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榜”之谜
创始人
2025-08-03 02:32:15
0

你知道吗?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就设立过南北考卷,对我国南部,北部,中部地区分别录取,目的是为了取得地区间的平衡。这还要从朱元璋时期的“春秋榜”,也就是“南北榜”事件说起。

在明朝初期政局还不太稳定,朱元璋特别重视科举考试,觉得这项考试可以稳定天下人心。

在洪武30年三月初五,是3年一次会试放榜的日子。如果会是得中,那么就可以参加后面的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

殿试可以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人,就是大家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那么这个殿试结束之后,新进士就能够在京城或者地方上做官了。

所以对读书人来说,要想出人头地,必须在考试中保证能够胜出,特别是在殿试中,如果能够中进士,那绝对是光宗耀祖了。

参加考试的人员乌压压的都在放榜的地方等着看成绩。放榜的地方就在秦淮河北岸的贡院门前。随着一阵鞭炮声响之后,上面书写着52名高中的人员的名字。

但见上面看到有自己名字的人都欢呼雀跃,兴奋不已。而没有看到自己名字的人则懊恼不已。

突然有个眼尖的人就发现了问题,发现上面榜上的人都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人。此人以为自己没有看清楚,再睁大眼睛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还是如此,于是叫了三五个相好的人一起看,确实全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人。

于是人群大哗,叫喊声,辱骂声不断。有人开始向黄榜上投泥巴,扔石块,大声高喊考官偏袒同乡。

人群越积越多,场面一度失控。落榜的举子们成群结队要求与考官对峙。官员们请来锦衣卫来压制,但是并不见效果。

很快,南京的街头巷尾都贴满了传单,指责考场上有猫腻,主考官员偏袒南方人。

很快,这场骚乱发展成为南北对抗,事情传到了朱元璋那里。

看到这里或许大家觉得肯定是出了科考舞弊案,有人接受请托,袒护南方人。但是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往下看。

当时会试的主考是翰林学士刘三吾,他是学界的泰斗,为人清正廉明。他曾经修订了一些书籍,制定了明初科举考试的章程。

《明史》评价刘三吾悦"为人慷慨,胸中无城府,自号坦坦翁",可谓是人品才学俱佳的士林领袖。

刘三吾向朱元璋保证,这次考试的主考官都是他再三反复挑选的,中间绝对没有猫腻。

刘三吾在与朱元璋面谈时指出,说是北方民不聊生,当时一直处于元朝的统治之下,与经济繁荣,文化比较昌盛的南方相比,他们的文化水平确实是不如南方的人。朱元璋也同意了他这一看法,但是朱元璋考虑的比较长远,他说为了稳定人心,还是要从北方人的卷子中选出几人。

但是,刘三吾太过于耿直,或者是他没有领会朱元璋的良苦用心,竟然拒绝了朱元璋的这一要求。盛怒之下的朱元璋就把刘三吾赶出了京城,同时受到连累的还有副主考白信蹈,也被革职。

朱元璋命令翰林院侍讲张信对所有的考卷进行复核,重新审阅。紧张的复核工作开始了。数10人的重新阅卷的队伍,被关在贡院里,不与任何人接触,进行了20多天的认真的评卷。

考卷重新复核这件事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大家都在热切地等待着结果。

到了4月13日,在奉天殿,朱元璋还有文武百官一起来听张信反馈结果。刚开始张信当众点评了几位北方举子的考卷,认为颇有可取之处。

朱元璋一听非常高兴,终于快达到自己的目的了,看来最后录取的人员里面肯定有北方人无疑了。

就在朱元璋期待着更好的结果,捋着胡子偷偷笑的时候,张信却话语一转,说南方卷和北方卷相比,北方卷却真的是不如南方卷。之前放榜的结果没有错,一榜都是南方人是事出有因的,但是里面并没有作弊的事情。

这太出乎大家的意料了,更出乎朱元璋的意料。但是也侧面证实了刘三吾的推断,还了刘三吾清白。

但是这个结果却不是朱元璋想要的结果,也不是落榜的那些举子们想要的结果,即使是事实,他们觉得也不是真实的事情。

朱元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直接大怒。指责张信是受了刘三吾的指使,官官相护。同时宣布,这件事自己来负责,原来的结果都无效。

可怜的张信,刘三吾,白信蹈等人被缉拿下狱,就连他们的家人也被严刑逼供。最后给他们的定的罪名是“反叛朝廷”,最后,张信,白信蹈被处以极刑,刘三吾被发配。而其中高中之人中有一个叫陈安的,因为怀疑行贿过,也被被处斩。

到了5月初,朱元璋亲自重新审阅的考卷终于出结果了,新选的61名贡士全部是北方人。

是不是有点戏剧性,从开始的全是南方人到后面的全是北方人,来了一个彻底的翻转,这件事情也只有他朱元璋能够做得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南北榜“。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做呢?

朱元璋主要是为了收复人心,因为当时明代的军事要地一直在北方,北方人迟迟不愿意归附明朝,用科举制度来收服他们是当务之急。而张信等人没有领会到朱元璋的良苦用心,成了替罪羔羊也真是可惜了。明明朱元璋给他机会了,让他重新复审,如果中间他能灵活一些,录取上一些北方的学子,或许也不会出现这场科考大悲剧。

事后,朱元璋也进行了反思,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8年之后,在1425年设立了南北卷制,南卷取高中汞士人数的60%,北卷取40%,。再后来,南卷和北卷有各匀出5个名额给中部地区,以取得平衡,

《明仁宗实录》卷九下记载仁宗语曰:"科举之士,须南北兼取。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以十分论,南士取六分,北士四分。尔等其定议各布政司名数以闻。"

后来,这个趋势制度一直延续下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在中国无数个封建王朝当中,如果要排名次的话,那么按照综合实力,唐朝是不容小觑的。唐朝不仅仅有贞观之治...
原创 欧...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难民这个问题那是从人类产生以后就开始有的,在古代有经济难民,自然条件难民,还...
原创 1... 引言:吞噬心灵的阴影 1989年的一天,张学良面临一场心灵的巨浪。他终于明白了他的儿子张闾琪的死亡真...
原创 赤... #三国风云录#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在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突然对部下说出了一句话。那就是如果郭嘉不死,...
原创 甄... 早期的安陵容与甄嬛的相遇 安陵容出身松阳县县丞之女,虽家境清贫,却拥有温婉秀丽的姿容。在秀女选拔中,...
原创 1...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位革命老将,他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成长为红军将领,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
原创 盗... 盗墓贼挖开战国古墓,却看不上“稀世珍宝”,专家:不幸中的万幸 文/小先生 提起保存完好的尸体,估计各...
原创 鲁... 鲁肃为什么第一次见周瑜,就能那么大方的送他三千斛粮食? 鲁肃是安徽淮泗集团的水军,周瑜是头,派出联又...
原创 韩...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焦达篇幅论述了韩信的一生,前半生,韩信潇洒自如,后半生却落个身败名裂。后半生的失...
原创 顺... 顺治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六岁即位,在叔父摄政王和硕睿亲王的帮助下措置政务。顺治皇帝23岁时因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