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两次直奉大战到后来的东北易帜与西安事变,曾经的东北军力量足以影响半个中国的局势。然而,张作霖去世后,东北军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张学良,作为张作霖的继承人,在他掌权时,曾拥有强大的权力,但他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没有将于学忠推举至军中核心位置。
东北军的内部分裂和权力斗争,深刻影响了军队的存亡。杨宇霆的士官派、郭松龄的陆大派和忠诚于张作霖的老派势力,都在东北军内占据重要地位。张学良上台后,必须通过权力斗争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他对杨宇霆的处置令人震惊:杨宇霆在老虎厅被枪毙,郭松龄也因反叛而身亡。留下来的那些曾誓死效忠张作霖的将领,多数已经年老,他们对张学良的能力并无信心。
在张学良新任下属中,于学忠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个人。被誉为“第一大将”的于学忠,在军事上可谓有着传奇般的经历。13岁时便随父亲进入军营,视战场如家,早年便已显露非凡军事才能。1921年秋,川鄂战役爆发,于学忠亲自求见吴佩孚,提出反攻计划,深得吴佩孚器重,经过几天的激战,他立下赫赫战功。吴佩孚一度提拔他为团长,随后更将他晋升为旅长。然而,命运的转折在1926年北伐中显现,吴佩孚在北伐失利后,迅速逃至河南,面临困境时,他将希望寄托在于学忠身上。夜晚,吴佩孚推开帐帘,悄悄告知于学忠:“我的部队交给你,你可以去投张学良,但千万不要投蒋介石。”张学良此时已经进入河南,急需优秀的将领,于学忠随即响应召唤。
经过吴佩孚的介绍和张学良的热情接纳,于学忠迅速转投张学良麾下。张作霖亲自见过于学忠,并告诉他:“你是老朋友,我了解你的一切,希望我们能像过去那样商量所有事情。”第一次见面时,张学良与于学忠相谈甚欢,特别是对他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大为赞赏,并将军务交给他全权处理。
当时张作霖依然活着,能够为东北军提供强大的支持。但1928年,张作霖遭遇暗杀,张学良接手后,于学忠的军事才干使他得到了更高的认可。由于张学良的推荐,于学忠被任命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平津卫戍司令兼第51军军长。中原大战时,于学忠向张学良提出过两种调停办法,一种是通过与阎锡山的协商避免与其直接冲突,另一种则是直接出兵攻打,精锐部队直取大同。
蒋介石曾尝试通过高官厚禄收买于学忠,甚至亲笔写信诱使他叛张投蒋。但于学忠不仅第一时间将信交给张学良,还果断回信:“我的上司是张学良,唯他命是从。”蒋介石未能如愿,转而向于学忠的下属马延福施压,但仍未能动摇于学忠的忠诚。
尽管张学良和蒋介石都看出了于学忠的巨大潜力,但张学良却未能及时将他提升为东北军的核心人物,导致了东北军内部的许多矛盾未能得到有效化解。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伪政权崛起,面对这一切,于学忠感到极大的愤怒,曾在众人面前表示:“甲午战争时,我的父亲曾与日寇殊死搏斗,我不能让先人蒙羞!”当时,张学良若能把于学忠推上更高的舞台,或许东北军的未来会有所不同。
长城抗战时,于学忠继续在51军担任军长,指挥作战,直到热河失陷后,蒋介石通过政治手段迫使张学良下野。对于这种手段,于学忠深感不满,他意识到蒋介石的策略是通过嫁祸于人来达到目的,甚至主动找到张学良讨论对策,提出联合阎锡山与冯玉祥的旧部反击蒋介石。可张学良并未采纳于学忠的建议,最终选择了出国。张学良出国后,东北军的命运变得更加复杂,原本可以稳定军队的于学忠,尽管尽职尽责,但仍然面临着诸多阻碍。
西安事变前,于学忠得知张学良的计划后,便开始策划如何支援西安。事变发生时,于学忠在兰州指挥部队,迅速采取了行动,将驻兰州的蒋介石势力武装缴械,甚至与中共方面取得联系,建立了互信关系。他劝说张学良要尊重共产党的意见,推动统一战线。
当张学良被软禁后,东北军的指挥权落到了于学忠手中。然而,由于东北军内部的分裂和地方派系的争斗,虽然张学良十分信任他,但许多军中将领并未完全听从于学忠的指挥。1937年1月,王以哲与杨虎城等人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拯救张学良,但王以哲缺乏足够的统治力。最终,王以哲在一次会议中被刺杀,事态急转直下,给东北军带来更大的动荡。
如果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能通过自己的权威推举于学忠为核心,或许东北军的命运会有所不同。在蒋介石未能解决前线战事时,于学忠完全有能力逼迫他释放张学良。若历史能够重来,东北军的格局可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直到抗战爆发,于学忠表现出色,指挥部队在多个战役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国民政府的高度评价。抗战期间,他在鲁苏战区总司令的职位上,屡次带领部队英勇作战,成功地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特别是在台儿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1947年,于学忠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挥作用。他于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在1964年因病去世。于学忠的生平和经历,成了近现代历史中一段极为特别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