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国发展概要
秦王祖先嬴姓,因善于养马来侍奉王室,被封为附庸封邑在陇西县秦亭,后来周宣王使其伐西戎,并将大骆、犬丘之地赐予秦庄公。秦襄公因为周幽王之乱而勤王有功,封为诸侯获得丰岐之地。秦穆公得到百里奚和蹇叔辅佐,国势渐强,称霸西戎。后来和晋国一直争夺殽函地区。到了战国时期,秦献公迁都至栎阳并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秦孝公即位后,因为秦国一直被中原视为戎狄不使其参与中原会盟。相邻的魏国修长城防备,楚国以夷狄对待秦国。秦孝公发愤图强,势必强秦,趁魏国遭遇两次战败迅速伐魏,迫使魏迁都于大梁,且获得河西之地,为其东进中原打下基础。
二.秦孝公和商鞅
秦孝公布德修政。英年奋励,为了实现强秦的目标广招贤才,下令求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尽显渴求人才之心。
商鞅,姓公孙氏,在魏相公叔座手下任职。公叔座病重而魏惠王前来看望时,公叔座举荐商鞅并建议魏惠王“举国以听之”。公叔座又告知魏惠王如果不任用商鞅应“必杀之,无令出境”。魏惠王没有理睬,也没有对商鞅做什么。商鞅知道后也不慌乱,他认为魏惠王没有信任公孙座任用他,也肯定不会听他的话杀掉他。刚好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便去秦国施展本领。
三.商鞅的核心思想
商鞅为刑名学说之人即法家之人,强调法律法规。商鞅在变法是首先揭橥其政治思想的基石,即“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这种以当时社会现实需求出发的指导思想贯穿始终,也是后来变法者引为圭臬的话语。
商鞅变法措施的主要思想有三个。第一是重农思想。商鞅认为农民少会导致国力下降,而秦国虽地广但是耕地少,所以商鞅十分重视农业发展;第二是重战思想。商鞅认为这是强国所必须的;第三是重刑思想。商鞅认为通过刑法可以稳定社会,而秦国穷山恶水所以需要用重刑震慑。
四.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大体可分为两次
商鞅
第一次变法于公元前261年。首先严密人民组织以巩固社会安宁。将百姓什伍组织,并以连坐之法加以监督;鼓励公战而刑罚私斗。由于地理环境还有文化因素,秦地人民民风彪悍治安较差。而商鞅严厉打击私斗以稳定社会治安,鼓励公战培养豪勇武德之风;建立军功爵制,激发人民积极性。奖励军功设立二十等军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通百姓可以依靠战功获得爵位,而秦国贵族若是没有军功则只有贵族之名而无实;制定兵役训练征调制度,保持战斗力的充足;奖励生产以实财源。如果耕种良好的人家可以免赋税,不好好生产则收为奴隶若努力生产则恢复平民身份。因为秦国地广人稀,以免赋税而招揽三晋之民入秦耕种;制定社会尊卑秩序,培养风气。通过田地服饰等区别尊卑,而只有有军功爵之人才可以享受若是富人无功则不能享受。
第二次变法措施于公元前350年,秦迁都于咸阳。首先划分政治区域确立县治,将秦国划分为三十一个县以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土地制度,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制度确立土地私有的产生,将赋税集中于政府;统一秦国度量衡,便于政治的传达和经济的发展。
商鞅方升
五.商鞅变法的影响
第一次集中变法为了保证法令是实行,太子犯法本欲惩戒太子但考虑影响而严罚其老师,全国上下无不遵从。秦国治安变好,民众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军队战斗力提升,粮食丰收国家富足。招揽他国民众入秦国耕种实现了充实自身而弱其诸侯。第二次集中变法改革政治,树立内政的基本体制。总览变法内容,秦国不仅经济充裕政令统一,而且民风昂扬战斗力提高。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经济制度,逐步建立中央集权,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六.变法后的秦国
秦孝公利用商鞅变法的打造下的富强基础,四处扩张,争夺关中要地。进攻韩魏而获得函谷关、武关,稳定东出中原之路,奠定统一基业。又趁魏国于桂陵、马陵败于齐而进攻获得河西之地,巩固东出大势。秦孝公死后,虽秦惠文王恶于商鞅而杀之,但商鞅的政策却没有改动避免人亡政息,而使秦国沿着框架逐步强大。
秦国扩张形势
道听兔说
商鞅变法环环相扣,一步步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的目标。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风气,全面改造秦国,不得不敬佩其才智。《史记》评价为“秦所以强六世而并诸侯,皆商鞅之谋也”。商鞅的政策有很强烈的针对性很实用,无论是严禁私斗还是奖励耕种,都是依据秦国目前的状况和问题出发而量身定做,所以秦国才可以如此强大,为其日后统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知识补给
商鞅除了惩治太子而树立威信外,还有个经典典故就是城门立木,使得其政令在百姓之中有了执行力。
二十等军爵制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一到二级为士卒之爵,三到八级为军吏之爵,九到十八级为军官之爵堪比卿大夫,十九二十级位比列国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