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清廉故事丨姚崇:自筑“藩篱”传家风
创始人
2025-07-09 01:32:17
0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博物馆里,收藏有人称“救时宰相”的唐代名相姚崇亲书的“藩篱”碑碣。该碑碣长85厘米,宽53厘米,厚12厘米。右上题款“大唐开元三年”,左下题款“姚崇题”,中间楷书“藩篱”两个大字。这是时年六十五岁的姚崇在开元三年(715年)回陕州硖石故里时挥笔留下的,是目前全国唯一发现的姚崇手迹。

“藩篱”,《辞海》中的解释是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围栅,比喻门户或屏障;《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篱笆,比喻对事物的限制。姚崇以“藩篱”为喻,要求后人无论是做人还是为官,都要知道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要崇尚气节、忠君爱国,做到公平、公正、诚信。

姚崇(651年—721年),字元之,唐朝陕州硖石(今三门峡市陕县)人,五朝为官,三居相位,一生“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勤劳职事,功勋卓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特别是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功劳而名留青史。

时人及后世之人对于姚崇的评价颇高。同为唐相的张说称赞姚崇“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道:“唐世贤相,前称房杜(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宋(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毛泽东在点评《新唐书·姚崇传》时赞扬姚崇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他赞扬姚崇进谏唐玄宗的“十事要说”:“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姚崇一生三次为相,地位很高,但是以身作则,生活俭朴,清正廉洁,直至生命的尽头。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741年)正是大唐盛世,国家强盛,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社会上特别是官吏中厚葬成风,姚崇对这一风气极为反感。临终前他立下遗嘱,说自己一生知止、知足,并写了一篇《遗令戒子孙文》,要求薄葬。他是这么写的:“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副而已”,并要求子孙后代“汝等身殁之后,亦教子孙,依吾此法。”

纵观姚崇留给后代的家风家训,他认为“与其浊富,宁比清贫”,“冰壶是对,炯诫犹存;以此清白,遗其子孙”。他要求子孙后代事亲至孝,不图虚名;移孝为国,忠直任事;廉勤从政,以身作则;知止知足,不妄图富贵;不斤斤计较,预分田产;提倡薄葬,节俭持家;谨言慎行,惟德惟贤。姚崇的家风家训特色鲜明,没有高谈阔论,也没有庸俗空洞的说教,寓意深远而为后世传颂,世称“宰相家训”。

好家训泽被后世,姚崇的子孙把姚崇的家训和遗嘱,作为家族的“藩篱”,作为处世的“标准”,世代遵守,代代相传。他们大多忠于国家,为百姓做事,彰显了仁义之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姚崇的家风家训不仅成为其家族传承的道德规范,更是中华家训中的经典,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彰显出积极的现实意义。(刘育章)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二也是为了能在身份与名望上与已经晋封魏王、...
原创 周... 赤壁之战后,南郡成为周瑜的囊中之物,而刘备则在赤壁之战的余波中夺取了荆州南四郡,包括长沙郡、桂阳郡、...
原创 做... 有时候,我们很容易感觉社会和生活复杂到让人无所适从,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安身立命。其实这很没有必...
原创 大... 在探讨清朝的历史时,我们常常关注皇帝、政治动荡和国家命运的变迁。 然而,很少有人关注满清格格们的生...
原创 此... 蒙恬,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蒙阴县)人,秦朝著名将领。蒙恬出身名将世家,其祖父蒙骜、父...
原创 他... 他曾被称为延安的“福尔摩斯”,致力于打击反动势力,在关键时期保卫了延安的稳定。他是解放军中的神探,瓦...
微视频 | 古树名木:蜀道明珠... 古树名木被誉为“有生命的文物”。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古树名木508.19万株...
原创 刘... 1948年3月,刘伯承收到的战报中出现了比较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中野在攻打阜阳的一个国军旅时,竟然在打...
原创 蒋... 中文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特定读音,一旦错了,我们就很容易发现。 因此,像电视台主持这种公众人物,是万...
原创 他... 张太恒,原成都军区司令员,上任不久遭到一场严重的大事故,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被免去职务,这到底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