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刘伯承作为“川中战神”,为何在志愿军司令员的人选中自始至终都没有被考虑过呢?
很多人都百思不得其解,毛主席却一语道破其中缘由:不是不用,而是不能用!这又是什么原因?
毛主席的顾虑
在10月份志愿军刚刚成立的时候,毛主席心里就已经考虑司令员的人选了,只不过一直没有真正的定下来。
最初,毛主席打算让第三野战军的粟裕担任司令,但是想到粟裕身体不好,一身的战伤,有两次极为严重的是伤在了头部。由于医疗技术条件有限再加上风险太大,一直留在脑子里无法取出,就落下了头疼的病根,发作起来常人难以忍受。
因此,粟裕只怕是有心无力,难以领命。毛主席就司令员人选一事召开了一场会议,会议上毛主席认真的问道:“同志们,这次抗美援朝战役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打好,大家认为志愿军司令由谁来担任最为合适呢?”
此时有人提议说:“刘伯承元帅可是身经百战的战神,又在军队中颇负盛名,必能完胜归来啊!”大家听后纷纷点点头表示赞同。然而,毛主席却无奈的摇摇头说道:“老刘啊,不能用他。”
这可如何是好呢?毛主席又想到了第四野战军的统帅林总,但是林总在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中长期劳累,身体情况也不容乐观,再加上他一直都反对入朝作战,所以他也去不了。还有徐向前元帅,解放战争时期他都躺在病床上进行指挥了,身体哪里还经得起折腾呢?
综合考虑后,毛主席最后选择了负责第一野战军的彭老总担任志愿军司令。他身体挺好,很幸运的没怎么受过伤,让他去再合适不过了。如此一来,第二野战军的司令刘伯承元帅好像根本不在毛主席考虑范围之内。
会议结束后,有人问毛主席:“为何不选刘伯承元帅做司令呢?”毛主席一语解惑:“不是不用,而是不能用。”
首先毛主席慧眼识人,知人善任,刘伯承作为自己的老部下,毛主席心里很清楚以他的能力和水平绝对能胜任,但毛主席最终还是没有让刘伯承做志愿军司令。其实啊,毛主席这样做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刘伯承的身体考虑。
刘伯承年岁已高,他比毛主席还要大上一岁。1892年生的刘伯承元帅到1950年已经58岁了,接近花甲之年。有人就会说了,52岁的彭老总可以上阵杀敌,难道与之相差六岁的刘伯承就不可以吗?有一点很重要,大家可千万不能忘记。
刘伯承久经沙场,戎马一生,战功赫赫。现在的刘伯承不光是浑身都是伤病,他的眼睛还受过伤,因此失去了一只眼睛,仅剩的另一只眼睛随着时间的推移,视力也会不断下降。战场上异常的艰苦残酷,对于一名统帅来说,眼睛无疑是非常宝贵的。
如果视力受到影响,势必会影响指挥作战,更不要说研究地图,处理频繁来往的电报和战报了。而且,统帅要负责的事情很多,一旦忙起来,那简直是不分昼夜,这对于刘伯承来说,肯定是吃不消的。这就是毛主席的顾虑之一。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伯承当时已有重任在身。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本打算让刘伯承担任解放军总参谋一职,又觉得国家现在急需完善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左右为难,摇摆不定,最后决定让刘伯承自己选择。
刘伯承表示,自己年纪大了,总参谋应该留给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于是自己请命去创办军事院校,毛主席听后也是欣然应允。之后刘伯承就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国防现代化建设上。
打仗和创办军校两者都尤为重要,刘伯承日夜殚精竭虑,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辜负了毛主席的期许。毛主席也考虑到刘伯承的身体状况和工作情况,自然也就没有将他列入志愿军司令员的人选了。
1892年,刘伯承在四川省开县的一个小山村,也许是命运使然,刘伯承从孩童时期就对国家大事和军事历史十分感兴趣,其他小朋友都在和泥玩,他却好有兴致的听各位老大爷讲国家大事。1912年,经过自身的努力,他顺利考入了省师范学校,期间多次对抗反动统治,组织参与学生运动,提倡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的解放思维。
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刘伯承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其表现出深深的崇拜。他突然意识到,要想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发扬光大,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只有更多的人接受和学习到马克思主义,才能挽救民族的自救意识。
与此同时,刘伯承接触到了一大批先进思想的志同道合之士,1922年,刘伯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不管是民主革命还是北伐战争,亦或是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都展现出了一名军人的血性和风骨。
刘伯承在战场上计划周密,思虑周全,其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特点在作战中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他指挥作战都是十分讲究战术的,每一仗该不该打,能不能打,应该怎么打,都会经过刘伯承的精打细算和仔细筹备。
“这个刘伯承,不仅是一名标准的军人,简直就是一位‘军神’啊!”有人这样评价他。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仍然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军事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毛主席亲评:“刘伯承办教育的成绩是显著的,军事学院的创办及其一年多的教育,对我国建设更加正规、现代的国防部队,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晚年时期的刘伯承元帅躺在病床上,经常能想起之前带兵打仗的那个时候,老人家用充满怀念的语气说道:“自打从军时起,我就做好了一切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肉棺材。”
刘伯承元帅的一句话看似平淡不已,甚至还夹杂着几分诙谐幽默,实际上却把一名军人骨子里的血性彰显的淋漓尽致,不禁让人想起毛主席“官方认证”过的革命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总的来说,刘伯承元帅之所以没有担任志愿军司令,是多重原因导致的。虽然他没有亲自到前线上战场,但是他仍然时刻关注着前线的一举一动。无论如何,刘伯承元帅对国家所做出的贡献都是不可忽视的。
1986年10月7日,为国家操劳一生的刘伯承元帅驾鹤西去,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