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定鼎中原以来,满清统治者为了表彰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八旗子弟,赐予了他们世代享受的特权,如免除从事生产活动、生活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等。然而,随着1912年大清王朝的灭亡,八旗子弟过上吃皇粮的日子也走到了尽头。许多依赖祖上荣耀的旗人,在新时代的变革中感到举步维艰。原本富贵的旗人,在财富逐渐耗尽的情况下,有些人甚至沦为乞讨者。当时的报纸上常常刊登“世子王孙倒毙城门洞,郡主命妇坠入烟花院”的新闻,道尽了他们的悲惨命运。
然而,并非所有旗人都沦为社会底层。与此同时,一群人却因为为末代皇帝溥仪服务而逆袭,这群人就是内务府的工作人员。内务府的主要成员来自八旗满洲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包衣奴才。尽管他们出身卑微,但作为皇帝的家奴,他们享有近水楼台的优势。自清朝建国以来,内务府一直是整个清朝最富有的机构之一,里面的人几乎个个富得流油。比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出身于正白旗包衣世家,他们一直担任内务府旗下的“江宁织造”,因此贾家有钱,《红楼梦》里的豪门气息也源自于曹家的富裕。而曹家只是众多在内务府任职的包衣奴才中的一个缩影。
有人或许会疑问,清朝都灭亡了,内务府的“油水”还能有多少?实际上,内务府的“油水”更加丰厚。在清王朝存在时,内务府人员捞取钱财还需保持一定的克制,以免被皇帝知晓而丧命。但随着大清的灭亡,溥仪虽然名义上仍是皇帝,但却失去了生杀予夺的特权。于是,内务府的人在捞取钱财时变得更加大胆。慈禧太后挥霍如流水是出了名的,她统治时期,内务府一年的开支曾达到七十万两。然而,到了民国时期,内务府的开支逐年攀升,最高达到二百六十四万两。为何开支会增加这么多?原因不言而喻。内务府捞钱的手段五花八门,只要钱经过他们手,必然要留一部分。比如,一件原本价值一两银子的东西,在内务府的账上却标价十两银子,翻了十倍已经算是对小皇帝仁至义尽了。根据宣统二年(1910年)一份御膳房的档案记载,当时年仅五岁的小皇帝溥仪一个月吃掉一万多斤猪肉,花费了二千三百四十二两七钱二分。这些只是账面上的开支,实际上至少有九成以上的费用流入了内务府相关人员的腰包。
值得一提的是,内务府为了解决财政困境,经常不惜变卖宫中的珍宝。然而,这种变卖的方式却颇具争议。内务府拿出皇宫中的宝物变卖时,并非按照文物或艺术品的价值来估价,而是将其按斤两计价。即便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宝塔,售价也只是按黄金的重量计算。内务府的人是真的缺心眼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选择这种出售方式,只因购买这些宝物的古玩店、当铺,都是他们自己经营的。因此,清末民初,许多八旗子弟深陷贫困之中,而内务府的成员却个个因捞取钱财而富甲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