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努尔哈赤突然决定迁都沈阳时,沈阳还是一座小城,根本没有可居住的宫殿,而且努尔哈赤从迁都沈阳到死,真正在沈阳生活的时间,大概也就8个月时间。所以说,沈阳故宫的大部分建筑,其实都是在皇太极时代建成的。
那么,沈阳故宫的建成,与大清朝近300年延续的一些规矩,到底又有何种必然联系呢?
话还得从皇太极说起。自扳倒三大贝勒后,可以说,皇太极也绝对处在了权力中心的位置。
为巩固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绝对权威性,除在权力行使上处处体现权威性之外,他还想法设法,努力把自己的每一项成果定型化和制度华。
比如,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刚刚完成登基大典的皇太极,在给同样刚刚完工的宫殿(即沈阳故宫)各殿命名时,就把中宫命名为清宁宫,把东宫命名为关雎宫,西宫则叫麟趾宫,次东宫叫衍庆宫,次西宫为永福宫;台东楼为翔凤楼,台西楼为飞龙阁;正殿为崇政殿。大门为大清门,东门为东翼门,西门为西翼门、大殿为笃恭殿。
同时,还规定内门、两翼门及大清门,设守门人役,令严加看守,稽察出入人等。内门只许守门人役常值,不容许闲人进来,值日官负责检查。又命各官及侍卫、护军,晨夕入朝,皆集于大清门。门内外或坐或立,不许对阙北阙,不许坐立御道中,惟于御道左右,相向坐立。自大贝勒以下,出入由左右两阶,不许于御道行走。
从前,在许多方面没有严格君、臣之分,自登基之后,皇太极便趁着沈阳宫的建成,立下了许多规矩,即连住房、走路也都有了一系列象征皇权高于一切的制度。
而且一些规矩,一坚持就是近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