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幸虽得其主,然不得其时
创始人
2024-11-02 07:12:43
0

原标题:诸葛亮:幸虽得其主,然不得其时

写诸葛亮是最难写的,他在国人的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忠贞不二,鞠躬尽瘁,其人格魅力当独步天下,一部《三国演义》将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拨到了无限高的地步,加之历代文人墨客的歌咏,以及那绝世鸿文“出师表”,使诸葛亮伟岸的形象深入人心。

学历史看重的是正史,其它的只能作为参考,那么作为正史,《三国志》是可信度最高的,在前期,诸葛亮的功绩和战略高度,肯定是一大亮点,但在后期我却有点晕忽了,我是一直没弄明白,在魏蜀吴三国中,这蜀是最为弱小的,缘何一直要北伐北伐的,以卵击石,自取其败。

大家都知道这三国指的是魏蜀吴,但却很少有人觉得,这三个国家的名称其实是有些怪怪的,魏和吴是延自开始的魏王和吴王而建的国号,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这蜀却怎么看都是个四不象,它是一个地域名称,而不应该是一个国家,刘备称帝时,用的国号是“汉”而不是蜀,也就是说,比较合理的称呼应该叫“蜀汉”才对吧。

既然叫“汉”,那么肯定是以汉家正统自视,其它都属“伪”之范畴,当伐而灭之,这是诸葛亮至死不渝的方针,也是他的夙愿,更是他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体现,然而,后期三国鼎立中,这蜀是最弱的,却在八年中六出祁山,坚持北伐,把个国家弄得来民疲民穷,怎么说都有些不识时务的感觉。

北伐能否成功,诸葛亮也是没有把握的,他在给刘禅的上言中也说道:臣只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 明所能逆睹也”,打无把握之战,按说不是诸葛亮的风格,那为何还要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清人刘献廷给出的理由我认为是最为合理的:“孔明之出祁山,以攻为守者也,隆中已知天下大势终于三分矣,而出师不已者,不如此,欲求三分不可得也。譬之弈棋,能侵入始自治,否则坐而待之耳”。

这也就是说,这北伐乃是无奈之举,不如此,即使想维持这三国鼎立的现状都是不可能的,攻,或许有成功之希望,守,只能是坐待国亡。时间拖得越久,两国的国力差距越大,所以,这就是诸葛亮频频北伐的根本原因。

对于北伐,蜀中尽管刘禅全力支持,但却也是勉为其难的,心中也是充满着怨恨,从诸葛亮死后不准立祀祭拜就可见一斑,继任的蒋宛、费袆在其死后立即停止北伐,取守势也说明当时的大势。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的一首《蜀相》为诸葛亮赢得多少同情的清泪,但诸葛亮后期的失误却也是相当明显的,首先是在用人方面,他身为手握军政大权的重臣,事无巨细必躬亲为之,没有选拔人才和发挥尽人之能,事事插手,件件操心,这实际上是极不正常的理政方法,从而也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蜀汉集团由曾经的人才济济到后期的人才凋零,注定了蜀汉的灭亡。

在治理国家方面,他只能做到以律已来服众,只想以自己的表率作用来影响臣民,其实,这除了个人的品格得到大家的认可外,其它并无多大效果,想要让大家见贤思齐,怕是太想当然了,因此,在诸葛亮生前尚能凭个人威望对朝野有震慑之作用,一旦离世,整个蜀中便离心离德,文武对立,幸而那被误读千年的刘禅还有点能力,大权在握后,立即调整了诸葛亮的政策,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国方略,从而使这蜀汉又逐渐地恢复了元气。

作为一个外来政权,想在这异地长治久安,那是很不容易的,三国时期最突出的矛盾是军阀和门阀的矛盾,也就是外来强权同士族的矛盾,这点刘备看得是很清楚的,大家都知道刘备托孤是托于诸葛亮,其实不然,托的是诸葛亮和李严,李是蜀中士族的代表,刘备是想重用这两人来平衡蜀中之势力,以保蜀汉能长治久安,乃至于恢复大汉。但后期的诸葛亮打压李严,独揽大权,从而造成外来势力同地方势力的尖锐矛盾,随着刘备带来的老臣渐渐老去,外来势力逐渐衰弱,最终也就难逃覆灭的结局了。

我们崇拜诸葛亮,不仅要学习他的优秀品质、也要从他的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吧。

史家对诸葛亮的评价一直是很高的,但也有不少不同的声音,其中当数宋司马光为最:“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对此我是不太同意的,诸葛亮后期是有很多的不足,但有很多事也不是靠他一人之力能完成的,有点象张孝祥在《六州歌头》中所说的那样:“殆天数,非人力”。也许,最懂得这诸葛亮的还是诸葛亮的好朋友司马徽:“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此言我深以为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二... 明清时代的殿试之后,考生按照名次被分为一甲、二甲和三甲。进士及第者属于一甲,获得进士出身的属于二甲,...
原创 三... 三国时期,许多人声称要匡扶汉室,但实际上,他们多数只是借着这一口号来谋取个人私利,借此招兵买马,壮大...
原创 李... 我真诚地希望您可以点个“关注”。点亮那一个小小的关注按钮,我会在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精彩的故事,您绝对不...
原创 巴...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布下埋伏,成功杀害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父亲李渊将太子...
曹操一道军令放生赵云?夏侯惇若... 一、长坂坡的“神话”与历史的裂隙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长坂坡的硝烟裹挟着刘备军的溃败席卷而来...
原创 诸... 在陕西省汉中市一处偏远的山区,考古学家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结构独特的古墓。这座墓葬的周围布满...
原创 苏...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具有多重层次的历史进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将苏联的崩溃归因于美国...
97岁老兵家中的“国防讲堂”   新华社济南5月19日电 题:97岁老兵家中的“国防讲堂”   新华社记者袁敏   5月17日,在...
原创 最... 新朝建立后,因王莽改革的失败,导致社会动荡,群雄逐鹿,许多军阀割据一方。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鄗南的...
原创 成... 成吉思汗,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其英雄事迹和征战四方的成就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关于这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