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所谓九千岁魏忠贤的权倾朝野怎么来的?还不是皇上给的,说白了在明朝宦官就是被皇帝推出来和文官集团打擂台甚至是抑制文官系统权力无限膨胀一个工具。如果经常关注我的文章的朋友都可能都知道,我在前文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这一点。那么既然是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权力也来自皇帝。那么即使在九千岁魏忠贤在牛,失去了根基又怎能不被轻松诛杀呢?
明朝宦官势力形成的原因
如果说到明朝后期宦官势力的膨胀,其实是明朝皇帝自己主动所为。因为他们感觉无法抑制越来越膨胀的文官势力,所以主动提高宦官的权力。到明朝后期宦官甚至有披红的权力,这就跟文官的内阁形成了制衡。其实宦官集团的势力不仅如此,还有厂卫监察百官以及顺便帮助皇帝弄银子等职能。说起这些,明朝的皇帝也无奈。因为文官集团经过百余年的努力把国家大权控制到自己手里,而明朝的皇帝就是落的一个垂拱而治的下场。虽然包括嘉靖等皇帝也想振作,那不过是在文官的允许的范围内做挣扎罢了。好了言归正传魏忠贤的权力来自皇帝,他本身作为皇帝的家奴就是和文官作对。所以当皇帝打算收拾他的时候,就很轻松了。
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导致制衡文官系统的因素消失
其实在明朝开国的洪武朝和永乐朝国家政治势力是平衡的。一方是文官系统;另外一方是以战功立国的武勋系统。双方相互制衡,所以大明王朝初期能够纵横捭阖。无论是内政还是对外扩张都是见谁灭谁,国力蒸蒸日上。
尤其是明成祖朱棣时期,大明控制的版图北抵外兴安岭以外由奴儿干都司控制;南边控制交趾,设置三藩六慰把大明的势力扩充至印度洋。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在大明王朝积极对外扩张过程中,武勋集团通过自己的战功确立了朝堂成为皇帝对抗文官系统的一极。这个时候朝廷是健康的、积极的,大明国力是向上的。
但是当朱棣去世后,朱高炽上位虽然他只当了一年皇帝但是他具有很强的儒家思想。所以他不主张对外拓展,想现对国内实行休养生息。其实朱棣的孙子朱瞻基还是非常有可能再次重新扭转国策像祖父一样开疆拓土的(朱瞻基和爷爷朱棣性格非常像)。但是朱高炽继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朱瞻基非常仓促的继位。为了顺利度过这个过渡期,他不得不向文官妥协逐渐停止扩张进行休养生息,这就是所谓的仁宣之治。
大明王朝对外扩张的结束代表国家防御政策的转向,大批武勋集团逐渐失去了话语权。话语权逐渐向文官系统集中,这个过程是逐渐进行的。当一个事件爆发的时候,整个精锐的武勋集团被一战清空,文官系统彻底掌控了国家大权,皇权收到了很大的抑制。这个时间就是土木堡之变,包括最有经验的朱勇、张辅等大批武勋被一扫而空。精锐的大明三大营以及20万精锐损失殆尽。作为抑制文官系统平衡的武勋集团塌陷了。明朝这个中后期出现的以文驭武的局面其实是自土木堡事变以后就注定了。
武勋集团的消逝造成皇权被文官抑制,所以明朝帝王急需一股势力来平衡文官系统权力的扩张。这只能是皇帝自己的家奴宦官。所以宫内宦官开始习文练武,逐渐参与朝廷大事。所以明朝中后期宦官势力的膨胀来自皇帝的授予和支持。
宦官势力和皇帝是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既然宦官的权力来自皇帝,平时他们的口碑也不怎么好。所以很难再朝臣和民间找打大批的支持者,所以宦官的这种权力就像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当皇帝想踢开谁,收回权力的时候还是很容易的。
当然崇祯除掉魏忠贤后,无人制衡文官集团。越来越多的农民把土地通过投献给文官集团而不交税,帮皇帝弄银子的宦官集团被嫉恶如仇并且无知的小皇帝崇祯亲手打到。那么国家赋税怎么来?越来越严重的税负不得不增加摊牌到越来越少的自耕农身上,当自耕农收入都不够交税的时候他们只能造反。从崇祯杀掉魏忠贤导致宦官势力消逝到明朝灭亡,不过短短十七年。崇祯为自己的冲动和懵懂付出了代价。
小结:
综上所述,即使九千岁魏忠贤权力再大也是皇帝授予的。所以即使崇祯年少,想除掉臭名昭著的魏忠贤还是比较容易的。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