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重新认识一下乾隆:前卫、英武,“十全武功”奠定新疆版图
创始人
2025-06-25 22:32:30
0

有时候为了摆脱本民族人群观看本民族历史的自我情感局限性,我们需要站在外国人的视角看自己的历史,所以就要去读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

虽然外国人不会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但是就像著名历史学家

朱维铮

所说的:

“中国人看自己的历史是站在屋子里面看屋子,而外国人看中国历史,是站在屋子外面看屋子,中国人能弄清楚中国历史的各种细节,而外国学者最突出的特色是宏大的全球史视野”。

外国学者能更好的把中国历史放在全球历史中来审视,史学家欧立德就认为:

“乾隆治理下的清代中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很好地参与了全球历史的发展,因此研究乾隆就不应该预设中国处于孤立状态,而应该把清朝与他同时代的各个帝国进行比较。比如,将乾隆皇帝和伊丽莎白一世、路易十四等众多欧洲君王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更大的丰富我们观察乾隆的角度,了解乾隆皇帝在世界历史上的位置。”

接下来,我们就把乾隆放在和他同时代的国君中进行横向比较一下,看看他传奇的一生有多么的前卫和英武。

政治上:缓解满汉敌意,平衡满汉关系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满族人所建立的王朝,但是在中国,满族人口只占据全国人口的1/250,这个国家绝大多数的人口还是汉人。

所以不难想象,如何平衡满汉两族是清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大难题,乾隆皇帝平衡满汉的方法主要有两条:

一是继承汉人的传统文化,以缓解汉人的敌意;二是努力保持满人自己的特色,防止满人被汉人同化。

提到汉人的传统文化,当然首推儒家思想,乾隆展现自己继承儒家思想的方法主要也有两种,一是弘扬孝道,二是祭拜孔子。

祭拜孔子很容易理解,不过为什么要弘扬孝道呢?

儒家说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放在了治国、平天下之前,可见家庭关系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

而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古代中国社会几乎所有的关系都是由上下等级构成的,比如君臣关系,比如官员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而这种关系体现在家庭中,就是父子关系,如果一个人可以孝顺父亲,就有理由相信他会忠于上级,从而忠于君王。

弘扬孝道,可以说是维护王朝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汉族统治者喜欢,满族统治者当然不会放过。

那既然孝道这么重要,皇帝当然要以身作则,所以他经常想方设法向全天下展示自己的孝道。比如说,乾隆在位60年时就主动退位,当上了太上皇,这是因为在此之前,他的祖父康熙当了61年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乾隆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孝道,把这个记录保持者的位置留给祖父。

对待母亲乾隆也是极力孝顺,比如说因为母亲信仰佛教,乾隆就专门为她建造了一座祠堂,里面供奉着有近800尊佛像。

母亲去世后,乾隆还把母亲常年念佛、修行时散落的头发放在藏传佛教的匣子里,后来又专门建造了一尊金发塔来盛放母亲的头发。根据记载,金发塔完全由金银构成,重达107.5公斤。

再比如母亲五十大寿的时候,乾隆身穿缀满羽毛的彩色衣服,带着兄弟、子孙为母亲表演舞蹈;母亲六十大寿的时候,乾隆带着爱好旅游的母亲去气候宜人的江南游览;母亲70岁的时候,乾隆觉得不适合再带母亲去遥远的江南了,但是母亲又十分喜欢苏州,于是乾隆下令在北京建了一个跟苏州一模一样的集市,让母亲在北京也可以找到苏州的感觉。

说完了乾隆对孝道的重视,我们再来看看乾隆对孔子的重视。

你或许听说过乾隆是一个狂热的旅游爱好者,

根据历史学家的统计,乾隆一生花在旅途中的时间多达15年,差不多是他在位时间的四分之一。

而他巡游的一个重要地点就是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他一生中曾前后八次去到曲阜,不过乾隆的巡游可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而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他要用这样的方式展现自己对儒家圣人的尊崇,从而拉拢那些信奉儒家思想的汉族文人。

外国历史学家欧立德认为,

乾隆尊崇儒家的手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满汉矛盾,但是与此同时,他也被儒家刻板守旧的观念拖累了。因为一个尊崇儒家思想的王朝,讲究的是祖宗之法不可变,乾隆很难有意愿和能力对政府机构进行彻底的变革。

在这一点上,欧立德把乾隆和俄国的彼得大帝进行了比较。

彼得大帝是俄国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对俄国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使俄国走向了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乾隆没有像彼得大帝一样推行变革,就是因为被代代相传的儒家传统束缚了,努力继承汉人传统的另一个问题是可能失去本民族的特色。

满洲人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他们弓马娴熟的勇士精神,但是到了乾隆时期,开国勇士的子孙们不再擅长骑马射箭,而开始沉溺于安逸的城市生活。他们手里拿的不再是刀枪剑戟,而是蛐蛐和画笔,有些人甚至不再骑马,还有越来越多的满洲士兵,因为花销太大被迫典当他们的武器和盔甲。

宫廷中说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说满语的人越来越少,这种种迹象都表明,满洲人的民族特色在逐渐衰退,身份认同感面临着巨大危机。

欧立德认为,产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先人的成功滋生了自满,导致后人很难保持祖先开拓进取的精神。

14世纪的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就指出:

“王权会在第四代以后走向腐朽,开创者知道建国的代价,所以在建国之后能继续保持开国精神,他的儿子跟随或者至少看到了父亲打天下的过程,在父亲言传身教下,能学习父亲身上的品质。到了第三代,打天下的艰辛已经远去,富贵安逸的生活开始让人沉溺。从第四代开始,国家在各方面都会大不如前。”

到了乾隆时代,八旗子弟已经入关六七代人了,他们的情形自然是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汉族人口众多,历史漫长,拥有十分丰富灿烂的文化,这就导致满人在利用汉人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被汉人的文化征服,汉化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发生。

乾隆认为满族的特色才是大清的立国之本,而为了保持民族特色,不让本民族被汉人同化,乾隆主要推行了四项措施:

一是、强化八旗体制;二是、推广满语;三是、重塑满洲历史;四是、举行盛大的围猎。

我们先说第一个

强化八旗体制。

八旗体制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的军事单位,这个制度将满洲人划分成不同的队伍,便于指挥和管理。清朝主要就是依靠八旗军队取得了天下,清朝建立之后,被编入八旗的旗人作为清朝的军功贵族,享有诸多优越的待遇。

但是到了乾隆时期,随着八旗子弟人口增多,开始腐败堕落,旗人变得越来越贫穷,生活越来越糟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持满人的八旗传统,乾隆给旗人发钱、划拨土地、投资建设,还帮助他们创造产业。

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清理八旗人员的名单,把那些冒名顶替的人清除出去。另外,被编入八旗的汉人,有时候也不得不为新生的满人腾出名额。

再来说

推广满语。

在乾隆看来,语言是影响民族认同最关键的因素,面对逐渐忘记了自己语言的满人群体,他实施了很多推广满语的手段。比如,创办教授满语的官方学校,将中国古代的经典翻译为满语,编制满语词典等等。

保持满洲特性的第三个措施是重塑满洲历史,激发满洲人的民族认同感。

比如说乾隆曾亲手创作《盛京赋》,竭力地赞美满洲的起源地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市。为了扩大文章的影响力,乾隆还下令把这篇文章用32种汉文篆字和32种满文篆字雕刻刊行。

此外,乾隆还让人编撰了一部叫做《满洲源流考》的历史书,书中全面地梳理了满洲的发展史,并且着力炫耀满洲的历史悠久,部族众多。

乾隆保证自己民族特性的最后一项措施就是举行盛大的围猎。

围猎其实就是打猎,满族人早期就是通过大规模的围猎,逐步创建起精锐的八旗军队的,乾隆想要通过围猎让当时的满人感受到祖先的勇敢强健,从而将这些优秀的民族特性传承下去。

乾隆在位期间一共进行了五十多次围猎,参与人数动辄上万,相当于五十多次小规模的军事演习。

乾隆皇帝最后一次参与这种围猎,已经是84岁的高龄,离他去世仅有五年而已。

以上说到的这些举措,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满洲的民族特色最终也没能保持下来。对于乾隆来说,这也许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但对于中国来说,这种满汉的融合却对历史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里不妨把清朝和印度的

莫卧儿帝国

进行一下比较。

清朝的统治者是占人口少数的满人,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是占少数的穆斯林,它和乾隆吸收并继承汉人传统不同,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从来都没有接受过印度教。

最终两个国家的结局也大不相同,满洲人逐步汉化,虽然失去了民族特色,但最终维持了一个版图辽阔中央集权的国家。而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则是因为疏远了多数人,支持者减少,到18世纪,国内的教派纷争和民族起义此起彼伏,最终被英国人征服。

军事文化上的功绩远超拿破仑

乾隆在军事方面的关键词是“十全武功”,所谓十全武功,就是指乾隆在位的时候发生在边疆地区的十次战役,有点十全十美的含义。

具体来说呢,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发生在新疆的有三次,西藏两次,四川两次,台湾省、缅甸、越南各一次。

正是这些战役让中国疆域扩大了三分之一,奠定了今日中国的基本形状,这十次战争有多大的规模呢?

我们可以跟同一时期的欧洲做一个对比,单把发生在新疆的战役拿出来看,就足以和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相媲美。

从战场的辽阔程度来看,巴黎到莫斯科有2400公里,而从北京到新疆塔里木盆地则有3700公里,一路上有一半的地区地处荒漠,进军和后勤的难度可想而知。

从征战的时间来看,拿破仑入侵俄国持续了九个月,而乾隆在天山南北的战争前后超过三年。

从战果来看,拿破仑50万远征大军浩浩荡荡前往俄罗斯,最终却损兵折将,只剩下一两万人灰溜溜地退出了俄罗斯国境。而乾隆则成功平定了新疆各个部族,扩大了清朝的领土,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清朝国力足够强盛、兵员充足,能够经得起这样长久的拉锯战。

这些大规模的胜利让乾隆非常自豪,他骄傲地把自己称为“十全老人”。不仅如此,他还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的伟大,比如说举办大型的凯旋仪式、庆功宴、撰写诗歌、绘制地图等等。

在众多手段中,雕刻文字的石碑能最直接的让人感到震撼。

在巨大的石碑上雕刻皇帝的话语,一面用汉语书写,一面用满语书写,有时候还包括蒙古语和藏语。这些石碑有的树立在边境上,有的则安放在北京的国子监里,即使看不懂石碑上的意思,仅仅是仰视这些石碑,就能让参观者感受到清朝统治的威严。

除了石碑,乾隆还喜欢让皇宫里的一些画师绘制战争主题的绘画,尤其喜欢让画师画他自己。

其中有一张画是乾隆身披戎装,头戴银盔,骑在马上,左手握缰绳,右手握马鞭的形象,英武非凡,这些画被复制了很多幅,有的赏赐给了寺庙,有的赏赐给了重要官员,还有的流传到了朝鲜和日本,甚至欧洲、美国。

爱好写诗和收藏,视野开阔,但摆脱不了封建思想

单单军事上的成就还不能满足他,为了获得文人的尊敬,巩固个人的权威,乾隆还努力让自己在文化方面有所成就。

他热衷于创作诗歌,一生写了43000多首诗,是中国从古至今写诗最多的人,那这么多诗是什么概念呢?假如他从十岁开始写诗,到89岁去世,平均每天都要创作两首诗。

像他在鉴赏王羲之书法的时候,就曾想象王羲之创作时的情景,瞬间做出一首诗。他在游览西湖的时候写诗称赞南屏晚钟说:

“今夜观书以翠屏,霜中断续送来声。”

后来他最痴情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在去世之后,也经常出现在乾隆的诗中比如: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之”

,表达了自己思念故人的惆怅,乾隆皇帝几乎是随时随地都会诗兴大发。

整部《全唐诗》一共也才收录了48000多首诗,而乾隆一人作诗的数量可以与整个唐代流传下来的诗歌数量相当。和他同时代的法国文学家伏尔泰还曾说过:

“我非常欣赏乾隆诗词中透出的那种轻柔和美德。”

除了自己创作,乾隆还收藏了大量艺术品,包括书法、绘画、瓷器、玉器、钱币,甚至欧洲钟表。它还让人对这些宝贝进行分类编号,然后对这些宝贝的各方面情况加以记录,包括尺寸、颜色、材质、收藏地点等等,甚至还会画图记录,最终编成非常细致的目录索引。

乾隆皇帝这么喜欢搞收藏,表面上看是因为他是一个文物爱好者,但是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这还反映出他的一种近乎偏执的想法,那就是他要拥有整个世界。

哪怕只是在紫禁城内创建一个微缩的世界,这种想法并不独特,在欧洲随着皇权的扩张,统治者们也产生了这样的心态,从而诞生了大型的博物馆,号称要展示阳光下的万物。不过不同的是,博物馆开放程度更高,可以展现出皇权向普通民众的延伸。

而乾隆的皇家收藏仅能向有限的官员开放,这一点上他始终没有摆脱历史的局限性,自己收藏的文物都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的,一直向大多数的人索取,而自身又代表着小部分人群的利益,不图变革、故步自封。

如此雄主都未能醒悟,其后代在封建制度的道路上继续飞驰,后来被列强们用大炮打开国门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清朝灭亡到20世纪末年,乾隆皇帝一直被当成历史罪人,人们都认为是乾隆让中国陷入了落后和挨打的境地。21世纪初期,随着当代中国的逐渐强大,人们又开始认识到乾隆时代的强盛,转而对乾隆赞誉有加。

在不同的时代,对一个人的评价如此天差地别。由此可见对于重要的历史人物,总会存在或好或坏的评价,而只有设身处地的把自己当成乾隆,才能明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无力和无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王... 王伦被林冲火并到底冤不冤?我认为王伦被林冲火并不算冤:第一,王伦杀人无数;第二,王伦欺压林冲;第三,...
原创 朱... 朱老总心中的毛主席是怎样一个人呢? 朱德和毛泽东二人的交情是不言而喻的,两人并肩作战共同经历风风雨雨...
原创 为... 胡惟庸做丞相是从洪武六年开始任右丞相,到洪武十年改任左丞相,一跃成为了百官之首,而此时也正是他独断专...
原创 郑... 郑和七次下西洋,跨越了明代的永乐和宣德朝代。 郑和下西洋 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
原创 揭...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朝鲜是一个神秘而与众不同的国家。近日,我在朝鲜旅行时,观察到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尤...
原创 只... 前言:燕王朱棣如何凭借少量护卫军,战胜大明精锐,成为一代帝王? [微风]朱允炆的心病 朱元璋65岁的...
原创 因... 众所周知,近代的俄国简直就像开了挂一样从一个面积很小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比我们国...
原创 中... 你知道吗?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就设立过南北考卷,对我国南部,北部,中部地区分别录取,目的是为了取得地...
原创 遗... 在考古史上,出土的文物,虽然大多数,都来自于墓穴,但是也有的时候,会来自于遗址。其中在湖南长沙的一个...
英雄村支书 —— 李清学 在辽宁葫芦岛的建昌县黑山科乡小台子村,有一位英雄人物 —— 李清学。 2021 年,李清学当选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