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许多形形色色的有关清朝的电视剧,使得很多人在心里纳闷,中国历朝历代的军队都是一身闪亮盔甲的形象,为何清军总是清一色的单薄褂子或者棉袄。
其实说清军不穿盔甲是不正确的,早在明末八旗打天下的时候,基本上每个士兵都是配甲的,只不过不是明军那样的铁甲而是棉甲,就是棉甲里面挂铁片,千万不要以为棉甲没有铁甲防护力高。
清军的棉甲最初是从明军手中缴获,后来又自个加以改进产生的。棉甲制造简单,价格低廉,且不像传统重型盔甲需求量身定做,方便大批量出产,重量轻,对前期火器有很强的防护力,当时可以说是明军火器的克星。
但如果仔细看,无论从工艺到形制,棉甲都是清朝的抄袭产品,而抄袭对象当然就是明朝。不过棉甲这东西也不是明朝自创的,还要追溯到蒙元时期,当时蒙古军队装备了大量的棉甲。
在中国战场上火器出现后,传统的重型铠甲变得不堪一击。元代开始,出现了以外为布料,内里在要害装有铁片的布面甲,即棉甲的前身。
明代棉甲为对抗火器,开始内衬铁片,外用铜钉(泡钉)固定。除了对抗火器杀伤之外,只要密度达到每平方英寸四个泡钉,其本身也能提供不错的对付冷兵器的防护力。
明朝推翻元朝后,除了把棉甲由套头式改为对襟式之外,再无其他改动。清代对明代的棉甲改动更是几乎没有,只不过因为清朝最初多在辽东作战,天气寒冷,所以清代棉甲增加了棉甲的厚度利于保暖。
但棉甲终归还只是甲,不是防弹衣。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的棉甲就成了士兵负担,既挡不住枪子,又增加了负担。清代棉甲逐步退出了战场,最终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