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经历过无数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国统区秘密工作期间被捕了整整六次,但就算面对残酷的刑罚,他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没有屈服。除此之外,他还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关键人物,参与了恢复东北工业的重大任务,并担任了重工业部部长。
他曾经是陈云的得力助手,做过黑龙江省委书记和中纪委副主任。在工作上,他严谨认真,致力于纠正冤假错案,让正义得到伸张。在教导后辈方面,他坚持原则,侄女王昆就是在他的耐心指导下,成长为国内外知名的歌唱家。
王鹤寿同志,曾担任过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是大家在建国后才广为人知的,但他的过去经历也同样充满精彩。
【久经考验的共产战士】
王鹤寿,1909年出生,老家在山西临汾洪洞县。但他的父辈早年搬到了河北唐县,从此陈家就在那里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1923年,王鹤寿进入保定直隶第二师范学校学习。在那里,他深受革命思想的启发,并有幸亲自聆听了李大钊同志的教导。这次经历让他深受触动,年仅15岁的他立下了投身革命事业的决心。
1925年4月,王鹤寿终于达成了心愿,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仅仅过了半年,由于他的卓越表现,又在10月顺利成为我党的一员。此后,王鹤寿始终致力于我党的工运事业。
就在那一年,王鹤寿作为全国铁路工会的干事,在北京送交机密文件时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抓住。虽然只有17岁,但他表现得既不屈服也不傲慢,机智地与敌人周旋。由于敌人无法从他那里得到有用的信息,最终将他关进了监狱。
两个月后,王鹤寿在被我党工作人员营救后走出了牢门,这是他首次体验牢狱之灾。
王鹤寿因表现出色,于1927年被推荐到莫斯科中山大学进一步深造。
1928年,王鹤寿学成归来,组织安排他到奉天(也就是沈阳)继续从事工人运动。在奉天工作期间,王鹤寿不幸被捕了两次。
尽管两次被捕,王鹤寿却始终保持冷静和沉着,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和稳重,即便他当时还未满20岁。
当他第一次被捕时,敌人不择手段地想要从他嘴里挖出情报,甚至不惜对他施加酷刑。但即使这样,他仍然咬紧牙关,半个字都没说。最后,敌人无计可施,直接拿枪对准他的脑袋,威胁说要枪毙他。
王鹤寿立场坚定,对敌人的诱惑不为所动,甚至已经做好了为革命牺牲的准备。敌人见状,因为没有确凿证据,只能无奈地放他走。
王鹤寿在被敌人第二次逮捕时,他巧妙地与敌人周旋,表面上假装配合,但实际上没有泄露任何有价值的信息。经过几天的斗智斗勇,他终于被我党的同志们成功营救出来。
19岁的王鹤寿历经三次被捕,期间被敌人严刑拷打、逼供,但他靠着坚强的意志和聪明的头脑,最终都化险为夷。
王鹤寿前三次被捕都很幸运,但第四次就没那么走运了。他在哈尔滨被抓后,敌人想从他嘴里得到信息,于是天天对他严刑拷打。可王鹤寿就是不松口,最后敌人没办法,只好判他5年牢刑。
在牢房里,敌人给他戴上了叫做“木狗”的刑具,让他无法安稳地坐、躺或走,真是苦不堪言。然而,王鹤寿靠着对党的忠诚和坚强的意志,硬是撑了下来。两年后,他终于被我党的同志们救了出来。
王鹤寿前几次被抓虽然都化险为夷,但第六次可就真的危险了。
1933年,王鹤寿不幸在北京落入敌手,敌人用尽各种残酷的刑罚,想让他屈服,但王鹤寿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场,毫不妥协。最后,敌人只好将他押送到南京,继续对他进行残酷的折磨和长时间的监禁。
王鹤寿在南京的地狱里可真是吃尽了苦头,敌人想要从他嘴里挖出情报,软硬兼施。先是狠狠地折磨他,逼他招供,但看这样子是不行了,就换个策略,说只要他愿意“反省”,就可以减刑早点出去。这摆明了是想诱导他屈服,可王鹤寿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王鹤寿明白,所谓的“反省”不过是国民党反动派想对他洗脑。他坚决不接受,敌人因此非常生气,在原本7年的牢刑上又给他加了7年。
这十四年的监禁加上每天被折磨毒打,普通人真的很难熬过去。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后,国共又再度合作,王鹤寿终于结束了长达四年的狱中苦难,重获自由。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王鹤寿因为被反动势力诬陷而身陷囹圄,一关就是漫长的十年。在牢里,每当有空闲时间,他就会拿出《资本论》等马列书籍来阅读。尽管遭受了无数次的非人折磨,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屈服。
王鹤寿出狱后开玩笑说,自己差不多半辈子都在牢里过了。虽然只是开玩笑,但其中的苦涩,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鹤寿恢复了原职,后来还担任了中纪委党务书记等职务。他的老领导陈云同志曾这样高度评价他:“王鹤寿如果不是对党和革命事业有着深厚的忠诚,他又怎么可能在牢里度过那么多年呢?”这句话充分展现了王鹤寿的坚定信仰和无私奉献精神。
陈云和王鹤寿认识很久了,早在1941年,王鹤寿就给陈云当过政治秘书。对王鹤寿来说,陈云既是以前的老领导,也是他学习和尊敬的榜样。陈云非常了解王鹤寿的忠诚和对革命的坚定立场。
【近代重工业先驱】
1949年5月,新中国就要成立了。那时候的中国,最需要发展的就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而东北地区被认为是发展重工业的最佳地点。但是,由于之前被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破坏,东北的工业生产情况并不乐观。
王鹤寿紧急受命,成为东北重工业部的部长。他是个脚踏实地的人,面对困难重重的重工业复苏任务,他先是认真撰写报告、精心制定计划,然后亲自带着一支队伍深入当地工厂进行实地考察。从选矿到采矿,从炼钢到连铸,再到轧钢,他仔细把关每一个环节,确保不遗漏任何细节。
经过转变,他从事工会工作的经历不再是他现在的生活重心,转而投身到了重工业的学习与实践中。每天,他都泡在工厂里,一点一滴地掌握着这门新技能。同时,他还细心地列出了复工复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并逐一攻克,确保一切顺利进行。现在的他,不再是之前的那个工会工作者,而是工厂中的一位问题解决高手。
经过努力,东北地区的各工矿产业终于恢复了生产,并且不断刷新生产纪录。毛主席还亲自发电报表扬了他们,鼓舞了大家的士气。
1952年,王鹤寿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的部长。他上任后,不仅建立了一套从地质勘探到冶金炼钢的全面规则,还推出了更为先进的生产管理制度。他的一次讲话《三件事和三百件事》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领导下,重工业部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956年,王鹤寿被任命为冶金工业部部长。那时的新中国,有色冶金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困难重重。王鹤寿再次扛起了重任,凭借着他一贯的实干精神,推动着有色冶金工业的发展。
王鹤寿经常要爬到三四千米高的雪山,进行现场调查,并且不眠不休地撰写理论报告,以探索和总结更完善的生产流程。对他来说,这些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
王鹤寿付出了巨大努力,终于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1958年,他的一篇报告问世,为我国有色冶金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了该领域的飞速进步。
过去,我们只能生产少数几种有色金属,但如今我国的有色冶金工程技术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多项重大科研突破,跃居全球第二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国,领先全球有色冶金工程技术。
王鹤寿对新中国重工业的发展贡献巨大,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一路推动到现在繁荣昌盛的局面。他的努力和付出,对于新中国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作严谨,治家严明】
王鹤寿在工作上总是严谨认真,他既注重实践也重视理论,敢于自我批评和反思。对于冤假错案,他坚决为其平反,为瞿秋白、潘汉年等同志洗清冤屈。而在与人交往中,他总是友善待人,为人低调。
他以前在东北非常有名,做过黑龙江省委书记,后来又当上了中纪委副主任和中顾委委员。尽管他地位很高,但他仍然很务实,坚守自己的原则。
王鹤寿晚年时,很多人都想为他写传记或回忆录,但他都婉言谢绝了。他说自己不喜欢“自吹自擂”那一套。
王鹤寿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还以高标准来教育后辈。其中,受到他影响最深的人,恐怕就是他的侄女王昆了。
王昆回忆说,王鹤寿在家族中是最坚守原则的长辈。他经常教导后辈不要搞特殊,更不能依赖父辈的光环来蒙混过关。
有一次,王鹤寿得知他的一个侄子在某公司工作,便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他明确告诉侄子,高级干部的直系亲属不允许在经济领域工作。尽管侄子解释说他们之间只是旁系亲属关系,但王鹤寿仍然坚持要求侄子离开那家公司。
在党的七大上,王昆得到了上台表演的机会。尽管她的表演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高度赞扬,但王鹤寿仍然严肃地提醒王昆要保持谦虚,不要骄傲自满。他还与她达成了三个约定,希望她能够继续保持进步。
“三章”就是别骄傲自满,别炫耀自己的照片,别跳交谊舞,虽然艺术方面表现不错,但文化课基础还得加强。简单来说,就是要保持谦虚,别炫耀自己,注重全面发展。
尽管王鹤寿的“约法三章”在现今看来有其局限性,但他对侄女的深厚期望和崇高气节却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昆在她的回忆录中提到,王鹤寿对她的影响特别大,她的很多成就都跟王鹤寿有关。可以说,王鹤寿在王昆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王昆是近现代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她不仅赢得了第一届金唱片奖,还荣幸地接受了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荣誉勋章。
王鹤寿虽然对后辈要求严格,但他并不是个古板严厉的人。他喜欢与后辈亲切交流,用耐心和智慧引导他们探索人生的真谛。他经常和后辈们坐在一起,聊天谈心,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指引他们走向成功之路。他的这种教育方式深受后辈们的喜爱和尊敬。
【点评】
王鹤寿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巨大,但他却从不张扬,总是低调地默默付出,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他曾六次入狱,却从未动摇对革命的信仰;他引领重建东北重工业,辛勤付出,无怨无悔;他严格要求自己,也严于律己,为后辈树立了榜样。
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的卓越表现堪称典范,他的伟大贡献必将被后人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