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起陈毅,毛主席曾在信中深情地写道:相见恨晚,相慰平生。
也有人问过陈毅:“毛主席是个什么样的人?”陈毅回答:“他啊,谋略之深,无人能及;熟虑之远,无人能及;驾驭全局,无人能及。”陈毅谦恭地说:“我等对于毛主席,皆望尘莫及呀。”
深厚的革命情谊
在开国十大元帅当中,要数陈毅和毛主席的性格最为相像。
毛主席和陈毅元帅结识是从井冈山开始的,并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27年毛主席带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井冈山。陈毅对毛主席开辟的井冈山根据地十分感兴趣,在三湾改编时毛主席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陈毅对其也是非常支持的。
陈毅说:“不能用老的路子来带部队,毛委员的办法是治本的。自从党团员分到连以后,作用可真不小嘞!”由此便可看出,陈毅对毛主席的信任和对井冈山的向往。
陈毅下定决心要去井冈山上和毛主席一起战斗。
毛主席派去接应朱德的队伍下山后,他们碰到了陈毅和他的部队。根据当时的形势,有人问陈毅:“这里离井冈山近,你们是往井冈山撤,还是往西南撤?”
陈毅回答:“我们就是上山来的!”其实,当时跟陈毅一起的同志里,有人对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而且态度还很强烈。他们认为,上山就是“逃跑主义”,好端端的为什么非要躲到山沟沟里?那也太不光彩了。
可陈毅的态度也很坚决,陈毅说:“你们头脑冷静一点嘛,你们好好想想现在的局势,敌人兵力数倍于我们,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我们。你们不上山,非要回衡阳,我们这么些人,到时能通过民团的关卡吗?”
陈毅的分析句句在理。当时敌人在湖南的指挥所就在衡阳,唐生智的重兵也驻扎在那里,这时回衡阳,无疑是自投罗网。可是,虽然陈毅分析得有理有据,当时的一些同志却还是固执己见,坚持不肯上山。
陈毅气得实在没辙,就说:“先开个追悼会再让他们走吧。”结果,离开的同志全都遇害了。
在巨大的质疑和反对声音中,陈毅还是力排众议,坚定决心来到井冈山。在井冈山这片红色土地上,陈毅、朱德和毛泽东胜利会师。
上山后,陈毅发现有些同志思想存在问题。一些南昌起义的部队觉得跟山上的部队比起来,自己是有优越感的。事实表明,因为两支部队来源不同,队伍里面不团结的苗头也渐渐凸显了出来。
一天,陈毅因为这件事情去找毛泽东。一见面,陈毅就表达了自己的建议。
陈毅认为,从目前情势看,两个部队的干部非常有必要加强交流。陈毅强调说:“特别是南昌起义的部队,很有必要加强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不团结是不行的呀!”
陈毅说的话有理有据,在情在理,毛泽东非常认可,就把这件事情全权交给了陈毅,让他去处理。然后,陈毅就亲自做这个工作,一有时间就把大家集中起来,开会教育。
有一次,二十八团缴获了敌军大量枪支弹药,陈毅建议他们把东西分一些给其他部队。二十八团的很多人抓破脑袋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自己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挣下的的东西要分给别人?
陈毅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说:“古时候,有一家兄弟闹不团结,可最后是啥后果?他们经常被别人欺负!后来,兄弟俩的爹妈就把他们叫到了一起,一人给了一支箭让他们折,结果没用多大劲箭就被折断了。后来接着又给了他俩一把箭让他们折,这回什么结果呢?兄弟俩怎么折都折不断。”
听完这个故事,聪明的官兵们一下子就明白了陈毅的用意,“单枝易折,多枝难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从此以后,大家的思想渐渐变得统一起来,再也没有发生过闹别扭的事情。
不仅如此,上井冈山后,陈毅和毛泽东配合得也是恰到好处。那时,朱德在军事上辅佐毛泽东;陈毅则在政治工作方面极好地辅佐着毛泽东。当时,在陈毅的帮助下,大家对旧军队的改造工作也做得十分出色。
有一次,大家扣留了湘军的一个连,被扣留官兵表现都还不错,而且明确说了他们今后都不会再跟红军作对。在请示过毛泽东、朱德、陈毅之后,这个连最终连人带枪都被放了回去。红军向来有优待俘虏的政策,被释放的人很受感动,当即表示:但凡今后红军有什么需要,一定效力。后来,这支队伍在朱德、陈毅的感化之下也起义了。
井冈山期间,除了军政方面的团结,毛泽东和陈毅还是很好的诗友。他们两个人一见如故,彼此都很欣赏对方。陈毅对毛主席评价很高,感慨极深:“润之胸有大志,必成大事。与润之交往,如饮美酒,快哉!”
后来,在毛主席受排挤的那段日子里,陈毅则被选为前委书记,权利在当时要比毛主席大许多。可是,陈毅心知毛主席的胆识和魄力,并不避讳和毛主席接近。一次在给组织提交的报告里,陈毅不随大流,坚定地赞扬了毛主席的功绩,肯定了他和朱老总在井冈山创建的工农红军的重大意义,称其在中国历史上是别开生面的,不学“朱毛”,迟早要摔跟头。
当然,就像夫妻会有七年之痒一样,朋友之间更是免不得会发生些争吵。毛主席和陈毅之间也脸红过,不过他们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是为了搞好中国的革命。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是陈毅在游击战争时期写下的著名诗歌——《梅岭三章》。
革命路漫漫,革命的曙光究竟又在何处呢?这个问题在当时困扰了许多人。
有人就问起毛泽东,问他对中国革命有什么看法?毛主席迟疑了半晌,而后吟诵起陈毅的诗: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与陈毅一样,前路艰难,可意气仍在,决心仍在。
陈毅的《梅岭三章》毛主席张口就来,而毛主席的诗歌陈毅更是倒背如流。
陈毅最喜欢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对这首词有着相当高的评价:唯有大英雄才能做此词。
不仅是自己喜欢,陈毅在自己儿子很小的时候就会给他讲这首诗歌。陈毅家里墙上挂着一幅雪景画,陈毅就抱起儿子,一边看画一边吟诵《沁园春·雪》,一字一句地给儿子讲解这首诗歌的意思。
可是小孩子又能听懂什么呢?不过看着爸爸无比崇敬的神情,写这首词的人一定十分厉害吧……
对毛主席的《沁园春·雪》,陈毅有过这样的评价:“这首词不仅是中国词史上的高峰,更是无产阶级诗歌的雄伟高峰,再没有人能超越了。”
其实,陈毅赞扬的又岂止是毛主席的诗歌呀,他赞扬的更是作诗的人。毛主席的胸襟、气度无人可比,“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念过去,但看今朝,这又是何等的气魄!
“我看你就合适!”
毛主席的胸怀无人能及,虽然陈毅跟毛主席之间也会有意见相左的时候,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毛主席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次项英批评陈毅,说他怎么连写字也要学毛主席?陈毅听了很不服气,当即就和他反驳起来:“你不信润之,只能说明你没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天安门城楼上,陈毅曾经和毛主席谈起过自己两次反对他的往事,毛主席却说:“你就是第三次反对我,我也同你合作!”
1958年,陈毅兼任了外交部部长的职位。
为什么会由陈毅来做外交部长呢?这其中也是有一些故事的。而且,陈毅做外交部长,还是毛主席亲自点将的,毛主席点名让陈毅来担此大任。
自从新中国建立以后,周恩来就身兼国家总理和外交部部长的双重职务。可是,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周恩来一个人实在是忙不过来,所以很需要有一个助手来帮他分担一些事情。于是,周恩来就亲自拟定了几个人的名单,让毛主席过目,看看选谁来帮自己比较合适。
看过名单以后,毛主席当即表示,就让陈毅来做这个外交部长。
可是,陈毅之前从来没做过这些事情,所以心里也实在没什么信心。于是,陈毅就去找毛主席当面陈情,陈毅说:“主席呀,我是真的不擅长外交,而且我做事情又容易感情用事,到时候误事了可怎么办?”
听陈毅这么说,毛主席可不依了,就说:“临事而惧,这正是做外交工作需要的态度,我看你就合适。”
果然,陈毅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众望。在外交岗位上,陈毅一做就是十四年。在外交上,陈毅的强硬态度是出了名的,也总是十分恰到好处的。
有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出现了不少外国记者,大家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的尖锐、刁钻,但陈毅总有办法应对。
谈到有关侵略的问题,陈毅回答说:“如果别人把侵略战争强加给我们,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欢迎他明天就来,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打败他!”
毛主席为什么偏偏让陈毅来做外交部长?陈毅在一次讲话中幽默地说出了其中缘由:“毛主席为什么让我当外交部长?对敌人,我是元帅;对朋友,我是诗人。”
陈毅同志是个好人
1971年,那时陈毅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经常因病昏迷不醒。有一天,陈毅突然从病床上醒了过来,陈毅刚醒,就把女儿叫到了自己床前,并提出一个要求——给他煮一碗面条。听父亲说想吃面,女儿高兴极了,赶紧去厨房煮好了面端给父亲。
陈毅吃了几口,就问女儿:“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吃面吗?”
女儿呆呆地望着父亲,困惑极了,生病的人想吃饭不就是饿了吗?难道还能有其他原因?
陈毅笑了笑,然后说:“今天是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生日,我要吃他的寿面。等我战胜了病魔,就回去工作。”
父亲的话让女儿泪目,父亲恰好在今天醒来,恰好今天提出要吃面,原来是因为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即使是病重,陈毅也没有忘记毛主席。女儿一边想一边看着父亲,眼泪渐渐滑落脸颊,早已哭成了一个泪人。
1972年1月6日,陈毅没能战胜病魔,因治疗无效逝世在医院,享年71岁。
7日早上,陈毅的病房已经被收拾成一个临时灵堂。妻子张茜和孩子们先来到医院,陈毅生前的战友和同志也一个个前来送别。看到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同志,王震怀着无比心痛的心情和老战友告别,他拉着张茜的手哭着直说了好多遍保重。
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刘伯承、聂荣臻等人也来了。周恩来一脸凝重,在陈毅同志的遗体前深深鞠了三躬。他缓缓向陈毅病床前走去,就在他把手伸进白色床单摸着陈毅冰凉手背的时候,泪水潸然而下。
几乎,每一位前来吊唁的人,全都在陈毅的遗体前痛哭失声。这是多么深刻的革命情谊啊……
1月10日中午,刚刚吃过中饭的毛主席突然问了一句:“现在几点钟了?”
“主席,现在是下午一点半”,以往在这个时间,毛主席都要照例午休。
“派一辆车来,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话刚说完,毛主席就向房门外走去,身上只穿了睡衣,下面穿了一条薄毛裤。工作人员劝毛主席换件衣服,毛主席拒绝了:“不要换了,套在外面就行了。”
毛主席抱病驱车前往八宝山,来到目的地后径直往里走去。
在走的路上,毛主席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去问问张茜(陈毅的妻子)同志和她的孩子们来了没有,来了就请他们来。”
张茜被引入大厅时,毛主席大老远就看见了,欠起身站起来迎接她。张茜快步走过来扶住毛主席,沙哑着声音说:“主席,您怎么也来了?”
毛主席眼含热泪地说:“我也是来悼念陈毅同志嘛!陈毅同志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同志!”
毛主席说:“陈毅同志是立了功劳的。他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做出了贡献,这已经做了结论嘛!”“陈毅同志是执行中央路线的。陈毅同志是能团结人的。”
毛主席一遍又一遍地肯定着陈毅为革命做出的功绩,好像从前一起走过的革命岁月就在眼前,然而斯人已逝,天人两隔已是注定。
后来,过来的人越来越多,毛主席非常痛心地和大家讲起了过往:“陈毅与我吵过架,但我们在几十年的相处中,一直合作得很好。”
毛主席不但亲自出席了陈毅的追悼会,还为他讲话,张茜一时间激动地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只听张茜口里喃喃地说着:“陈毅不懂事,过去反对过主席……”
正当张茜要继续说下去的时候,毛主席打断了她的话:“不能这么说,也不全怪他。他是个好人。”
后来,毛主席还亲切地询问了陈毅和张茜的孩子们:叫什么名字?近来怎么样啊?爱屋及乌,毛主席嘱咐孩子们,鼓励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眼瞅着谈话时间该结束了,毛主席年纪大了,身体也越发不好了。张茜就说:“主席,您坐一下就回去吧。”
毛主席没有同意,他摇了摇头,说:“不,我也要参加追悼会,给我一个黑纱。”就这样,毛主席的大衣袖子上戴上了一块宽宽的黑纱。
粟裕也出席了陈毅同志的追悼会,毛主席看到了粟裕,紧紧地握住他的手,万分感慨地说:“井冈山的同志,不多了……”
听了毛主席的话,粟裕潸然泪下,然后由衷地说:“当年如果不是朱德、陈毅同志带我们上井冈山,我们的部队就垮了,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呢”说着说着,粟裕已经泣不成声了……
在陈毅的骨灰盒前,面对着彼时正被鲜红党旗覆盖着的骨灰盒,毛主席深深地鞠了三躬。
“星陨朔方,天地失色,山海无光。是人杰盖棺,丹心一片,诗豪绝笔,青史千行……”
这首《沁园春·步咏石韵悼念陈毅同志》是以“毛泽东未发表诗词”流传下来的。其究竟是否为毛主席本人所作至今已无从考究,但其歌咏的深厚的革命情谊却将永远地存留史册……
在陈毅同志的追悼会上,所有人都悲痛万分,他们想起了曾在革命年代结下的固若金汤的情谊,想起了他们历经艰难携手打下的太平盛世。往事种种恍如昨日,可身边人却一个个离开,众人不禁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