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财神”形象,并不止民间传统意义上的“财神赵公明”这一位,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也是其中之一。
在魏晋时期,关羽并没有死后“封神”,甚至在荆州一带的民间传说中,他成了“恶鬼”的形象,因为冤死的缘故嘛!这是当时民俗风气的缘故,要知道“大恶人董卓”也有庙宇的,那时候的人敬畏鬼神的心理比较严重,认为冤死的人必定会作恶一方,所以必须要立庙祭祀,可保一方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羽的形象在唐代开始得到重视,被列入武庙七十二子之一;到了宋代,朝廷面对北方异族入侵,长期战乱的局面,开始着力提高关羽的神话地位,先后给他加封为忠慧公、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可以说,这是当时国家意志的一个展现层面,对于老百姓来说,关羽就是中国的战神、保护神。
关羽被封建统治者重视的原因,还有他身上的“忠义”标签,这也是符合封建统治者需求的因素。此后,至元明清,封建统治者仍然重视关羽的形象,民间各地也兴建关帝庙,都是将他当成“保护神”来看待。
关羽的籍贯在汉末是司隶河东郡解县人,也就是现代的山西省运城市解州一带,在近现代,因为晋商的影响力,关羽本是“晋商”的“财神”形象,被其他地方的商人所接受。这就是关羽成为“财神”的缘由。
古代的交通并不发达,商人虽然有暴利可图,但是属于高危行业,比如在唐诗中就有商人的妻子怨恨、挂念长期在外的丈夫的作品。
刘采春《啰唝曲》: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到了清代,商人外出经商的情况仍然差不多,所以山西商人祈福于本地保护神“关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经商获利后,自然忘不了关羽的保护,久而久之,关羽的“财神”属性也逐渐形成了。
我在前文也说了,其实在民间,在关羽之前,早就有了其他财神爷,例如赵公明。赵公明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最终封了“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因为他统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所以民间有人将他称为“财神”。由于关羽的“加入”,民间又将赵公明称为“文财神”,关羽称为“武财神”,以此区别。
在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神仙体系中,也封了不少“财神”,按道教规矩,封了“四面八方一个中”一共九个财神,例如范蠡、管仲等历史名人也名列其中。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对民间传说的整合。用已故台湾知名作家柏杨调侃的话来说:中国人乐于让死人做财神。(笔者印象是柏杨说过,不保证真实性)
柏杨的话是属于“唯物论者”的戏言,但是他的话并不是空穴来风。另外一位台湾作家李敖先生在《第七十三烈士》中就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只有李师科和蒋介石。”“怎么?蒋介石也有个庙?”“在朝淡水的公路便,有一个,把蒋介石当神崇拜。”“人间真无奇不有,到处都有死硬派。”“一开始立庙,都比较单纯,如你所说,是真实信徒,是死硬派,可是到后来,所有的神像都变成了财神了,从恩主公庙开始,恩主公庙的主神是关公,可是拜关公是为了求财,把不爱钱的关公当成财神来拜,多叫关公哭笑不得啊!”“蒋介石那小庙,也被财神处理吗?”“也被财神处理。”“李师科的呢?”“很不幸,也财神不误。”“天啊!”“其实把李师科当财神,也不无道理,至少他是义盗、是侠盗呢。虽然钱不多,不像蒋介石抢走了全中国国库的黄金,人家老蒋可是大财神呢。”李师科被当成财神,其实是被当作山寨版的财神。善男信女顶礼正统的神祗,但也偶尔破格,信一下义贼侠盗。李师科塑像一边,本来有个义贼廖添丁的,台风吹倒了廖添丁,就只剩下李师科了。
李敖借他人之口说出了,关羽、蒋介石、李师科先后被本地人当成财神供奉的故事。着实想来,老百姓求财的朴素思维几千年都没变啊!
有人会问,李师科是谁?
我简单说一下吧,李师科是一名台湾国军老兵,退伍后年老孤苦,既无法返回大陆,也没有后代,在对前途心灰意冷之际,于1982年自己一个人策划实施了一次杀警夺枪,再抢劫银行的犯罪行为。这个案件的告破也充满离奇曲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百度相关故事。
香港电影《盗帅李师科》就讲述了这个故事,主演李师科的是已故香港著名演员午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