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无论在那个朝代都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一个朝代的结束,另一个朝代的问世,这其中战争占据了大部分原因。
这些战争与双方的利益、立场休戚相关,其结果往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必然要分出个胜负。但无论战争的结果是输是赢,这都与敌我方的实力紧密相连。
宋代,一个极其矛盾的时代,极其繁华而又羸弱,在其统治中原的三百一九年间,曾爆发了许多的战争。对内暴动纷纷而起农民起义比比皆是,对外,北方游牧民族对其虎视眈眈试图掠夺大宋丰富的矿产和土地资源。
在这期间,宋朝也不仅仅只是被动地接受战争,宋文帝在位期间,曾向北魏发动了一次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北伐战争,可结果却是不尽人如意,那么宋文帝北伐为什么失败?是对方北魏的实力太强大了?是宋文帝底下将帅无才?
原因其实很简单,宋文帝北伐失败,其重点便在于当时宋朝的内部危机。
一、“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在全国范围内的贯彻
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经济极其繁华发达,军事实力却十分孱弱。
其原因不在于宋人的身体素质不行,不在于宋朝人口的多少,造成宋朝军事实力孱弱局面产生的,便在于自宋朝建立起便行之的“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宋朝开国之帝宋太祖赵匡胤本身是武将出身靠兵变创建了后来的大宋王朝,他深刻的知道一个实力强盛有才华的武将会给国家带来多大的影响,这影响即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对着国家后背的一把刀子。
为了防止这样的局面发生,也为了防止武将有不臣之心意图造反,太祖赵匡胤自建国后便采取了“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等一系列抑制武将的国策。
一段时间过后,重文轻武的政策如太祖赵匡胤所想的那样减少了武官的数量,而民间因为太祖以及下发的政令的影响,于自家的子女而言都纷纷避让其学武而改其学文。
毕竟,于普通人而言,无论从武从文最终的目标都是让自己出人头地,那么在宋朝轻视武官的时代背景下,普通人明知学武最后也不会像从文那样得到重视便会直接改换头面学习国家更重视的东西。
长久以往,武将减少,武官质量下滑,便会造成整体军队的战斗力能力下降,也因为上头的不重视影响下面的武将,在训练时便会产生许多浑水摸鱼、鱼目混珠的情况发生。
这样的局面一多,他人见了这样做没有惩罚,也渐渐变得懒散,军队整体疏于训练操演,上了战争亦是达不到曾经宋朝建国之初那般的军队战斗力标准。
这样的军队不能称得上是一支合格的,纪律严明的军队,并且他们所面对的还是十分勇猛的少数民族擅于武力的部队,所以,宋文帝用这样的部队去北伐攻北魏其结果根本不可能十号的。
二、宋文帝自身的幼稚、无能
历代许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贤明的君主身上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特征,即对于下属的开明,能听进谏官对于国家的良策箴言,能虚心承认自己的错误,在国家大事上依合理的行之而不一意孤行,任凭自己的脾气、喜好做事。
可宋文帝却明显不是这样贤明的君主,因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宋文帝身边的近臣均不是武将出身,都是文臣,而文臣虽在纸上可以凯凯而谈,但就军事才能上却还是略有欠缺的,并且就宋文帝个人本身而言,其军事才能也不算是出彩。
可宋文帝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发动北伐战争的目的还十分的幼稚加愚蠢。
宋文帝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为了能够让自己在位的政绩可以好看的一点,在得知北魏发生政变,皇权更替,便认为已经到了可以攻打北魏的时机,曾反对宋文帝上一次北伐的沈庆之再次挺身而出反对北伐,跟宋文帝分析现在目前国内的军事情况与敌方的军队,可宋文帝却依旧置之不理,执意北伐,想要拉回自己的面子。
宋文帝下诏北伐,几天光景,奏章漫天飞,通篇都是想要阻止北伐的意见,宋文帝大怒,为了能尽快的北伐,便在其亲信的附和下匆匆拟定了北伐的出战计划。
这时青州刺史便献策可以派遣青翼两州七千的兵力占据河北要塞,如此可以将河北当地的农作物补充作为行军的粮食,战争一旦长久,七千兵力镇守要塞,河南的守军便围困城中,只能投降。
可宋文帝一心只想尽快地收复河南地带,对于这样迂回婉转的方法提出抗拒。
匆匆拟定北伐出战计划,这是一败;宋文帝本身没有太多的军事才能,可在这场战争中却事事听从宋文帝的安排,这又是一败。
故就这样的进行的北伐战争又怎么可能打得赢北魏呢?
三、将才稀缺,军事指挥不及时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可北伐当中,宋文帝认为自己才是一军之主帅,在每次作战前都会制定好相应的作战计划、行军路线等等,将作战的时间、地方等等都列出的非常详细用快马加鞭的形式转递给前线的将领。
即在北伐当中,实际担任主帅的是远在后方京城的宋文帝。
宋文帝要求前线的军队严格按照自己的规划得来,可这实际上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战争是非常变化莫测的,有具体的规划固然是好事,但事无巨细的指令对于前线显然是不合适的。
要知道战争,对方的举动是不可能根据己方的规划来动作的,他们会敌袭,会搞小动作,这些都是防不胜防的,而宋文帝这样的举动明显是耽误了宋朝前线军队的动作,并且在前方的将领在做任何需要出兵的事情之前都必须要经过宋文帝的允许。
将文书带去到宋文帝允许的消息传来,这一来一回无疑要花费的时间是巨大的,尤其古代的消息闭塞,即使是快马加鞭消息依旧不能准时的传入需要的人的耳中。
这也耽误了许多原本具有敏锐的军事直觉和才能的将领发挥其功用,同时也导致了宋代许多士兵在等待宋文帝的命令时无辜丧命。
总结
总而言之,在这样的内部环境下,宋朝北伐的结果注定是失败的。
宋文帝既没有考虑到地方北魏的实力的强大,也没有衡量自己军队的战斗力,加之从宋处开始便推行的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导致武将质量的下滑,军队战斗力不佳根本无法与北魏的军队匹敌,最后宋文帝自身的愚蠢自负也直接葬送了许多参加北伐战争的将领和士兵的生命。
故就宋朝而言,其最大的敌人不是北魏也不是别的游牧民族政权,而是自身,若能解决自身军队战斗力,整顿军队,处理好战斗装备的问题,无疑,宋朝的军事能力能提高一大截,但宋朝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因为自身的政策及内部的腐败愈加糜烂,最后不堪重负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