曹操打仗为什么总是亲征,不亲征不行吗?
创始人
2025-07-09 05:32:18
0

不仅曹操曾亲自出征,历史上的开国之君(除篡位者外)一向亲自带兵打仗。

刘邦,西汉开国之君,自沛县起义后,一直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反秦斗争。他率军攻入关中,最终迫使子婴投降。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亲率大军在荥阳一线与项羽展开激烈对抗。

刘邦在平定异姓王战争时,尽管年事已高,身体亦未康健,仍亲自率领军队,全力攻击英布。

难道刘邦麾下没有杰出之人?

韩信、曹参、周勃、樊哙、郦商和灌婴都能独当一面,但刘邦依然亲自出征。

刘秀,东汉开国之君,自南阳起兵后,一直亲自率军出征。在昆阳之战中,他亲自率领军队上阵作战;在远征河北时,刘秀同样亲自率军出征。

刘邦历来亲自率军作战。

刘秀称帝后,尽管亲自参战的机会减少了,但仍有亲征的实例,如亲自讨伐海西王董宪。

在三国时期,不仅曹操亲自领兵出征,各个割据政权的创始人也大多亲自上阵。比如刘备,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他就亲自带兵作战,尽管屡战屡败,但始终坚持亲征。

刘备在益州之战和汉中之战中都是亲自率军出征,即使在他称帝之后,仍然亲自发动了夷陵之战。

在孙坚和孙策早年征战的历程中,他们始终都亲自率军作战,直至战死沙场。孙权继任后,虽然他的军事才能略逊一筹,但同样经常亲自率领军队出征。尽管孙权在合肥之战中败给了张辽,但他仍然频繁亲征的情况并未改变。

王莽和司马炎,新朝和西晋的开国皇帝,皆因篡位夺取政权,因此从未亲自率兵征战。

在动荡的年代,开国君主往往亲自出征。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君王都亲临战场,唯有汉赵政权的刘渊例外。例如前赵的皇帝刘曜,始终亲自率兵作战,最终在战场上被石勒俘虏并杀害。

在刘秀登基称帝之前,他亲自带兵出征。

后赵政权的石勒、冉魏政权的冉闵、前秦政权的苻坚以及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等人,都曾御驾亲征。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开始时亲自率军起义,夺取一定的领土控制后即称帝,随后便安坐京城,不再亲自出征。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清朝建立初期均亲自率兵起事,但一旦夺取中原,清朝皇帝便不再亲自出征。

开国之君为何常常亲自出征?有两个原因:

亲自出征能够确保掌握军权,避免权力过多分散。

楚怀王熊心在项梁阵亡后,曾一度掌握军权,但他仅据守后方,未亲率军队出征。不久后,项羽击败宋义,夺得主导权,最终推翻了秦朝,使楚怀王熊心沦为完全的傀儡,后被项羽派人所杀。

楚怀王未亲自率军出征,最终成为傀儡并遭到杀害。

在新朝末年汉朝初期,刘玄被绿林军拥立为更始帝。由于他始终坐镇后方,未曾亲自领兵出征,因而未掌握军事权力,沦为傀儡皇帝。尽管最终被赤眉军所杀,即使不被杀,他也只是绿林军的傀儡。

隋末唐初,李渊成功起兵建立唐朝。然而,他并未亲自出征四方,而是将征战任务交给李世民和其他将领。天下统一后,李渊手中的兵权并不稳固,甚至连禁军都听命于李世民。

李世民最终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害了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渊放弃皇位,以开国之君的身份退位,这一事件中,李渊是唯一的人物。

大多数无法亲自率军出征的皇帝,在动荡的时局中,若无法掌握军权,很容易成为他人操控的傀儡。

曹操在几乎每一场重要战役中都亲自参战,尽管他以天子之名号令诸侯,但实际上并不在朝廷中指挥。他常年率军四处征战,与汉献帝见面的机会非常少。朝政事务主要委托给荀彧处理,而曹操仅负责重大决策。

曹操长期在外征战,不仅能牢牢掌握兵权,还能有效集中资源。在战争时期,人员、物资和武器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这有助于权力的集中。

曹操只需掌握这些权力,便是具有实际影响力的人物。

几乎所有战役中,曹操几乎都是亲自率军出征。

有人随后要求曹操交出军权,曹操则撰写了《述志令》,向天下宣示他绝不会放弃军权,因为他必须保护自己的家族和利益。这就是曹操亲自出征的动机。

二、亲自征战可以提升威望和功绩。

在南北朝时期,东晋和南朝的权臣们通过亲自出征来集中权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威望和功绩。

桓温出生于谯国桓氏,是东晋的权臣。他曾两次北伐,一度攻陷关中并围困长安。尽管北伐未能成功,但显然桓温的目的并非仅仅是收复失地,而是为了增强个人声望和功绩,以期在政治上有更大作为,最终谋求篡位。

刘裕的北伐已经实现了其政治目标,这一点相较于桓温而言。

出生于贫苦家庭的刘裕,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权臣。他最初是北府军的将领,凭借军功逐渐崭露头角。当桓玄自立为帝后,刘裕发动起义击败桓玄,依靠这些战功成为东晋的主要权力者。

刘裕作为权臣亲自出征,最终登基称帝,建立了新的政权。

随后,刘裕先后攻灭南燕、平定荆江、灭亡谯蜀,并向北征服后秦,凭借卓越的军事成就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同时,他垄断了军政大权,为自己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裕虽然出身低微,未曾称帝,但他身为权臣,多次亲自率领军队出征,对外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功。正是凭借这些卓越的功绩,他得以建立自己的政权。

让权臣亲自出征,而非皇帝亲征,将使得权臣获得巨大的声望,从而可能导致他妄图独揽大权,使皇帝沦为傀儡,权臣则奠定其自己的政治统治。

《旧唐书 卷二 本纪第二》中的内容改写如下:

六月,凯旋之时,太宗身披黄金甲,率领铁马一万骑,甲士三万人,前后排列鼓吹,俘获两位伪主及隋氏珍贵器物,亲自献于太庙。高祖喜不自胜,举行盛大宴会,依礼仪庆祝此事。高祖深知古代忠勇功臣未曾获此殊荣,于是特别制定徽号,以表彰其功德。十月,再授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之衔,位列诸王之上。封赏增邑二万户,通赐前所未有的三万户。另赐予金辂一乘,华丽冕服,玉璧一对,黄金达六千斤,前后鼓吹乐队以及九部音乐,又设立班剑四十人。

李世民在洛阳一战中俘获二王(王世充、窦建德)后,率军返回长安。他亲自穿戴黄金铠甲,率领一万骑兵,三万穿铠甲的士兵前后列阵,击鼓吹号,在太庙献上俘获的伪主窦建德、王世充以及隋朝的器物车乘。

李世民凭借亲自出征赢得了声誉与威望,从而直接取代了未亲征的李渊皇帝的位置。

李渊皇帝觉得古代的官阶不适合于特别的功勋,因此特别设立徽号,以表彰李世民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声望。十月份,他被封为天策上将,并任陕东道大行台,地位高于一般的王公侯爵。赋予他额外的食邑二万户,使其总额达到三万户。此外,还赐予他一辆金车、王公级别的衮衣冠冕一套、一双玉璧、六十斤黄金,以及前后部鼓吹乐队和四十名仪仗随从。

李世民因其卓越的成就而声名鹊起,功绩丰功伟绩,早已功成名就。尽管他是李渊之子,但在政治上并无特殊优待,依然成为唐朝权力中心,积累了巨大的声望和功业。

李世民后来在玄武门政变中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李渊手下的禁军深知他的威望和战斗能力,因此他们一致地投靠了李世民,这为他在玄武门事变中获得了优势地位。

如果皇帝不亲自出征,大多数最终都难逃成为傀儡的命运,这是历史上无数次血淋淋的教训。因此,曹操亲自出征是情理之中的事,否则他就不会是曹操了。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刘渊,他从未亲自率军出征,总是专注于政治工作,通过强有力的手段控制下属。由于寿命不长,才得以善终,若是寿命更长,也会面临被夺权的命运。#深度好文计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此... 导读:此人是明朝民族英雄,为国家灭掉沿海倭患,最终却含冤死在狱中 大家好,欢迎来到老陈讲历史,每天分...
原创 王... 近几年,看小说成了人们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之一,各种题材的小说层出不穷。 热门小说,经过市场的发酵...
原创 粟... 粟裕是大将之首,领兵作战能力是顶尖的,但他晚年的时候不被重用,这让他很沮丧。同为大将的好友陈赓一语道...
原创 白... 白袍小将 杨成武将军1914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5岁加入红军,17岁就开始担任团政委。杨成武肤色白净...
原创 明...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得上是一代雄主,但在其执政晚期对于功臣大开杀戒的行为也让他的一生颇具争议...
原创 清... 在中国历史上,要说哪一朝的皇帝被后世抹黑丑化最多,明朝肯定是最有力量的候选者之一,以至于出现“明朝皇...
原创 三... 前言 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人们以神兽之名冠以英雄豪杰。卧龙凤雏冢虎幼麟,前三者是公认的诸葛...
三星堆对话殷墟|触摸数千年前的... 开栏语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视察时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
原创 5... 1958年10月26日,最后一列运兵列车满载中国志愿军战士,缓缓驶离朝鲜。此时,距离朝鲜战争爆发已经...
原创 他... 他是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威望不输陈粟,连土匪都服他,后授上将衔 全面抗战爆发后,赣、闽、浙、皖、豫、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