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学校之一,国共相争的高级将领,几乎都是黄埔军校的学生。但其实,我国还有一所更加老牌的军校,即保定军校,从这里出去的不少毕业生,如:第二期的刘峙,第三期张治中、白崇禧,第六期的杨杰、顾祝同、郭忏,第八期的陈诚、周至柔都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教师。
保定军校的军事学习更为正规,学制是全日制四年的,注重军事的系统化学习,从这里毕业的,的的确确是正派军校毕业生;但黄埔军校则是速成班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前四期学习制非常短,而且课程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可以说,黄埔军校最多是完成一个士兵的基础训练,谈不上系统军事化素质的养成。
可奇怪的是,后来的发展,“四年军事系统班”保定军校,却比不上“半年速成班”的黄埔军校,解放战争中,在黄埔军校任过教官陈诚、顾祝同、刘峙被黄埔军校的我党学生追着打,保定军校的优等生薛岳,最后都不需要黄埔军校的林彪出马了,林彪的手下韩先楚就把薛岳赶出了海南岛。
打仗需要军事理论,但打好仗需要一线的实战锤炼,打赢好仗更需要过人的军事天赋。
首先,只要是正常人,包括平凡的你和我,通过努力都可以学好军事理论,保定军校完全可以提供优质的军事理论教育,因此,保定军校的学生跑去打仗完全没问题的。
其次,但打好仗则不是纯粹的理论派能行得通了,《亮剑》中“鄙人不善于奔跑的常乃超”就是一个典型的理论派,搞军事学术是一把好手,但打不好仗,被“泥腿子”李云龙一顿羞辱。保定军校的学生,出场的年代是急需军事人才的年代,他们一出场就是巅峰,被予以重任,没有从最基层的排长连长做起,缺乏一线的实战锤炼。1923年保定军校停办,1926年北伐的时候,白崇禧已经是北伐军的参谋长,唐生智已经是前敌总指挥,还有保定军校的张治中、刘峙、蒋光鼐等等,北伐8个军的军事指挥,保定军校几乎都占了一半以上,可以说,保定军校的毕业生没有经过基层历练,一开始就身处高位,对于打好仗,如果没有军事天赋,是难以做到的。相反,黄埔军校的学生很多都是从基层做起的,林彪、徐向前出道只是排长。
最后,打赢好仗更需要过人的军事天赋。有时候,上天就是那么地不公平,如果你有过人的军事天赋,军事理论甚至实战锤炼,就不见得有那么重要了,当然,最好还是有的。军事天赋纵然如林总之高,还是不断地通过实战总结军事理论,创造了著名的“一点两面”“三三制”两大战术。因此,保定军校部分有天赋的学生,在经过抗日战争的实战锤炼后,还是有所成绩的,但因为在一线基层的锤炼人数不如黄埔军校,因此,从总体来看,保定军校的学生质量相比黄埔军校还是稍有逊色。
但实事求是地说,保定军校还是不错的,在抗日战争当中,保定军校的毕业生挺身而出,为抗日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正是因为有身处高位的保定生制定的作战计划,黄埔生在一线基层冲锋陷阵实现计划,最终才赢得了十四年抗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