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说永王李璘起兵被杀是唐玄宗与唐肃宗权力之争的结果?
创始人
2025-07-03 11:32:21
0

永王李璘(720年-757年2月20日),唐朝宗室,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六子。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被玄宗委以镇守一方的重任。其在玄宗的授权下,招兵买马,设置官署,扩充实力,率兵不断沿江东下,有控制江南半壁与远在灵武的肃宗争雄之势。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唐肃宗以阴谋叛乱、割据江东名义派兵围剿李璘,,璘兵败后南逃岭外。至德二年,李璘为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所擒杀。大诗人李白也因为曾入李璘幕府,璘兵败后获罪流放夜郎,后得到赦免放还。

为什么说永王李璘起兵被杀是唐玄宗与唐肃宗权力之争的结果?

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唐玄宗与唐肃宗在马嵬坡分道扬镳后不久,七月十二日甲子,玄宗一行到达普安郡。十五日丁卯,在普安郡(今四川剑阁)玄宗发布了一道具有抑制太子李亨(唐肃宗)意味的《幸普安郡制》。此制又称《命三王制》,即在任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仍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采访都大使”,赋予“其与诸路及诸副大使等计会,南收长安、洛阳”重任的同时,又任命“永王璘宜充山南东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江陵大都督如故;盛王琦宜充广陵郡大都督,仍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采访都大使;丰王珙宜充武威郡大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由于盛、丰二王并未出阁,其实真正赴任的只有永王璘一人。

天宝十五年八月二十日癸巳灵武使者至蜀,唐玄宗这才得知太子李亨已经即位。但是不甘心退出大唐权力中心的玄宗,为了重掌最高统治权,其想到了唯有发展自身力量,控制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武装,方可与得到朔方军拥戴的肃宗朝廷相抗衡。而永王李璘正是担负着这一使命出镇的,他的活动也正是为了将玄宗意识付诸实施。

为了增强李璘对抗肃宗的底气,玄宗还把盛王琦的势力范围划归永王李璘管辖,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名义上为永王、盛王共管,变成永王总揽。

永王李璘已持有玄宗的两道明令,又得到玄宗纵容,于是更有恃无恐地放手扩展力量,“九月(天宝十五年,756年)至江陵,召募士将数万人,恣情补署,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破用巨亿。以薛镠、李台卿、蔡垧为谋主”。”李璘在南方大力发展势力,令远在西北灵武的肃宗大为不安,“闻之,诏令归觐于蜀,璘不从命”。

肃宗并未消极坐视事态的发展,也积极向这一地区安插亲信、策动和利用地方势力对抗李璘:

上(肃宗)召高适与之谋,适陈江东利害,且言璘必败之状。十二月,置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以适为之;置淮南西道节度使,领汝南等五郡,以来瑱为之;使与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图璘。

在李璘到达江淮地区时,肃宗已完成了关键性的人事安排,这一地区的地方实力人物,也已做好了联合对付的准备,“(韦陟)与淮南节度使高适、淮西节度使来瑱等同至安州,……陟推瑱为地主,乃为载书,登坛誓众……”。“吴郡采访使李希言乃平谍璘,大署其名”。

这是代表肃宗利益的地方势力向代表玄宗的李璘的正式挑战。李璘本无多少军事才能。手下将领又临阵背离,这场较量立见分晓。

李璘兵败后于南逃途中被杀,玄宗得知李璘兵败,迫不得已下诰废李璘为庶人。这场军事对抗实际上是玄宗和肃宗间的最后摊牌。李璘的失败,使玄宗在同肃宗的权力斗争中失去了最有份量的筹码。至此,胜负已成定局,因此不难理解,何以李璘死后,“上皇伤悼久之”。

参考资料《唐永王李璘起兵事发微》、《唐永王璘事件考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大... 明建国伊始,便着手构建一系列的国家制度,监察弹劾制度亦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明初诸帝对官员的纠察极其...
原创 太... 朱标,至正十五年(1355年)出生,朱元璋称吴王,朱标即立为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十三岁的朱标...
原创 忽... 阿合马早期非常得忽必烈信任,大事小事都委托于他。后来他被朝中另一个大臣王著等人设计刺死后,忽必烈非常...
原创 南... 北朝后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加上南方的梁朝,三国对峙,历史从此进入了“后三国”时代。期间,北方的...
在幕起幕落间,与原著再相逢 文... 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一直是艺术领域的重要现象。文学作品作为剧目题材的有力补充,显示出舞台艺术对文学性...
原创 外... 关于我国的领土,在很多历史时期都是一个谜团。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元朝时期我国的领土面积横跨亚欧大陆,当...
原创 太... 韦后势力不容小觑,想要将其一举铲除,绝非易事,为了增加胜算的几率,李隆基很有必要得到太平公主的支持。...
原创 刘...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后,将六国分别分封给自己的子嗣和宗亲。刘肥被封为齐王,建立齐国,封地七十三...
原创 原... 东汉帝国的刺史固然是一州的负责人,但法律规定的刺史权力很低,他只有向皇上检举不法的权力,不能对高官们...
原创 原...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这句话其中的“三国”指的是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时期,而“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