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夷陵之战后,曹丕为何要攻打刚打胜仗的东吴,而不是蜀汉?
创始人
2025-07-03 07:31:58
0

东汉末年有着三场关键性的大战,而其中的夷陵之战彻底稳定了三足鼎立的局势,让三国稳定了长达几十年。但是在夷陵之战后,有一个很奇怪的一件事,那就是曹丕下令征讨东吴而不是蜀汉,这就非常让人费解。

要知道,蜀汉在经历夷陵之战的大败后,国力不损,作为皇帝的刘备都是命不久矣,如此情况下,蜀汉政权岌岌可危,而曹丕却选择不进攻蜀汉而将目标定为刚刚取得大胜的东吴,这是什么原因呢?

众所周知,夷陵之战以东吴的大胜告终,蜀汉在此战中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军队和将领,而且彻底失去荆州,也让川蜀人心惶惶,政权不稳,更要命的还有刘备命不久矣。当时的蜀汉绝对是危急的时刻。如果一旦有外敌进攻,说不定建国仅仅2年的蜀汉就要灭亡了。

而与之相反,东吴取得大胜,军队士气前所未有的高,而陆逊更是展现出自己出色的指挥才能,得到了军中将领的认可,孙权对他也是极其信任。完全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东吴是最难攻打的时候。

一般来说,此时曹魏出兵必然是目标直指蜀汉。然而,面对选择,坐山观虎斗的曹丕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向东吴出兵。而曹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有着自己的考量。

其一,曹魏最初的战争目标就是东吴。

在夷陵之战进行中的时候,曹魏就已经做好了发兵东吴的准备,因为最开始刘备势如破竹,让曹丕认为东吴必然不是对手。虽然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但是曹魏为了攻打东吴已经准备很久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更换目标,那之前一切就白费了,因此曹丕不愿如此。

再者,虽然夷陵之战是东吴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他们也是耗费很多,军士也是疲惫,曹丕认为凭借魏军的实力,能够战胜东吴。

其二,曹丕喜欢先难后易。

根据上面所说,曹丕虽然为了攻打东吴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完全可以取消这一次战事。然而,曹丕还是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劝谏,执意进攻东吴。他当然也清楚东吴实力要强于蜀汉,尤其东吴还刚刚经历大胜,此时不是最好的时机。

但是曹丕有一个赌博的心理,因为一旦能取得胜利,南下东吴,那就可以趁大胜之势进攻蜀汉,蜀汉根本无力抵挡,这样就能直接一举统一天下。因此,曹丕选择先难后易也是能够理解的。

其三,孙权欺骗曹丕,让他面子受挫。

这个原因非常重要。在夷陵之战初期,因为刘备一路势如破竹,让孙权认为自己不敌,因此不惜向曹魏称臣,想要求得对方的援军。

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孙权发现曹魏不仅不给予帮助,还在边境隐隐有增兵的动向,这让他明白曹魏靠不住,于是就断绝了与曹魏的关系。孙权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让曹丕非常不爽,让他有一种被人耍了的感觉。因此,曹丕才会放弃蜀汉将目标定为东吴。

其实要我说,曹丕把目标定为东吴,这个大方向绝对没错,但是出兵的时机选择的不对。刘备遭遇到夷陵大败,没有他继续为曹丕牵制东吴兵力,这样魏军就要直面携大胜之势的吴军。因此,只能说曹丕错失进攻良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大... 明建国伊始,便着手构建一系列的国家制度,监察弹劾制度亦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明初诸帝对官员的纠察极其...
原创 太... 朱标,至正十五年(1355年)出生,朱元璋称吴王,朱标即立为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十三岁的朱标...
原创 忽... 阿合马早期非常得忽必烈信任,大事小事都委托于他。后来他被朝中另一个大臣王著等人设计刺死后,忽必烈非常...
原创 南... 北朝后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加上南方的梁朝,三国对峙,历史从此进入了“后三国”时代。期间,北方的...
在幕起幕落间,与原著再相逢 文... 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一直是艺术领域的重要现象。文学作品作为剧目题材的有力补充,显示出舞台艺术对文学性...
原创 外... 关于我国的领土,在很多历史时期都是一个谜团。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元朝时期我国的领土面积横跨亚欧大陆,当...
原创 太... 韦后势力不容小觑,想要将其一举铲除,绝非易事,为了增加胜算的几率,李隆基很有必要得到太平公主的支持。...
原创 刘...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后,将六国分别分封给自己的子嗣和宗亲。刘肥被封为齐王,建立齐国,封地七十三...
原创 原... 东汉帝国的刺史固然是一州的负责人,但法律规定的刺史权力很低,他只有向皇上检举不法的权力,不能对高官们...
原创 原...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这句话其中的“三国”指的是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时期,而“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