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为了摆脱本民族人群观看本民族历史的自我情感局限性,我们需要站在外国人的视角看自己的历史,所以就要去读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
虽然外国人不会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但是就像著名历史学家
朱维铮
所说的:
“中国人看自己的历史是站在屋子里面看屋子,而外国人看中国历史,是站在屋子外面看屋子,中国人能弄清楚中国历史的各种细节,而外国学者最突出的特色是宏大的全球史视野”。
外国学者能更好的把中国历史放在全球历史中来审视,史学家欧立德就认为:
“乾隆治理下的清代中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很好地参与了全球历史的发展,因此研究乾隆就不应该预设中国处于孤立状态,而应该把清朝与他同时代的各个帝国进行比较。比如,将乾隆皇帝和伊丽莎白一世、路易十四等众多欧洲君王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更大的丰富我们观察乾隆的角度,了解乾隆皇帝在世界历史上的位置。”
接下来,我们就把乾隆放在和他同时代的国君中进行横向比较一下,看看他传奇的一生有多么的前卫和英武。
政治上:缓解满汉敌意,平衡满汉关系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满族人所建立的王朝,但是在中国,满族人口只占据全国人口的1/250,这个国家绝大多数的人口还是汉人。
所以不难想象,如何平衡满汉两族是清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大难题,乾隆皇帝平衡满汉的方法主要有两条:
一是继承汉人的传统文化,以缓解汉人的敌意;二是努力保持满人自己的特色,防止满人被汉人同化。
提到汉人的传统文化,当然首推儒家思想,乾隆展现自己继承儒家思想的方法主要也有两种,一是弘扬孝道,二是祭拜孔子。
祭拜孔子很容易理解,不过为什么要弘扬孝道呢?
儒家说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放在了治国、平天下之前,可见家庭关系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
而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古代中国社会几乎所有的关系都是由上下等级构成的,比如君臣关系,比如官员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而这种关系体现在家庭中,就是父子关系,如果一个人可以孝顺父亲,就有理由相信他会忠于上级,从而忠于君王。
弘扬孝道,可以说是维护王朝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汉族统治者喜欢,满族统治者当然不会放过。
那既然孝道这么重要,皇帝当然要以身作则,所以他经常想方设法向全天下展示自己的孝道。比如说,乾隆在位60年时就主动退位,当上了太上皇,这是因为在此之前,他的祖父康熙当了61年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乾隆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孝道,把这个记录保持者的位置留给祖父。
对待母亲乾隆也是极力孝顺,比如说因为母亲信仰佛教,乾隆就专门为她建造了一座祠堂,里面供奉着有近800尊佛像。
母亲去世后,乾隆还把母亲常年念佛、修行时散落的头发放在藏传佛教的匣子里,后来又专门建造了一尊金发塔来盛放母亲的头发。根据记载,金发塔完全由金银构成,重达107.5公斤。
再比如母亲五十大寿的时候,乾隆身穿缀满羽毛的彩色衣服,带着兄弟、子孙为母亲表演舞蹈;母亲六十大寿的时候,乾隆带着爱好旅游的母亲去气候宜人的江南游览;母亲70岁的时候,乾隆觉得不适合再带母亲去遥远的江南了,但是母亲又十分喜欢苏州,于是乾隆下令在北京建了一个跟苏州一模一样的集市,让母亲在北京也可以找到苏州的感觉。
说完了乾隆对孝道的重视,我们再来看看乾隆对孔子的重视。
你或许听说过乾隆是一个狂热的旅游爱好者,
根据历史学家的统计,乾隆一生花在旅途中的时间多达15年,差不多是他在位时间的四分之一。
而他巡游的一个重要地点就是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他一生中曾前后八次去到曲阜,不过乾隆的巡游可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而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他要用这样的方式展现自己对儒家圣人的尊崇,从而拉拢那些信奉儒家思想的汉族文人。
外国历史学家欧立德认为,
乾隆尊崇儒家的手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满汉矛盾,但是与此同时,他也被儒家刻板守旧的观念拖累了。因为一个尊崇儒家思想的王朝,讲究的是祖宗之法不可变,乾隆很难有意愿和能力对政府机构进行彻底的变革。
在这一点上,欧立德把乾隆和俄国的彼得大帝进行了比较。
彼得大帝是俄国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对俄国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使俄国走向了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乾隆没有像彼得大帝一样推行变革,就是因为被代代相传的儒家传统束缚了,努力继承汉人传统的另一个问题是可能失去本民族的特色。
满洲人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他们弓马娴熟的勇士精神,但是到了乾隆时期,开国勇士的子孙们不再擅长骑马射箭,而开始沉溺于安逸的城市生活。他们手里拿的不再是刀枪剑戟,而是蛐蛐和画笔,有些人甚至不再骑马,还有越来越多的满洲士兵,因为花销太大被迫典当他们的武器和盔甲。
宫廷中说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说满语的人越来越少,这种种迹象都表明,满洲人的民族特色在逐渐衰退,身份认同感面临着巨大危机。
欧立德认为,产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先人的成功滋生了自满,导致后人很难保持祖先开拓进取的精神。
14世纪的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就指出:
“王权会在第四代以后走向腐朽,开创者知道建国的代价,所以在建国之后能继续保持开国精神,他的儿子跟随或者至少看到了父亲打天下的过程,在父亲言传身教下,能学习父亲身上的品质。到了第三代,打天下的艰辛已经远去,富贵安逸的生活开始让人沉溺。从第四代开始,国家在各方面都会大不如前。”
到了乾隆时代,八旗子弟已经入关六七代人了,他们的情形自然是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汉族人口众多,历史漫长,拥有十分丰富灿烂的文化,这就导致满人在利用汉人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被汉人的文化征服,汉化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发生。
乾隆认为满族的特色才是大清的立国之本,而为了保持民族特色,不让本民族被汉人同化,乾隆主要推行了四项措施:
一是、强化八旗体制;二是、推广满语;三是、重塑满洲历史;四是、举行盛大的围猎。
我们先说第一个
强化八旗体制。
八旗体制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的军事单位,这个制度将满洲人划分成不同的队伍,便于指挥和管理。清朝主要就是依靠八旗军队取得了天下,清朝建立之后,被编入八旗的旗人作为清朝的军功贵族,享有诸多优越的待遇。
但是到了乾隆时期,随着八旗子弟人口增多,开始腐败堕落,旗人变得越来越贫穷,生活越来越糟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持满人的八旗传统,乾隆给旗人发钱、划拨土地、投资建设,还帮助他们创造产业。
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清理八旗人员的名单,把那些冒名顶替的人清除出去。另外,被编入八旗的汉人,有时候也不得不为新生的满人腾出名额。
再来说
推广满语。
在乾隆看来,语言是影响民族认同最关键的因素,面对逐渐忘记了自己语言的满人群体,他实施了很多推广满语的手段。比如,创办教授满语的官方学校,将中国古代的经典翻译为满语,编制满语词典等等。
保持满洲特性的第三个措施是重塑满洲历史,激发满洲人的民族认同感。
比如说乾隆曾亲手创作《盛京赋》,竭力地赞美满洲的起源地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市。为了扩大文章的影响力,乾隆还下令把这篇文章用32种汉文篆字和32种满文篆字雕刻刊行。
此外,乾隆还让人编撰了一部叫做《满洲源流考》的历史书,书中全面地梳理了满洲的发展史,并且着力炫耀满洲的历史悠久,部族众多。
乾隆保证自己民族特性的最后一项措施就是举行盛大的围猎。
围猎其实就是打猎,满族人早期就是通过大规模的围猎,逐步创建起精锐的八旗军队的,乾隆想要通过围猎让当时的满人感受到祖先的勇敢强健,从而将这些优秀的民族特性传承下去。
乾隆在位期间一共进行了五十多次围猎,参与人数动辄上万,相当于五十多次小规模的军事演习。
乾隆皇帝最后一次参与这种围猎,已经是84岁的高龄,离他去世仅有五年而已。
以上说到的这些举措,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满洲的民族特色最终也没能保持下来。对于乾隆来说,这也许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但对于中国来说,这种满汉的融合却对历史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里不妨把清朝和印度的
莫卧儿帝国
进行一下比较。
清朝的统治者是占人口少数的满人,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是占少数的穆斯林,它和乾隆吸收并继承汉人传统不同,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从来都没有接受过印度教。
最终两个国家的结局也大不相同,满洲人逐步汉化,虽然失去了民族特色,但最终维持了一个版图辽阔中央集权的国家。而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则是因为疏远了多数人,支持者减少,到18世纪,国内的教派纷争和民族起义此起彼伏,最终被英国人征服。
军事文化上的功绩远超拿破仑
乾隆在军事方面的关键词是“十全武功”,所谓十全武功,就是指乾隆在位的时候发生在边疆地区的十次战役,有点十全十美的含义。
具体来说呢,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发生在新疆的有三次,西藏两次,四川两次,台湾省、缅甸、越南各一次。
正是这些战役让中国疆域扩大了三分之一,奠定了今日中国的基本形状,这十次战争有多大的规模呢?
我们可以跟同一时期的欧洲做一个对比,单把发生在新疆的战役拿出来看,就足以和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相媲美。
从战场的辽阔程度来看,巴黎到莫斯科有2400公里,而从北京到新疆塔里木盆地则有3700公里,一路上有一半的地区地处荒漠,进军和后勤的难度可想而知。
从征战的时间来看,拿破仑入侵俄国持续了九个月,而乾隆在天山南北的战争前后超过三年。
从战果来看,拿破仑50万远征大军浩浩荡荡前往俄罗斯,最终却损兵折将,只剩下一两万人灰溜溜地退出了俄罗斯国境。而乾隆则成功平定了新疆各个部族,扩大了清朝的领土,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清朝国力足够强盛、兵员充足,能够经得起这样长久的拉锯战。
这些大规模的胜利让乾隆非常自豪,他骄傲地把自己称为“十全老人”。不仅如此,他还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的伟大,比如说举办大型的凯旋仪式、庆功宴、撰写诗歌、绘制地图等等。
在众多手段中,雕刻文字的石碑能最直接的让人感到震撼。
在巨大的石碑上雕刻皇帝的话语,一面用汉语书写,一面用满语书写,有时候还包括蒙古语和藏语。这些石碑有的树立在边境上,有的则安放在北京的国子监里,即使看不懂石碑上的意思,仅仅是仰视这些石碑,就能让参观者感受到清朝统治的威严。
除了石碑,乾隆还喜欢让皇宫里的一些画师绘制战争主题的绘画,尤其喜欢让画师画他自己。
其中有一张画是乾隆身披戎装,头戴银盔,骑在马上,左手握缰绳,右手握马鞭的形象,英武非凡,这些画被复制了很多幅,有的赏赐给了寺庙,有的赏赐给了重要官员,还有的流传到了朝鲜和日本,甚至欧洲、美国。
爱好写诗和收藏,视野开阔,但摆脱不了封建思想
单单军事上的成就还不能满足他,为了获得文人的尊敬,巩固个人的权威,乾隆还努力让自己在文化方面有所成就。
他热衷于创作诗歌,一生写了43000多首诗,是中国从古至今写诗最多的人,那这么多诗是什么概念呢?假如他从十岁开始写诗,到89岁去世,平均每天都要创作两首诗。
像他在鉴赏王羲之书法的时候,就曾想象王羲之创作时的情景,瞬间做出一首诗。他在游览西湖的时候写诗称赞南屏晚钟说:
“今夜观书以翠屏,霜中断续送来声。”
后来他最痴情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在去世之后,也经常出现在乾隆的诗中比如: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之”
,表达了自己思念故人的惆怅,乾隆皇帝几乎是随时随地都会诗兴大发。
整部《全唐诗》一共也才收录了48000多首诗,而乾隆一人作诗的数量可以与整个唐代流传下来的诗歌数量相当。和他同时代的法国文学家伏尔泰还曾说过:
“我非常欣赏乾隆诗词中透出的那种轻柔和美德。”
除了自己创作,乾隆还收藏了大量艺术品,包括书法、绘画、瓷器、玉器、钱币,甚至欧洲钟表。它还让人对这些宝贝进行分类编号,然后对这些宝贝的各方面情况加以记录,包括尺寸、颜色、材质、收藏地点等等,甚至还会画图记录,最终编成非常细致的目录索引。
乾隆皇帝这么喜欢搞收藏,表面上看是因为他是一个文物爱好者,但是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这还反映出他的一种近乎偏执的想法,那就是他要拥有整个世界。
哪怕只是在紫禁城内创建一个微缩的世界,这种想法并不独特,在欧洲随着皇权的扩张,统治者们也产生了这样的心态,从而诞生了大型的博物馆,号称要展示阳光下的万物。不过不同的是,博物馆开放程度更高,可以展现出皇权向普通民众的延伸。
而乾隆的皇家收藏仅能向有限的官员开放,这一点上他始终没有摆脱历史的局限性,自己收藏的文物都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的,一直向大多数的人索取,而自身又代表着小部分人群的利益,不图变革、故步自封。
如此雄主都未能醒悟,其后代在封建制度的道路上继续飞驰,后来被列强们用大炮打开国门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清朝灭亡到20世纪末年,乾隆皇帝一直被当成历史罪人,人们都认为是乾隆让中国陷入了落后和挨打的境地。21世纪初期,随着当代中国的逐渐强大,人们又开始认识到乾隆时代的强盛,转而对乾隆赞誉有加。
在不同的时代,对一个人的评价如此天差地别。由此可见对于重要的历史人物,总会存在或好或坏的评价,而只有设身处地的把自己当成乾隆,才能明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无力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