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唐朝在安史之乱中的最强战神,却成为了历史上几乎被遗忘的隐形人。 唐朝能度过那场几乎摧毁帝国的叛乱,《新唐书》里这样写:功劳数他第一。可是,当提到安史之乱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却是郭子仪,鲜有人记得李光弼那场生死攸关的拼搏。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值得好好探讨。
公元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潼关失守,唐玄宗在惊慌中带着一众朝臣逃往四川。与此同时,史思明带领十万叛军,直逼太原,气吞万里。城内的指挥官是李光弼,他手下的兵力不过一万,而且刚刚经历了前一天的战斗,士兵们疲惫不堪。如果按常理,这种情况下城池大概率会很快沦陷,任何人上去指挥,能保命就不错了。 但李光弼并没有放弃,他迅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士兵们挖掘地道,从地下悄悄接近敌人的营地。当时敌军正忙着攻城,没想到脚下一塌陷,成千上万的叛军和马匹一起掉进了坑里,瞬间陷入了混乱。 唐军趁机从地道里杀出,趁乱反击,直接击溃了叛军的主力。《资治通鉴》记载:敌营坍塌,上千人死伤,局势大乱。 李光弼还自己制作了投石车,一颗巨石能砸死几十个敌人,叛军称之为石炮,听起来就充满了威胁和恐惧。凭借这一招,他成功守住了太原城,战斗持续了近五十天,最终顶住了七万敌军的围攻。试问,若是普通人能做到如此壮举? 这场防守战,后来被历史学者一致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成功的一次守城战,无人能及。 然而,李光弼的好运似乎到此为止。三年后,他在邙山战役中遭遇了惨败。唐肃宗听从了心腹太监鱼朝恩的建议,将原本擅长守城的李光弼调往前线,与叛军硬拼。李光弼多次劝谏,认为这场战斗不宜如此轻率,但皇帝铁了心要开战。 更糟糕的是,大将仆固怀恩根本不听指挥,带着军队走到了开阔地带,正中叛军的下怀。史思明的骑兵一冲,唐军毫无准备,顿时崩盘。 《资治通鉴》描述这一场失利:光弼、怀恩扔了河阳跑路,怀恩部下尤其狼狈。李光弼无奈地看着自己带领的军队溃败,心中满是压抑和沮丧。 邙山战败后,叛军重夺洛阳。尽管李光弼并非这场惨败的根本原因,但作为总指挥,他必须承担责任。这场败战,虽然并非他一人之过,却让他的政治前景一落千丈。为了自责与清白,他主动辞去兵权,低头认错。当年那个铁骨铮铮的将军,不得不低下头来。 李光弼的性格一直很刚直,他是那种说话做事直来直去、从不拐弯抹角的人。对下属严格,部队服从,但面对权贵,他从不迎合讨好。权力中心的太监们和他多次发生冲突,而他带领的将领仆固怀恩,也不太服他的领导,李光弼始终处于被孤立的状态。 久而久之,朝廷对他产生了疑虑。当他被召回京城时,内心充满了恐惧。李光弼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因病死在了徐州。更令人痛心的是,《旧唐书》在记载他死因时特别指出:没法证明自己忠心,病得很重。在唐朝这个忠诚被看得极为重要的朝代,李光弼的死,实际上是给他的忠诚打上了问号。 更糟的是,朝廷偏爱的人是像郭子仪这样的人。郭子仪外表不显山露水,但善于与人交际,懂得在权力斗争中把握机会。他能随时迎合朝廷的意图,顺势而为,最终不仅保住了自己的地位,还让家族四代都富贵荣华。 李光弼与他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人。李光弼像是那个在考场上拼命努力却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学霸,而郭子仪则像那个会处理人际关系、左右逢源的学姐,最后赢得了大家的认同。 历史总是喜欢树立典型,郭子仪的形象成了忠臣的代表,成为了后人眼中的理想人物。李光弼再大的功劳,也难以与郭子仪的形象分数抗衡,史书也往往偏爱那些完美的人物。 而李光弼的脾气,也正是他的弱点。他的倔强使得他在历史中显得像个不合群的人,哪怕战功赫赫,最后却还是成为了被遗忘的将领。回头来看,李光弼的坚硬性格或许是他守住太原城、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他的刚烈与直率,太原城才没有沦陷,大唐才能挺过最危急的时刻。如果他当初能够多学会一些与人周旋的技巧,或许历史对他的评价会有所不同。 但是,换个角度想,假如李光弼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和脾气,他能否做出那样的英勇决策,坚守太原?如果没有这些特质,他能成为忠诚的象征吗? 这可能就是评价李光弼最难的一点:他到底是忠诚的铁骨,还是不识时务的失败者? 无论如何,历史不会忽视那些曾为国家拼过命的人。而李光弼,虽然没有得到应有的荣光,但他的身影却始终活跃在那个最危险的时代中。 郭子仪的大团圆活成了所有人向往的理想,而李光弼则是那个最被遗忘的再造者。 你说,李光弼会后悔吗?如果他能重来一次,是否愿意放弃自己的直率,去迎合那些权力的游戏呢?这些问题,或许只有他自己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