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本身实际上就是管理。所以,用现代管理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历史,其实是很有趣的。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一个大公司,需要考虑设立一些职能部门,并任命专门的经理和负责人来负责这些部门。管理法庭也是如此。在古代,皇帝将官僚机构划分为若干等级,然后通过官僚制度的设计来间接管理一个帝国。秦汉如此,明清亦如此。
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对李鸿章的态度很纠结。所谓纠结,可以理解为一方面慈禧太后需要依靠李鸿章来维持清廷的统治,但同时慈禧太后又不能让李鸿章来维持清廷的统治。鸿章的势力疯狂增长,否则就可能因为李鸿章了。他的势力日益壮大,给清廷的安全带来了隐患。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后来的袁世凯就是2.0版的李鸿章。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无法控制袁世凯,导致清廷崩溃。
那么,李鸿章为何让慈禧太后如此矛盾呢?
因为我个人觉得李鸿章掌控着晚清的三大命脉,这也是慈禧太后如此纠结的原因。
1. 军事生命线
清朝的军事发展可以理解为一个不断修补的过程。
李鸿章是淮军领袖。慈禧太后执掌期间,淮军主要负责北方的防御,所以慈禧太后当然要重用李鸿章。当然,慈禧太后也不敢让李鸿章一家独大。
2. 外交事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意识到清朝与外国人的差距是巨大的。于是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清朝开始了洋务运动。而办外事,就得和外国人打交道。在执掌洋务的过程中,李鸿章还与东西方各国建立了许多关系。因此,很多外国人在与清廷打交道时,常常表示有意与李鸿章谈判。为此,李鸿章垄断了外交大权,慈禧太后只能默许李鸿章掌权的现实。
3.工业生命线
晚清的洋务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近代工业的发展。这包括国防工业,以及一些可以发挥税收利润作用的工业。这些其实都在李鸿章手里。这意味着无论是军工还是经济大权都被李鸿章大量掌控。
对于清末来说,如果没有李鸿章积极经营实业,清末本已衰弱的国力将会进一步衰落。因此,慈禧太后即使对李鸿章产生怀疑,也只能继续依赖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