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总是对自然与天理存在着一份敬畏,这在古时候表现为祭祀占卜。我们的许多文化文明,也都是在这份敬畏中,逐步演变出来的。而有时候,占卜其实也是对自然法则的一份推理,无怪乎有人说,读懂了《易经》就读懂了天命。
当然,无论是易经还是占卜,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太过晦涩难懂,其中具体的逻辑也难以探究个真切。不过对于古人来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喜欢求神问卦的现象,确实是大量存在的,就如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满清入关的时候,多尔衮也因关心满清的命运,寻访了高人问卜未来清朝的气数。而道士占卜后说的一席话,瞬间让多尔衮陷入了自我怀疑。这个道士到底说了什么?他预言的到底准不准呢?
1644年,满清的铁骑踏过了山海关挥师南下,气数已尽的明朝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就连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也深感责任重大,无颜面对祖先自缢于煤山。明朝时没了,可是清朝的未来又会如何呢?
当时的关内情况,整体而言还是汉人的天下,很多人都不服满清的管辖,各地武装力量纷纷崛起。就连明朝的皇室成员也流落在外,被各类有心人士所拥护起来,跃跃欲试的想要造反。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满清政府采取了许多强硬政策,可是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王朝,多得是内忧外患。更何况登上皇位的顺治还是个孩童,很多事情都需要摄政王多尔衮来出谋划策。
多尔衮一路东征西讨打下江山,可是对于前路也充满了未知。深陷于政治斗争漩涡的他,虽然有野心也有毅力去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可是他也不确定,这条路到底能够走多久,又到底能够走多远。
对于古人而言,每当心中对前途和命运存在疑惑的时候,最常干的一件事就是占卜问卦了。
多尔衮虽然是满人,但是因为东亚一带,本就长期受中华文化影响。所以在这个时候,他们也迫切的想知道,满清究竟是不是正统的天命所在。于是,多尔衮开始在附近遍寻能够寻仙占卜的高人。
很快,多尔衮的一位手下就带来了好消息。说是就在京城之中,就有一位大隐隐于市的能人,这位能人是个道士,出了名的会卜会算。多尔衮一听瞬间来了精神,忙问了这位道士的住处,准备亲自上门问卦。
手下推荐的这位道人,是京城里常年支卦摊算卦的,面上看着平平无奇,不过一袭道袍加深,外加一个卦摊。他的外形看着干干瘦瘦的,还有一把小胡子,外加上一双市侩的眼睛,很容易被人看作是出来招摇撞骗的。
但是所谓真人不露相,如果只是以貌取人,确实很容易错过能人,多尔衮心里虽然有些怀疑,还是来到了卦摊前面。然而,还没有等多尔衮开口问询问,道士自己倒是一派老神在在,捋着胡子笑道:“这位将军要算什么我已经知道了”。
这话倒是把多尔衮的好奇心给勾起来了,于是他立刻反问:“哦?那你倒是说说,我准备算些什么”。道士倒也不慌不忙,笑道:“我看将军仪表堂堂,气度不凡,定是一位胸怀天下之人,那么你所关心的自然也是天下大事”。
这话不动声色的说出了多尔衮心中的想法,还暗暗拍了他的马屁。多尔衮听得更加来了兴致,于是顺着道士的话锋继续问他:“那你算算,这个天下我拿不拿得下”?
道士哈哈大笑道:“轻而易举”。这个时候清军已经入关,明朝的气数已尽,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所以这个话也看不出道士的深浅。多尔衮便又问:“那你来继续算算,大清的气数能够延续到什么时候呢”?
这话便也是对道人的考验了,说的真了,怕触怒多尔衮触了霉头,说的含糊了,也怕会遭到怪罪,还砸了自己的招牌。
道人心里显然也明白这话里的深浅,只是面上仍不动声色。简单推演了一番后,故作深沉一般,捋捋胡须笑道:“大清的气数很简单,从摄政王开始,也从摄政王结束,从孤儿寡母开始,还是从孤儿寡母结束”。
用我们后世之人的眼光来看,这句话的意思不言而喻。可对于那时的多尔衮而言,这话就又是另外一番意思了。毕竟摄政王和孤儿寡母指代的是谁,他自己心里也清楚,难道说大清从自己这里开始,结束也是从自己这里?
多尔衮心里惊疑不定,却看道人一派自在的模样,又觉得应该不是这个意思。于是虚心向道人请教,想问明其中深浅,可是道人却不肯泄漏太多,言下之意便是天机不可泄露了。
多尔衮便知不好多问了,当下虽然有些陷入自我怀疑,但他有野心也足够自信,确信大清的命数定不会在自己这里匆匆结束。他拜别老道上马而去,对于老道的话语,也只当听了个乐子,而之后多年,眼见的大清的基业越来越稳,多尔衮便渐渐的忘记了此事。
清朝的命数有青史记载,确实与老道说的相差无几,但这毕竟只是一项野史,真假是难分辨。
倒是多尔衮的态度,能够让我们看出一位铁胆雄心之人的抱负与胸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我命由我不由天,也让我们看出了对于占卜的应有态度,那就是适当参考,更多人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