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
1955年9月中旬的一天,毛主席在中南海颐年堂的一间会议室里,召集刘少奇、周恩来和朱德几位同志商讨军队高级将领授衔问题。主席认为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更难得的是还才德无双,授予他元帅军衔是完全应该的嘛。
他当时这样对在座众人说道:“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蒋介石的几大金刚谁不害怕粟裕?”
周总理听完主席的意见后,这样回应:“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呀!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
同时在座的刘少奇,接过总理的话,也对粟裕主动辞帅高风亮节的品质赞叹不已:“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区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不是要强千百倍么?”
表面看来周总理和刘少奇对粟裕的高贵品格和军事才能也极为认可,实际上却婉转地提出了个人不同的看法。
周总理认为:一方面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总参谋长粟裕,先后主动提出了让帅的请求,这种高风亮节的做法,在当时军队内部分将领因为授衔问题痛哭流涕、甚至跳楼闹事,消极情绪弥漫的情况下,具有表率和标杆的作用,对于引导高级将领端正价值观念有积极意义,值得作为典范去赞扬和支持。
另一方面,评选元帅的工作还要兼顾到党领导中国革命各个历史阶段和各个野战军的情况,这句话背后的实质就是三野评选的一个元帅是选陈毅还是粟裕?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功勋卓绝是事实,但放在全党、全军的历史中来看,不选陈毅选择粟裕是否合理呢?
陈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曾任新四军军长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作为粟裕的老上级和亲密战友,“陈粟”组合是毛主席亲手配对的黄金搭档,二人合作指挥过诸多经典战役,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1940年10月曾与粟裕指挥了黄桥自卫反顽战役,1947年1月指挥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1948年参与组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陈粟搭档密不可分,陈毅对于中共领导的三年游击战争、新四军在南方的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以及华东野战区发动的诸多战役功不可没,陈毅可谓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的旗帜,选粟裕不选陈毅为元帅,于情于理于事实和粟裕本人意愿均相违背。最终,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后,1955年9月,毛主席发布命令,授予粟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军衔,位列大将之首。
毛主席和周总理商讨粟裕是否能被评选为元帅这件事的起因,要从1955年经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准备实施军衔制说起。其中对于授予元帅军衔的标准是:“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
象征着共和国至高荣誉的元帅名额仅有十位,执掌中央军委的委员却有28位,其中如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革命家均符合这一条件,若其当选元帅,显然不符合中央授衔的初衷。
于是毛主席又提出了一条评选准则:工作重心在地方的同志不授衔。这样一来,有资格被评选为元帅的人选就大大减少,“在最初评定元帅的名单里,林彪排名第5位,粟裕排第7位。”为何最终粟裕未被评为元帅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粟裕将军的历史。限于篇幅,下文从“名将的运筹帷幄”和“国士的高风亮节”两节来对其进行介绍,从中读者一起领略粟裕大将的风采,粟裕是否能够称得上无冕元帅,或许每个人读完后心里也会有了自己的答案。
二、名将的运筹帷幄
粟裕(1907—1984),湖南会同人,侗族,1926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5月参加叶挺的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不久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活动。
1929年和毛泽东、朱德等进入赣南和闽西地区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并参与了历次反“围剿”斗争。抗战爆发后,粟裕担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1940年7月与陈毅指挥了黄桥战役,击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1941年新四军重建后,粟裕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和苏中军区司令员。
1946年国共战争打响后,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三万余人发起苏中战役,七战七捷,一个半月时间,歼灭了美械国民党军队5.3万余人。1947年任华东野战区副司令员,和陈毅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和孟良崮等战役,歼灭国民党7个军和1个快速纵队。
1948年先后发动豫东战役歼敌九万余人,济南战役歼敌十万余人,淮海战役歼敌44.3万余人。1949年担任第三野战区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政治委员,先后在渡江战役中歼敌五个军,在上海战役中歼敌八个军。195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参谋长,195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粟裕身上所具备的杰出军事能力,是被毛主席和党中央所极度认可的。早在1944年粟裕在苏北黄桥一带歼灭日伪军上千人,当捷报传到延安毛主席手中时,主席当众说道“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毛主席识人极准,这句话一语成谶,在此后短短的几年内粟裕就指挥华东野战军挥师南下,在淮海战役等大兵团作战中得心应手。
粟裕指挥作战的一大特点是善于“示行”,也就是通过虚虚实实的行动来迷惑敌人,以此调动敌人的部队,来达成我方的战略目的。
以莱芜战役为例,粟裕将军“示行于鲁南,决战于鲁中”,通过调动敌人的部队,寻求最合适的决战时机。起初,南线的敌人为了防止像以往一样被各个击破,抱团密集向前推进,这样一来我军就很难寻得战机。
于是粟裕将军果断放弃了山东解放区的首府临沂,一边减兵增灶,给敌人我军要与其在南线决战的错觉;另一方面则率领主力急行军,一举歼灭了深入解放区腹地的李仙洲集团。
粟裕将军战后说道:“为引敌于南线,歼敌于北线,我一示连续作战疲惫之行;二示必保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将决战于鲁南之行;三示我主力失利于临沂外围之行;四示我军准备西渡黄河撤出山东解放区之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粟裕将军通过虚虚实实的示行,获得战场先机,一切皆在我军掌握中,敌军焉有不败之理?
粟裕将军的运兵之道还于随机应变,他自己曾总结道:“从当面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兵,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
冷静沉着,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思虑严密是粟裕将军指挥的另一大特点。1940年黄桥战役前夕,粟裕住在溧阳水西村,在处理完日常的公务后,粟裕将军仍旧下地锄地和除草,和村民们聊天谈话,难道将军不知不知一场大战近在眼前?该战役我军以寡敌众,歼灭韩德勤部1.1万余人,打开了新四军在苏北抗战的新局面。
有人曾问张灵甫:当今军界谁能与你相比?张灵甫回答:粟裕。
孟良崮战役就是国共两党军中这两位杰出将领的对决。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当传来击毙张灵甫的消息后,参与战役的各部官兵喜出望外,认为战役胜利,大功告成。粟裕将军对于击败这一宿敌是如何感想不得而知,但他并未掉以轻心的行动说明了一切,粟裕将军把参谋送来战后打扫战场统计到的歼敌数字,和七十四师实际人数反复对比,发现始终少了七千余人,于是下令继续搜寻,不得掉以轻心。果然我军战士不久后就在一处隐蔽的山沟里发现了这股隐藏的敌人,并将其全数歼灭。
在吴东峰所著的《三野名将》里有一个描述淮海大战最后阶段的细节:粟裕于指挥所运筹谋划,调兵遣将。其时,指挥所墙壁上挂淮海之战形势图,图上插满了红蓝旗子,红旗代表我军,蓝旗代表国民党军。
参谋们根据各部队战况拔蓝旗、插红旗,或拔红旗、插蓝旗。粟裕注目地图,口授命令,日以继夜,七天七夜未眠,虽疲惫已极,仍一刻也不松懈。1949年1月10日,张震副参谋长报告,我军攻克敌最后一个据点刘庄。粟裕仰天长舒:‘好啊!’即昏睡过去。三日后,方醒,众将领急前往慰问。粟裕面容憔悴,轻声问:“有没有鸡汤啊?”由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粟裕将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那场战争中不休不眠、殚心积虑只求取胜的模样,历史仿佛近在眼前。
三、国士的高风亮节
粟裕为人低调,常自称“沧海一粟”,“勤勤恳恳打仗,战战兢兢做人”是粟裕的格言,也是其革命生涯中对自己的要求。在其革命生涯中发生过很多不计名利的故事,其中脍炙人口的就要数二让司令,三让元帅的事迹了。
1945年10月,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转变,中共中央决定在华中地区设立华中分区和华中军区,中共中央根据华中分局的提议,决定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粟裕在得知这一决定后,坚决向华中分局请辞司令员的职务。
在新四军时期,张鼎丞即是粟裕的老首长,粟裕认为由张鼎丞担任司令员更方便各项工作的展开。但华中分局并未同意粟裕的请求。于是粟裕直接向中共中央发电请求由张鼎丞来担任司令员的职务,电文如下:
“以职之能力,实不能负重任。而鼎丞同志不论在才德资各方面均远较职为高超:抗战以前,均 为长辈;抗战初期,则曾为职之上级;近数年来,又复在中央直接领导之下,功绩卓著,且对于执行党的政策与掌握全局均远非职所能及”,“请求中央以鼎丞同志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党中央所给予之光荣任务”。
但中共中央当时并未同意粟裕的请求,依然认为粟裕的才能完全可以胜任该项工作。粟裕在10月27日第二次因此事致电中央,请求自己改任副司令员。最终中共中央在粟裕的再三请求下,经过慎重讨论后同意了粟裕电文里的请求。
粟裕第二次请让司令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9月,华东野战军成立后,中共中央任命陈毅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1946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在《关于集中山野、华野全力歼灭东进之敌给陈毅等的指示》的电文中,
发布了“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的指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将山东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权全权交付副司令员粟裕,这在当时各个野战军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可见中央对粟裕战役指挥才能的充分信任。华东野战军中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
1948年中共中央决定调华东野战区司令兼政委的陈毅为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由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区司令员。
中央书记处会议结束时,毛泽东亲自找我谈话。毛泽东同志对我说:“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这个消息对我真是太意外了,我非常着急,当即再三要求让陈毅同志再回华野。
毛泽东同志又说:“中央已经决定了,陈毅同志和邓子恢同志到中原军区,中原局工作。最后我又提出,陈毅同志在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要继续保留。毛泽东同志沉思了一下然后说:“那好吧,陈毅同志仍任华野司令兼政委,但是那边工作很需要他,现在必须马上去。”粟裕三让元帅的事迹,就是本文最开始所讲故事的本身,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粟裕将军二让司令,三让元帅的事迹,可以看到粟裕将军不居功自傲的品质,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在取得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举世瞩目的功绩时,仍勤勤恳恳履行着自己最初的革命誓言,不计功名利禄,不计个人得失,践行着一名军事家和战略家的本职,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之功;其对老首长的关心和爱护,从这几件事中页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1955年授衔主动辞帅顾全大局的做法,不由使后来者对粟裕将军这种高风亮节的国士之风肃然起敬。
粟裕将军曾赋诗一首,感怀生平事迹之余,表达的是他不争名夺利的心迹: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既与熟饭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四、结语
粟裕将军是久经战场考验的我军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上文毛主席多次在公开场合的谈话和签署文件可以看出,主席对粟裕将军的欣赏和信任溢于言表,尤其是其对粟裕将军“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的评价广为人知。
至于周总理反对粟裕评元帅的说辞在党内要人著述或其他史料中并无确切记载,在笔者看来大抵是后人一种合理的想象,毕竟毛主席都说粟裕有资格当元帅了,为什么最后粟裕还是被评为大将了呢?
答案是正如前文所述,一是粟裕将军本人主动辞让评选元帅的资格,和罗荣桓二人成为一时的典范;二是十大元帅的评定,既要看参评人员的革命功绩,还要考虑其在党内各个历史阶段及各个野战军的情况,也就是平衡各方利益,照顾到极大多数元勋的实际情况。
是毛主席、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综合各方面情况做出的最终结论,不掺杂个人的喜恶标准。否则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按照颁布的标准均有资格被评为元帅,粟裕当然也可以。
总之,从毛主席认为粟裕有资格当选元帅,粟裕将军主动辞让元帅一件事中,我们看到的是粟裕将军二让司令三让元帅的高风亮节的品格,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为开创共和国立下了丰功伟绩,而且其身上谦让朴素、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参考《毛泽东与共和国将帅》,《开国将帅从这里走来》,《三野名将》,《人物词典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上),《革命家的品格》,《三野名将》,《粟裕传》,《中共山东编年史》,《粟裕战争回忆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