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襄阳残,寂寞鸦声乱,夕阳映影画窗彩,遥念君不来。“谈到郭襄,她是金庸笔下的“翩翩侠女”,不仅拥有着绝世容颜,武功更是独步江湖,开山立派,名扬天下。
年纪轻轻便成为了一代峨眉宗师,在江湖中更是流传着郭襄惩恶扬善、行侠仗义的佳话。
这时有人不禁会问道,当时的明教为害一方,专门修炼邪门歪术,被武林中人称为“魔教”。
武功高强的郭襄有能耐创建峨嵋派,为何不向明教下手,替天行道除了这个祸害呢?郭襄与明教之间有怎样的瓜葛?这一切都要从阳顶天的老婆说起。
说到阳顶天大家并不陌生,阳顶天除了是第三十二代明教教主的身份以外,其实在其年少时还是峨眉派的亲传弟子。
在峨眉派内,郭襄对于阳顶天的寄望可谓是很高,阳顶天天资聪慧,而且心怀大志。
郭襄将其收为关门弟子,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丝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阳顶天,阳顶天也是不负郭襄的期望,将众多等武林绝学运用的炉火纯青、融会贯通。
郭襄甚至有意将其发展为下一任掌门人,可事与愿违,阳顶天后来背叛了峨眉派,选择投奔了明教。
阳顶天的背叛让峨眉派“丢尽了脸面”,而且还要遭受着派内绝学流于市井的风险,作为掌门人的郭襄自然要斩除阳顶天,以免留下祸根。
可当郭襄得知阳顶天的夫人是何人时,便放弃了追杀阳顶天的念头。这又是为何呢?
阳顶天的夫人名为柳芯茹,在外界看来,柳芯茹只不过是平平无奇的女子罢了,可在郭襄的心里,柳芯茹却触动了藏在郭襄心中多年的秘密。
柳芯茹原来是杨过与小龙女的孩子,我们都知道郭襄与杨过,曾经有过一段青涩且难忘的爱情故事。
要了解这段往事,还得回到郭襄十六岁那年,郭襄在梨花带雨的年纪碰到了自己的一生所爱。
杨过本是郭靖黄蓉的仇家,为了报杀父之仇,杨过将目标放在了郭家小女儿郭襄身上,并将其掳走。
可杨过并没有伤害郭襄,反而是对郭襄照顾有加,后来,随着杨过对这份仇恨的重新认识。他对郭家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最后便将郭襄还给了郭靖黄蓉夫妇。
可是,郭襄在每日与杨过的相处当中,郭襄也被杨过的魅力所吸引,并且渐渐地爱上了杨过。
可郭襄对杨过的爱就好比飞蛾扑火般,始终得不到杨过的回应。
而在杨过的心里只容得下小龙女一人,所以,这段朦胧的爱情也是无疾而终。
在这段感情里郭襄却是一个十足的“恋爱脑”,即便被抛弃仍然选择追寻着杨过的踪迹。
郭襄为了找寻杨过足足花了二十余年,甚至在此期间还错过了与父母见最后一面的机会,当时蒙古重兵来犯,父母郭靖黄蓉为了保卫襄阳城一同战死在了沙场。
此时的郭襄饱受着被家庭、被爱情的双重折磨,可是杨过在哪?为什么二十多年郭襄都不曾寻找到杨过?
原来,杨过与小龙女回到了古墓,决定在古墓中厮守一生,绝迹江湖。
在我看来,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是炙热的,如同烈日般滚烫,而郭襄的爱情却是冰冷的,对她而言,杨过甚至连见他一面的机会都没有留给郭襄。
心灰意冷的郭襄终于放下了心中最后的执念,她决定峨眉山出家为尼,直到自己四十岁那年成立了峨嵋派,名震江湖。
所以在得知阳顶天的夫人柳芯茹,是杨过与小龙女的女儿后,也唤起了深藏在郭襄内心那段往事。
她苦苦寻找了二十余年的男人,未曾有过他的踪迹,而如今找到了他的女儿对郭襄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所以她决定放过阳顶天,同样也是放过了自己,这也是对自己那段爱而不得的爱情最好的结果。
我们回过头来看,如果我们抛开其中郭襄对阳顶天夫人的感情因素,峨嵋派真的想要对明教下手,恐怕是差了点实力。
明教作为众多教派中最强的存在,可不是徒有虚名,当初,明教遭到了来自江湖六大门派的围攻仍然能屹立不倒,可见是实力不菲。
在这其中,更是有学成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的张无忌坐镇,明教自然是有恃无恐。
如果郭襄执意要杀阳顶天为峨嵋派清理门户,那么只会引来明教的报复,因为一个人而引发两个门派的斗争,这对于峨嵋派来说自然是不愿意接受的。
而且,自郭襄成立了峨嵋派以来,为了继承父母留下来的遗愿,将主要的矛头对准在抗击蒙古人的事业上。
所以,对于江湖内的厮杀郭襄自然不会选择投入太大的精力。
而明教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魔教”,郭襄是深知这一点的,明教被称为魔教,只是因为它的所作所为和修炼方式与正教截然不同。
再加上随着明教的发展,势力也是如日中天,这让六大门派有所忌惮,所以给明教扣上了莫须有的帽子,其目的就是集六派之力合力抵制明教的发展。
恰恰相反,明教始终将抗击蒙古人放在首要目标,根据记载,明教教徒在抗击蒙古人、保护国家上有着出色的表现。
他们虽然手段极其卑劣,但都用在了保护疆土上,在本质上这与郭襄的理念是一致的,所以,郭襄更不可能对明教下手。
郭襄是金庸笔下最具有魅力的角色之一,一个尝尽人情冷暖,经历了感情波折后仍然屹立不倒的女侠角色,虽然在书中只是充当配角,却让无数读者意难平。
对郭襄来说,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错过了与杨过的爱情,甚至不能见杨过最后一面,相比起单枪匹马闯荡江湖,我觉得郭襄更愿意被情所困。
到最后,意难平也得平,小女孩终究放下了执念变成了傲视群雄的一代宗师,可谓是“剑谱第一剑,先斩意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