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皇帝时期,尽管清朝号称繁荣昌盛,但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在史料中极为罕见,那就是清缅之战。这场战争发生在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缅甸木邦的土司带领自己的军队和贡榜王朝的军队侵入了中国境内的孟定和耿马两个地区,掳走了孟定的土司,并焚烧了耿马的衙署和民居,当地的守备军力不敌。接着,缅甸越发肆无忌惮,乾隆皇帝不满于被压制,于是云贵总督刘藻出兵伐缅甸,可惜战果不佳,只擒获了5人,本想平息事态。然而缅甸军队继续挑衅,再次大举入侵车里,占领了橄榄坝,甚至深入思茅,宣称车里为缅甸领土。刘藻仓促调动3000名绿营兵围剿,但缅甸军队游击作战,清军虽然收复了一些地方,但大多是缅军主动撤退,没有取得实质性胜利。与此相反,约600名清军在援救猛阿途中,遭遇缅军伏击,损失惨重,死伤超过10人。乾隆听闻此事大为震怒,革除了刘藻的职务。
接下来,乾隆决定派遣重臣杨应琚出征,调集约14000兵与缅甸对抗,但清军屡战屡败。虽然清军人数上占优势,却始终失利。乾隆再次派悍将明瑞率领20000兵进攻缅甸,然而战争依然失败,明瑞战死,全国震动。三次失败让乾隆对缅甸的军事力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也深感耻辱和失望。于是,乾隆准备调动更强大的军队,傅恒、阿里衮、阿桂等大臣被派往前线。这次战争,造成了更多人病死或病倒,比战场上的死伤还多,包括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在内,甚至傅恒本人也病倒在床。尽管缅甸损失也不小,但在战场上稍占优势。
这场战争结束的原因是,缅甸将领诺尔塔明白缅甸无法长期对抗中国,因此自行决定停战。四次大战经历多年,花费了清朝大量财力,仍未取得胜利,使得清朝国力削弱,这一点显而易见。但为何缅甸能够对抗清朝,多次取得胜利呢?其中关键原因在于武器。一些参战将领见识到部分缅甸士兵的火器威力,意识到自己的火器技术远远落后。他们建议向西方购置先进枪支,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人员,提升自己的武器水平。然而,乾隆受传统“骑射为本”的影响,担心发展火器会导致八旗军更加依赖火器,进而放弃传统冷兵器技艺。因此,他并未重视这个建议。若乾隆当时能够重视火器军备的发展,或许清朝不会遭受数十年的国难。乾隆在历史上因此而成为被人称道的昏君。
PS:《还珠格格》中尔康被抓,就是清缅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