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是位爱国将领,他担任国民党将领时,曾经四次写长信反对蒋介石;解放后,他又先后四次直谏毛泽东主席。本文将探讨这位爱国人士,为何能有如此胆魄呢?
请听如下详细分解:
一.拥护“三民主义”入国民党,成为蒋介石的嫡系将领
张治中,原名本尧,字文白。出生于1890年10月27日。是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其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手工业者。张治中6岁入私塾读书10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在扬州参加过反清起义。
1912年张治中进入陆军第二预备学堂;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到广东参加护法运动,在滇军与桂军中很有威望,他因对孙中山确立的三大革命政策表示拥护,而加入了国民党。
1924年6月,张治中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军团团长,同时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曾与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密切合作,结成深厚友谊。
孙中山逝世后,张治中逐渐成为蒋介石的绝对心腹。这是因为他不仅出身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还是黄埔系的骨干将领,而这两者都被讲究派别的蒋介石认为是其绝对嫡系。
不仅如此,由于无论是之后的北伐战争还是1930年的中原之战,张治中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没过多久他便成为了蒋介石最倚重的嫡系将领。
在1932年爆发的淞沪抗战中,张治中率领的第五军表现出色,给日本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从此他走上了坚定抗日的道路,因此在“西安事变”发生后,他坚决站在和平解决这一派,极力促成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双方再次建立了统一战线,而当时张治中负责的正是湖南抗日战场。在他的斡旋下,国共双方在此地的合作堪称全国各地的典范,这极大延缓了日本侵略者推进的速度。
二.坚定的爱国情怀,让他四上万言书
虽然成为了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但由于张治中从小就培养出了坚定的爱国情怀,所以他在以个人利益为重的国民党将领中,一直有些格格不入。特别是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坚守自己的爱国底线。
因此,张治中将军成为国民党政坛上一位独树一帜的人物,他在国民党内长期身居高位担任过多个要职,但一直信守不对共产党放一枪一弹的承诺,毛泽东称赞其“专做好事,做了许多好事”。张治中是三民主义的真诚拥护者,又是一位敢于犯颜直谏的人。
在和蒋相处的25年中,张治中对国民党内“群僚百工,中于明哲保身之毒,只求禄位之保持,不图事业之推展”的现象深恶痛绝,曾多次就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问题,多次上书蒋介石,陈述意见,其中有三次长达万言。
一次是1941年3月2日,张治中就“皖南事变”的影响,向蒋介石上万言书,痛陈对中共问题处理的失当,力主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第二次是1945年11月,鉴于蒋介石积极准备发动内战,张治中自新疆给蒋介石再次上万言书,主张用政治方式解决中共问题,反对重新挑起内战。
第三次是1948年夏天,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前夕,张治中已看到蒋家王朝必然失败,但出于对蒋的忠心,明知其不可为,仍然作最后的进言,又一次向蒋呈上了一封《对当前国是之检讨与建议》的万言书。
第四次是在1949年,张治中参与北平和平谈判时,给蒋介石写过长篇改革建议。此前,他曾在溪口劝蒋出国未成,在北平更是感到蒋介石留在国内是对和平的最大障碍,所以在长信里痛陈利害。
三.为国家大事,四谏毛泽东
张治中因一生都为和平而奔走,被誉为“和平将军”。1949年4月他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国共产党代表谈判,双方议定了《国内和平协定》。在此协定遭国民党政府拒绝后,张治中毅然留在北平,并发表《对时局的声明》。从此与蒋介石决裂,跟随中国共产党,加入了和平解放与建设新中国的行列。
张治中的性格直爽,从不人云亦云。解放后,为了国家大事,他先后四次直谏毛泽东主席。第一次是为了确定新中国的国名:1949年6月,毛泽东在中南海邀集各界人士座谈,酝酿和讨论国家名号问题,张治中也应邀参加。
毛泽东让工作人员把筹备会上专家们的意见呈给诸位,听取他们的意见,并提出中央意见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时候,张治中发表了不同意见。他说:“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不如就干脆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觉得此话有理。经众人反复讨论,终于最后决定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国名。
第二次是1949年8月,为了确定10月1日开国大典时升起的国旗图案,征求意见的座谈会在中南海举行,毛泽东手持从全国2000多幅图案中筛选出的两幅图案:一幅是五星加一条横杠;一幅是五星红旗,只是多了个镰刀斧头。前一幅的说明是:红旗象征革命,五星代表共产党的领导,横杠代表黄河。
张治中当即表示不同意,说:“第一,杠子向来不代表河流,中间一横杠容易被认为分裂国家,分裂革命;第二,杠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是金箍棒,国旗当中摆根金箍棒干吗?不如用这一幅五星红旗。”
张治中的话得到大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也觉得有道理,于是表示倾向张治中的意见。国旗审阅小组就以一致的意见确定了五星红旗为国旗,也就是今天一直高高飘扬的国旗。
第三次是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期间,张治中提出一份书面建议,主张每个人大常委每年都要出动视察,了解地方情况,听取群众意见。毛泽东看到后不仅同意,而且主张把范围扩大到全国人大代表,以后又加上全国政协委员。几十年来,这竟成了一项传统的制度。
第四次,是在参加讨论宪法草案时,张治中认为草案总纲第四条中有“台湾地区除外”的字样,应予删除,因为台湾问题是暂时的,而宪法是永久的,大可不必在宪法上面这样写出。毛泽东十分赞成,大家一致同意删去。这使宪法更完善了。
结束语:
爱国将领张治中,为了民族大义、与共产党精诚合作,曾经四次写长信反对蒋介石;解放后,他又为了国家大事,先后四次直谏毛泽东。充分显示了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始终心系国家、坦荡做人的良好风范,值得人们学习。
我们的祖国正日新月异,成为她的公民,既光荣又感责任重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是大家共同的目标,理当奋力拼搏、贡献终生力量。
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