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王朝的新城公主:李治的亲妹妹
1994年10月,由法国巴黎的“陕西历博之友”协会募集资金,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历史博物馆对唐太宗幼女、唐高宗李治的亲妹妹——新城公主的墓葬进行了再次挖掘。
在对墓中壁画的细致研究中,专家们发现墓中侍从的面部全部被擦去,这引发了专家们的研究兴趣。正是这一研究揭示了千年前皇室的一段丑闻,将其暴露于众人面前。
新城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女儿,也是唐高宗李治的妹妹。由于身份显赫,从小就备受宠爱,甚至在未及笄之年便被封为衡山郡公主。
更令人惊讶的是,年仅8岁的新城郡公主就拥有了自己的实封,并且还受封赋。据史书记载,唐朝公主通常在出嫁之时才会得到封赐,然而新城公主却在年幼时就获得了这一荣耀,这主要归功于她父亲的宠爱。
拥有如此幸福的童年,受到两代君王的宠爱,所有人都以为她的人生将会幸福美满,但事实却出人意料,她的悲剧始于父亲唐太宗,终于兄长唐高宗。
三十岁早早离世,种种曲直和悲苦,无人得知。
这次联姻备受期待,被视为对国家、民众的利益,以及魏家地位的加固,李世民也为此全力准备婚事。
然而,意料之外的是,太子李承乾却谋反,陈国公侯君集参与其中,而杜正伦作为太子左庶子也受到贬谪。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李世民心中的疑虑,尤其是发现魏征私自献上谏辞给史官褚遂良,目的是为了个人荣耀,令他十分愤怒。他下诏停止了新城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也取消了横山公主的婚约。
随后,唐太宗为女儿仔细选择了新的夫君,最终决定与长孙诠成婚。这门亲事考虑到长孙家族的地位和功勋,以及长孙皇后的地位,被认为是门当户对。
唐太宗特别提拔了长孙诠的父亲长孙诠为岐州刺史,以确保长孙诠的地位不低,也不委屈了公主。
公主出嫁的筹备工作开始进行,但由于李世民个人身体原因,他在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去世。
唐高宗继位后,由于与妹妹关系亲近,他十分关心妹妹的婚事。然而,大臣们强烈反对在父丧期间举行婚礼,认为这不仅违反礼法,也不符合人情道理。于志宁更是提出了强有力的反对意见,唐高宗最终选择了妥协。
在父丧期满三年前三天,唐高宗决定将妹妹封为新城郡长公主,并增赠5000户邑作为新婚礼物,让妹妹风光出嫁。
自从那一刻起,她成为了真正的新城公主。
初为人妇的新城公主与夫君琴瑟和鸣,未来生活一片大好。然而,命运的转折出现在长孙家族的变故上,竟然连累到了驸马长孙诠。
在当时的唐高宗李治执政期间,政治策略时常受人质疑。然而,他对长孙无忌的处理却显得毫不留情。被控谋反的长孙无忌面对指控沉默无言,直至最终自尽。
长孙无忌早已料到自己的命运注定如此,尤其接受了托孤辅政的重任后。尽管唐太宗有心保全他,但政治现实仍然残酷。唐高宗的决断让他明白生死已定,再多的辩解也无济于事。
长孙无忌的离世导致长孙家族受到严惩,新城公主的丈夫长孙诠也被流放。唐高宗在事后追封长孙无忌官爵,似乎是在暗示自己的权势。
新城公主对兄长的决断感到不满,尤其是对长孙诠被武则天杀害的愤怒。虽然心中怨念,但她知道向皇帝表达不满只会自讨苦吃。于是,她选择了最无声的方式来抗议,日日憔悴,不再梳妆打扮,以此表达内心的不满和失望。
唐高宗对妹妹的二婚心怀内疚,纵然兄妹情谊深厚,婚姻仍是父母之命。新城公主不得不遵从皇帝之命嫁给韦正矩,但内心却难掩不满。她心系长孙诠,对婚姻生活缺乏笑容,日渐消瘦,最终香消玉殒,令唐高宗悲痛不已。
唐高宗得知妹妹过世后愤怒异常,开始怀疑韦正矩是否有所作为,便将其牵扯进冤案。韦正矩升官迅速,但在婚姻中的不满逐渐膨胀,尤其是因公主对前夫的怀念和对武则天的敌意,让他感到仕途受阻,心生怨愤。
随着时间推移,韦正矩的不满日益积累,内心变得扭曲。
他明知这是公主,但婚姻给他带来了诸多不利,令他开始变得嚣张。
对于新城公主,他逐渐失去了容忍之心。
于是,他开始试探性地侮辱新城公主。
新城公主从第一次婚姻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太多,出于息事宁人的态度,她选择了忍让。
韦正矩并不是个光明磊落的好人,看到新城公主的姿态,他的气焰更加嚣张。
当言语凌辱已经无法满足他的扭曲心理时,家庭暴力随之而来。
在身心受到双重打击的折磨下,新城公主的健康状况愈发恶化,最终去世。
一切似乎都成了逻辑的闭环,唐高宗选择了处死韦正矩。
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正义”,韦正矩为唐高宗提供了一个可以借口的机会,真正的凶手,或许唐高宗也心知肚明。
除了处死长孙无忌,流放长孙诠,导致妹妹抑郁而亡之外。
韦正矩被处死,韦氏一族被流放。
三十岁的新城公主不可能再次复活,她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唐高宗为了弥补自己作为兄长的失职和内心的愧疚,下令以皇后礼下葬公主,陪葬昭陵,并亲自主持了仪式,皇后、皇太子以及亲王、王妃皆须参加服丧哭陵,以表达对公主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怒气冲天的李治只想惩罚所有伤害过妹妹的人,因此将新城公主的所有陪嫁宫女太监全都流放,并将公主墓内侍从的面部全部毁掉,以示他们没有脸面在地下与新城公主相见。
曾经举荐韦正矩为驸马的东阳公主一家也被流放到集州。
帝王一怒,伏尸百万,唐高宗的行为完美地展示了皇权的可怕。
然而,深思熟虑之后,韦正矩是否真的有胆量如此侮辱新城公主呢?
毕竟在封建王朝,皇权至上的情况下,加上新城公主的地位,一个小小的驸马是不可能不清楚其中利弊的。
如果他真的因为个人私欲而伤害新城公主,那他就真的活够了。
因此,唐高宗当时对韦正矩的定罪,也只是一个借口罢了。
《新唐书·宰相世袭表》及《册府元龟·总录部·智智识》都证明了这是一桩冤案。
因为唐高宗后来将韦正矩与新城公主合葬,如果他真的欺凌过公主,恐怕也不会让他与公主合葬,而且驸马碑至宋朝还存在。
不管怎样,当时因为新城公主的死,确实牵连了很多人,因此,这起皇室丑闻令唐人对尚公主一时开始忌惮。
如果我们站在千年前的那个时代,会觉得唐高宗对自己的妹妹十分仁至义尽,为妹妹寻找门当户对的男子作为丈夫,为了不让夫家看轻妹妹,还给妹夫连升8级,保障妹妹的生活。
但她的不幸也确实是由父兄的安排造成的。
无论是与魏征之子魏叔玉的口头婚约,还是一嫁长孙诠,二嫁韦正矩,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联姻色彩,新城公主始终是随波逐流的浮萍,虽然享有泼天的富贵,但最终只能将苦楚吞咽。
公主是皇权制度的产物,既是封建王朝制度的受益者,也往往是受害者。
皇权的盛衰兴亡,皇帝的糊涂程度主导着公主的生死和苦乐年华,根据史实,苦多于乐。
在联姻中,若公主的夫家心怀叛逆,其恶果将不仅波及公主,甚或演变成一场悲剧,被后人传颂为皇家耻辱。
千载之后,考古专家们开启新城公主的陵墓,揭示了这一悲惨事实,让人们只能悼叹不已。
虽然李治将亲妹新城公主尊为皇后安葬,但这不过是为她在死后赐予的一丝荣耀,却又何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