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声望达到了巅峰。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将清朝的军权,通过合法手段,转移到了汉人士大夫手里。
这件事的意义十分重大,我们所熟悉的清末名臣,诸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骆秉章、彭玉麟、冯子材、胡林翼、沈葆桢、刘坤一、刘铭传、老袁等等,全都是受到了曾国藩的影响,逐步掌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
从湘军到后来的淮军,从淮军到后来的北洋新军,再到后来的北洋军。可以说,正是曾国藩带了个头,才使得后来老袁带领北洋军逐步灭掉了清朝。
由此可见,曾国藩不是没有灭掉清朝的打算,只不过在他那个时代没有践行而已。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要想撼动一个长达200年的王朝,何其难也?势必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慢慢过渡。而曾国藩的湘军,恰好就是这个过渡期的起始阶段。
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其实不止一个人劝说过曾国藩,希望他能够高举义旗,带头反清。以曾国藩当时的权威和实力,不说彻底灭掉清朝,至少可以和清朝划江而治。毕竟江南绝大多数将领,都是曾国藩的亲信。清朝在江南,当时已经玩不转了。
可曾国藩为何没有这么干呢?我认为曾国藩是考虑到了清王朝的实力。别看太平天国闹得厉害,其实真正要跟清朝的正规军抗衡,也没那么容易。
清朝的核心部队,当时都集中在北方,要真打起来,太平军未必能占上风,只会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
湘军在平定太平军以后,损失也不小。可清朝的核心部队并没有损失,这就是清朝统治者们的底气。如果曾国藩要反清,势必要与清朝打得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此外,清朝牢牢掌握着天下的税收,即使曾国藩霸占了江南,这个被太平天国打得稀巴烂的地方,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所以说,相比较之下,还是清廷更有钱。
打仗打得就是资本,就是钱袋子。谁兜里的钱多,谁就能坚持到最后。很明显,和慈禧相比,曾国藩手里那点钱,都不够她吃几顿饭的。
如果说,兵力上曾国藩勉强还能和清军一较高下的话,那么后勤补给方面,曾国藩可就远远比不上清军了。没有把握,那就不要去干,这是曾国藩的原则。
二、士大夫思想的禁锢,使得曾国藩不能这么做。
曾国藩之所以能拉起一支湘军来,主要是因为他打着为国平叛的旗号。如果有人告诉你,他带领的这支军队是叛军,你觉得还有多少人愿意跟着他混呢?
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当时汉人被满人欺负惨了,应该会一呼百应。真不是这样,苏秦都曾经说过: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
道理就是这样,老百姓要的是安居乐业。如果能安安稳稳在家过日子,每个月拿个几千块钱的工资,没有房贷车贷的压力,鬼才愿意跟着曾国藩造反呢!
而且满人统治天下已经有200多年时间了,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清朝的统治早已形成了一种习惯,除了当时的“黑涩会”,谁还有心思反清复明呢?
普通老百姓是这种心思,其实曾国藩本人这类心思更重。圣贤书上教导读书人,忠君爱国、君君臣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思想,早就在曾国藩心头根深蒂固了。
你让一个饱读圣贤书的读书人,做出反叛君主的行为,这恐怕有点儿难度。首先曾国藩过不了内心这一关。除了曾国藩以外,他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将,其实也都有这类心思,你说这事儿该怎么办?只能靠时间慢慢淡化这类心思了。
三、曾国藩肯干,他的部下们未必都肯干。
刚才提到了,绝大多数汉人士大夫,当时还是秉持着忠君爱国思想的。那时候清朝毕竟是正统,统治了华夏200多年,你要跟清朝对着干,你就是第二个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的下场,历历在目,难道清朝不能再派遣一个人,再组织一帮类似湘军的乡勇来和曾国藩的军队厮杀吗?
别人不说,就说曾国藩一手提拔上来的彭玉麟,第一个就不答应。你曾国藩想做皇帝?那要看看我老彭手里的刀快不快了!
彭玉麟就是一个典型的汉人士大夫,他嫉恶如仇的形象,有点儿类似包拯、海瑞,但彭玉麟的能力,似乎又超过他们俩。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常常纵容部下们为非作歹。这事儿被彭玉麟碰上了,二话不说就把曾国荃的几个手下给办了。与此同时,彭玉麟曾经至少3次弹劾曾国荃,就连曾国藩都气得跳脚。
李鸿章的侄子李秋升欺男霸女,被彭玉麟得知以后,立马将其抓获。李秋升觉得自己是李鸿章的侄子,他能怎样?因此对事情供认不讳。谁知道彭玉麟谁的面子也不给,当场把李秋升给宰了。
彭玉麟对自己人也够狠,他的外甥在担任知府的时候,贻误军机,随即就被彭玉麟给宰了,一点儿情面都没有。
彭玉麟临终前,将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捐给了朝廷当军费。你说这种人会跟曾国藩勾结,一起反清吗?我看不能吧?
这类人在湘军中再来几个,那曾国藩的事业可就搞不成了。大家跟着曾国藩干,那是因为曾国藩在做报效国家的事情。如果大家知道曾国藩打算自己创业,愿意跟着他干的,恐怕就没几个了。
总结:曾国藩已经位极人臣,何必再冒险?
平定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得到了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双眼花翎等赏赐,同时又担任两江总督,他的爵位还能世袭罔替。这在大臣当中,已经是极致了。
而且曾国藩的弟弟、儿子都得到了朝廷不同程度的赏赐,你说曾国藩还有必要冒险起兵吗?绝大多数人都会心满意足的,换你你愿意起兵吗?
当然了,也会有人对曾国藩进行道德谴责:你难道没有一丢丢民族大义吗?
不好意思,这招在那个年代真不好使。有民族大义的人,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已经消失殆尽了,那种思想并没有传承下来,我们又怎么能拿这种思想去要求一个200年后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