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魏蜀吴三国权臣不断,真正根源何在?
创始人
2025-06-27 13:02:11
0

导语:三国历史是深受大家喜爱的一段历史,里面的人物斗智斗勇,虽然充满了残酷的斗争但是也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很多有意思的历史现象,所以不断得到大家的推崇,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更是被很多商业大佬都喜欢的一段历史。

从三国历史的对比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那就是三足鼎立的魏蜀吴在第一代帝王之后都出现了权臣,曹魏的司马家,蜀汉的诸葛亮,东吴先是诸葛恪后是孙峻、孙綝等人。这些权臣的势力之大,足以撼动朝廷,甚至可以取代当时的皇帝而自立。魏蜀吴三国的权臣持续时间之长也是历史罕见,差不多贯穿整个王朝的始末。那么,魏蜀吴三国为什么会权臣不断呢?真正的根源在哪?

第一、士族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刘秀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从而形成了门阀的传统。这些世家大族逐渐发展,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士族已经大部分形成,各地士族已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了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和地方势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基础,士族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士族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从而催生了士族在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垄断地位,也就为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各地军阀和政治家族的崛起,提供了经济、政治基础,为东汉末年的乱局埋下了祸根。

第二、背后强大的家族势力

在东汉时期一个很大的政治特征就是地方豪强、家族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到了东汉末年,士族阶层完全形成,成为了帝国政治的三大支柱(外戚、宦官、士族)之一。东汉末年,外戚大将军何进决策失误,和宦官集团的矛盾彻底白热化,导致西凉军阀董卓进京乱政。

在何进引起的这场政治纷争中,宦官、外戚元气大伤,基本暂别了政治舞台,剩下的旧势力只有士族,但是士族手中没有兵权,所以又导致了另一股势力那就是地方军阀的崛起。不过,从军阀崛起的过程来看,其实后面也是强大的士族势力在支撑,“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自不必说,曹操也是曹家、夏侯家在支持,就连“织履贩席”的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事也是因为得到了徐州大族糜竺、糜芳兄弟的支持。

当时的这些家族世代为官,占有大量土地,门生故吏遍天下,各种关系盘根错节,垄断了地方州郡的政治权力。东汉实行的是“察觉制”、“征辟制”,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而那些寒门子弟要想进入官场,也必须先得到士族的认可,和士族集团建立联系。士族集团不仅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在政治上享有优待,更是掌握了当时意识形态的主要话语权,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我们才会看到很多以品人而著称的名士,比如桥玄、许劭等人,这些人就是士族的代表。

从整个三国的历史来看,魏蜀吴三国要想政权稳固,都必须要取得当地士族大家的支持,否则就很难立足,比如:东吴大帝孙权在晚年和江南各大家族关系紧张,直接导致了东吴政坛的混乱。而随着士族的发展,大家族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到了曹丕称帝时,为了得了士族集团的支持,维护士族的政治利益,直接采取了陈群的建议,确立了历史上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第三、战争需要权力集中

在魏蜀吴三国时期,各方不是处于战争状态就是处于战争相持状态,在这种特殊的形势下,为了保证高效应对战争,就需要绝对的权力和权威。战争的需要成为了权臣出现的土壤和温床,因为大家都知道,为了应对战争就必须要有军队和军队的指挥权,从而就会产生一个掌握王朝军队的军方代表。掌握了王朝军队的这个人毫无疑问就具备了成为权臣的必要条件,蜀汉的诸葛亮、曹魏的司马懿以及东吴的诸葛恪等人都是掌握了各自王朝军队的人。

在名义上,历朝历代军队的最高统帅都是皇帝,但是皇帝毕竟不可能直接上阵杀敌,所以在军队中也有除了皇帝之外的军方第一代表,比如东汉设立的大将军职位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但是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还是不一样的,和平时期的将军权威来自皇帝的授权,而在三国的战争时期,这些将军因为需要率军征战,所以除了职位之外还有和手下将士通过战争建立起来的感情和权威,其对军队的控制能力自然大大增强。

第四、皇帝控制力逐步减弱

魏蜀吴三国在第一代皇帝的时候,不会出现权臣,毕竟第一代人是带领兄弟们打天下的雄主,无论从情感、能力还是从威望而言,其控制能力都是别人所不及的。但是第一代皇帝之后,新皇帝的控制力就开始逐步减弱。从三国的君臣关系中,我们会发现从第一代皇帝之后,后面的皇帝对大臣、军队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威望也越来越低,自然就给了一些大臣可乘之机。

老皇帝也深知新皇帝的年轻和不足,所以一般在临终前都会选择亲信作为顾命大臣,以便为新皇帝打下基础。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这些顾命大臣又因为“臣使君权”而进一步强化了权力,进一步威胁皇帝的地位和分解了皇帝的权力,比如司马懿、诸葛亮、诸葛恪都是顾命大臣。

三国时期还有一个导致皇帝的控制力越来越弱的因素,那就是后来的皇帝普遍都短命或者能力不足,根本就没有时间和才能去建立自己的威望、体系,去培植自己的亲信,比如说曹魏、东吴的二世、三世等毫无意外都是短命的,可以说,在权臣这个问题上,蜀汉最好的,一方面是诸葛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刘禅在后来懂得制衡,只要不威胁自己的帝位,蜀汉的大臣可以随便争斗,但是刘禅很明显却没有能力去加强自己的统治。

第五、曹操的示范作用

魏蜀吴三国之所以权臣不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的示范作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其实三国后来的那些权臣都只是曹操的学生,都是在走曹操的老路。在三国之前,其实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的权臣,其中最为著名就是西汉的霍光,但是霍光的结局却是凄惨的。霍光虽然作为权臣,但是其忠心还是没有问题,但是权力具有排他性,所以无论如何皇帝都不会善待他。

对于那些大臣而言,他们往往都是“高处不甚寒”,成就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却也没有太多值得信任的人。作为大臣,其实有机会做到权臣的人并不在少数,但是其实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做,因为这种事情就是一场豪赌,输的人是要赔上身家性命。

不过,作为权臣的曹操却走出了一条光明的未来,为子孙后代建朝立代奠定了基础。曹操从东汉的下层官员开始,镇压黄巾军、“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步一步成为东汉王朝的柱石,通过几十年的经营,独揽东汉大权。曹操成为权臣之后,不但得到了善终,还为子孙后代开创了曹氏家族数十年的辉煌。虽然曹操当初未必想当了权臣就是为了篡位,但他的行为确实为后来者开了一个不好的头,给后来的权臣们做了不好的示范作用。

总结:魏蜀吴三国的权臣根源其实就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果,是当时时代各种因素综合发展的结果。历史的发展把士族家族推上了历史舞台,再加上有曹操的引导作用,很多家族代表在掌握权力之后,看到控制力减弱的皇帝,自然都希望自己能够像曹操一样,为自己和家族创造辉煌。

当然能够成为曹操、司马懿式的权臣毕竟也是少数,所以从三国开始,经过各方势力的角逐平衡,最终,以家族掌握权力的方式成为了政治上的主要方式,也由此开启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门阀制度,对后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上海千鉴汇珍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千鉴汇珍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邓海军,注册资本700万人民币,...
原创 张...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魏五子良将,也都是降将出身,张辽之前从吕布,在吕布败亡后,张辽率众降曹操,任中郎将,...
原创 总... 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中,开国总理当着各国记者的面发火,并且愤怒地陈述观点,有且仅有一次:在抗美援朝战争前...
药师佛、阿弥陀佛与真武大帝铜造... 药师佛、阿弥陀佛与真武大帝铜造像 大同市博物馆巡礼之四 钧魂分享 钧魂:青铜专业委员会会员 爱好古陶...
原创 宋... 转眼间,冬天就到来了,全国各地想必都开始开始降温了, 尤其是北方一些城市,甚至已经开始供暖了。 对于...
原创 南... 南宋的“归正人制度”及宋金二次议和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造成了南北百年隔阂,也是明朝建立前南北不相融...
原创 唐... 元载,字公辅,生于今陕西凤翔县,是中国唐朝中期一位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他的生涯堪称一部从底层奋斗至权...
原创 助... 2010年12月13日,是南京沦陷73周年的日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到了一批抗日战争...
原创 德... 徐奋鹏在《古今治统》(可与《资治通鉴》相毗美的史学巨著)记载:“子龙不特浑身是胆。殆浑身是智。为三分...
弼马温是个技术岗位,齐天大圣原... “末等。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