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柴荣不死无法改变后世的进程,最多改变赵匡胤兄弟的命运
创始人
2024-11-02 07:42:28
0

原标题:为什么说柴荣不死无法改变后世的进程,最多改变赵匡胤兄弟的命运

柴荣是后周的第二位皇帝,他本姓柴,但因为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后来改姓了郭,但后世习惯称之为柴荣。柴荣是一个很有志向的皇帝,他曾经说过,假如上天能让我在位三十年,我将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柴荣驾崩时年仅三十九岁,在位六年,后世觉得非常可惜。因为柴荣在驾崩的前夕,御驾亲征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取得了42天收复三州三关的辉煌战绩。大家都认为如果他不突然驾崩的话,后周可以收回燕云十六州,柴荣可以完成他许下的誓言。那事实真的如此吗?

柴荣

现在我们用现存的史料来推演一遍,如果柴荣不突然驾崩,他三十年平定天下并国富民强的计划有没有可能实现。柴荣954年即皇帝位,然后就开始了平定天下的步伐;955年周军进攻后蜀,直到十一月才拿下秦、成、阶、凤四个州

然后柴荣攻打南唐,一共攻打了三次花时两年半,拿下了长江以北的所有领土,甚至把南唐皇帝李璟打得不敢再以皇帝自居,改称江南国主。958年3月柴荣停止攻打南唐,班师回朝。为什么不打了?959年4月,柴荣亲率大军北上攻打契丹

因为很多人认为,柴荣不打南唐改打契丹是因为,南唐的威胁性不在了,因此可以放手攻打契丹。一旦收回燕云十六州,便可以趁势南下,一鼓作气扫平南方统一全国。但柴荣在对攻打南唐结束后,对南唐的使者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柴荣登基时的版图

黄圈为柴荣攻下的地方

“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不可知。归语汝主,可及吾时完城廊、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意思是我和你们打到现在,决定停手不打了。但是我死之后,我的继承者会不会继续打你们,我就不知道了

回去告诉你们国主,为了子孙后代赶快修建坚固的城池,训练精锐的战士。这段话至少说明两点,第一柴荣攻打南唐的目的是和南唐划江而治,并不是要灭了南唐;第二,柴荣给了南唐承诺,死之前不会在打他们。甚至还让南唐修建城池,操练军队,并没有像宋朝一样要求南唐纳土归降

可见柴荣虽然许下了三十年平定天下的志向,但他从对南唐的态度来看,统一全国就未必能实现。那柴荣有没有可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呢?要想统一天下,燕云十六州也是必须收回的,小编认为很悬;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就是打的经济,柴荣当时并没有支撑他打下燕云十六州的经济

燕云十六州

柴荣御驾亲征

《资治通鉴·后周纪》记载柴荣继位时“府库蓄积,四方贡献,赡军之外,鲜有盈余”,就是说后周的钱都用来养军队了,没有什么剩余。而柴荣继位又年年征战,财政紧张。后周虽然打下了南唐的江北地区,这里曾经很富庶,但因为柴荣的攻打,战火对那里的破坏很严重

就连繁荣的扬州城,也因为柴荣的攻打,南唐选择将百姓牵走并放火焚城,到柴荣手里时,扬州只是座破败不堪的空城。楚州之战柴荣打得也很困难,赢了之后为了发泄愤怒,柴荣曾下令屠城,好在赵匡胤及时劝谏,虽然没有屠城,但这座城也无法给柴荣提供经济

根据这些记载我们不难发现,没有经济支撑柴荣发动对辽的长久战争。所以柴荣才会力争在短时间内攻下燕云十六州,一旦时间拖久了,辽国的援兵一到,和他陷入拉锯战,那后周军队必败无疑,因为契丹自从耶律德光死后,到柴荣时已经休养生息十多年了

辽国

赵匡胤

无论是国力还是军队质量,在这十多年里契丹都上升了一个台阶,在北宋第一次攻打北汉时,辽国一口气了拿出了20万石粮草支援北汉。比300年后南宋援助蒙古攻打金国时,拿出的粮草还要多10万石,要知道南宋在封建王朝中是很有钱的,但都没有契丹拿得多

可见契丹人经历这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后,非常富裕,不是后周的经济能比的。说完经济我们再来说军事,柴荣手中有两支军队,分别是侍卫司和殿前司一共12万人,其中骑兵2万。契丹这边辽史这样记载,从辽太宗耶律德光开始,辽国认为国之重敌在南方,于是将重兵都囤积在燕云地区

“不待发州、县、部族,十万骑兵已立具矣”也就是说契丹不发动北方的州、县和部族,只是在幽云十六州就有十万常备军。再加上各州、县、部族,全辽大概二十万兵。双方的军队就是二十万比十二万;这种情况下柴荣能取胜吗?

影视剧中的契丹骑兵

古代收集粮草

很难,因为契丹的二十万军队都是骑兵,柴荣除了两万骑兵全是步兵,如果柴荣是守城一方,胜率是很大的,但他不是。其次五代十国的军队不像其他王朝,他们每打完一仗都要上面发赏赐,颇有雇佣兵的感觉;这意味着五代十国的军队不会像其他王朝那么拼命

因为如此注重钱财的他们知道,再多钱也要有命去花。通过后周的军事表现就能证明,即使攻打一个南唐寿州,就打了一年多,要不是守将刘仁瞻病危寿州未必打的下来,楚州也让柴荣吃了很多苦头,不然以柴荣的性格不会轻易下令屠城

从后梁开始,中原的军队就是这样,即使柴荣这样的雄主也无可奈何。打南唐都这样,何况城宽一丈五,高三丈的幽州。要知道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军三十万,都没有打下幽州,拿到幽州后辽国经营精心经营了十多年,光燕云地区就布置骑兵十万,这种情况下柴荣其他州好打,但幽州闪击战是打不下来的

幽州遗址

后周北汉和辽国

在柴荣北伐的同时,辽穆宗也亲率主力去会柴荣,这是柴荣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前面说过因为经济原因,柴荣希望速战速决,一旦和辽国主力对上就麻烦了。结果是两个皇帝没有遇到,在辽穆宗到达幽州时,柴荣已经因为生病班师回朝了,同年驾崩

这里有一个细节,辽穆宗出征前派了使者去附属国北汉,目的是商讨辽军过北汉劫后周粮道的事情。后周的粮食是从开封运往前线的,辽军一旦劫了粮道,前线的后周军没吃的了,难以发挥实力打仗。所以柴荣在那种情况下,是无法打下幽州的

历史证明不拿下北汉是无法打下幽州的,因为北汉这个辽国附属摆在那里,你不打他他随时背后偷袭或者断你粮道。那如果柴荣先打北汉后打幽州呢?高平之战后周试过了,要不是赵匡胤等武将护着,柴荣可能死在那里,李从珂和赵匡胤也都没打下北汉

赵光义

高平之战

事实证明必须先统一南方,将中原、江南、巴蜀等地的财富都聚拢来,然后对北汉都城太原实行围而不打的策略,耗得北汉开城投降,赵光义就是这样收复北汉的,因为直接打太难了。当然赵光义能拿下北汉,也是靠的赵匡胤的布局,收复南方的时候重点保护各国财产

这也是为什么赵匡胤在平定南汉时,不杀南汉的皇帝,坚持杀那个一把火把南汉国库烧了的龚橙枢,并在后蜀灭亡时,将所有财富水陆两路运往开封。最后幽云十六州,我们最后分析一下十年养百姓和十年致太平,柴荣针对这两点做了什么呢?集权

柴荣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五代之乱是藩镇割据引发的,所以必须集权。他频繁调换各地节度使,并用文臣掌管地方,然后通过“一裁一选”的对削弱军权,对地方实行军政分离。柴荣说国库紧张,大家一起裁军吧,皇帝带头裁自己的军队,藩镇也不好说什么只能跟着裁

高平之战

然后柴荣亲自去各地检阅军队,把里面特别精壮的士兵选入自己的禁军,从而使得地方军弱化。其实和宋朝的兵样是一回事,无非就是打压地方集权中央。宋朝和后周这样干,并不是柴荣或者赵匡胤的个人意志,而是五代乱局逼迫他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削弱地方

很多人认为宋朝是一个军队特别拉胯的时代,但这恰恰是宋朝之所以是宋朝,而不是五代之后的第六代的原因,为了扭转地方强而朝廷弱的局面,有些事必须有人去做,赵匡胤兄弟是在继续贯彻柴荣的理念;不可否认柴荣是一个很有能力的雄主,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即使柴荣没有在亲征契丹的时候死去,也无法收回燕云十六州。自然无法三十年海内一统且国富民强。他活着也不会改变后世的进程,因为赵匡胤兄弟做的就是他想做的事。柴荣不早亡只能改变赵匡胤兄弟的命运,这俩肯定是做不成皇帝了。而后世也大概率会因为柴荣的集权,走上和宋朝一样的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二... 明清时代的殿试之后,考生按照名次被分为一甲、二甲和三甲。进士及第者属于一甲,获得进士出身的属于二甲,...
原创 三... 三国时期,许多人声称要匡扶汉室,但实际上,他们多数只是借着这一口号来谋取个人私利,借此招兵买马,壮大...
原创 李... 我真诚地希望您可以点个“关注”。点亮那一个小小的关注按钮,我会在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精彩的故事,您绝对不...
原创 巴...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布下埋伏,成功杀害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父亲李渊将太子...
曹操一道军令放生赵云?夏侯惇若... 一、长坂坡的“神话”与历史的裂隙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长坂坡的硝烟裹挟着刘备军的溃败席卷而来...
原创 诸... 在陕西省汉中市一处偏远的山区,考古学家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结构独特的古墓。这座墓葬的周围布满...
原创 苏...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具有多重层次的历史进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将苏联的崩溃归因于美国...
97岁老兵家中的“国防讲堂”   新华社济南5月19日电 题:97岁老兵家中的“国防讲堂”   新华社记者袁敏   5月17日,在...
原创 最... 新朝建立后,因王莽改革的失败,导致社会动荡,群雄逐鹿,许多军阀割据一方。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鄗南的...
原创 成... 成吉思汗,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其英雄事迹和征战四方的成就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关于这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