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成王的背后,常常伴随着无数生命的枯萎。战争,从来都是需要付出生命代价的。在许多人讨论伟大将领的事迹时,我们往往集中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战术上,但很少有人会关注这些英雄们在战场上所承受的内心痛苦和心理负担。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这些名将们,探讨他们在战场上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在古代,许多名将有一个禁忌,那就是杀降。杀降被认为是一种不仁不义的行为,因此许多名将都尽力避免。然而,战争的残酷有时让他们别无选择,虽然他们表面上铁血冷酷,屠戮果断,但内心的负担和痛苦常常让人无法忽视。 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白起和王翦是至关重要的功臣。白起,楚国王室的后裔,曾是楚平王的孙子。白公胜曾与伍子胥一同逃亡吴国,最终因谋反失败被杀。作为秦军的主帅,白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征服了70多座城池,立下赫赫战功,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长平之战。赵括当时只懂纸上谈兵,试图挑战白起,结果被白起巧妙地引入包围圈。赵军在被围困了40多天后,粮草耗尽,赵括选择突围时惨遭失败,亲自被射杀,而40万赵军纷纷投降。白起因此一战名声大噪,但最终由于苏代和范雎的离间,他错失了最佳的进攻时机,秦国的撤兵导致了失败。尽管白起强烈反对继续进攻赵国,但秦王最终还是决定发动进攻,结果兵败如山倒。白起在撤退时冷冷地说道:看吧,我说过不听,结果便是失败。后来,秦王愤怒至极,亲自去请病中的白起出征,但白起以自己病重为由拒绝了。最终,白起被罢免,甚至被迫自杀。临终时,白起淡然地说:我活该死。这句话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悔恨与自责,似乎他在这一刻也在为自己的决策和所做的事情进行自我赎罪。 另一位因屠戮而臭名昭著的名将是项羽。项羽以暴虐和屠城闻名,《项羽本纪》中多次记载了他屠杀百姓和降卒的事件。最为人诟病的,是他坑杀了章邯带来的20万秦军降卒。项羽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举动,背后有诸多原因:粮草不足、秦军士气低迷,以及各诸侯对秦国的仇恨等,这些都成了他屠戮的借口。然而,这一杀戮行为给项羽的内心带来了无法抚平的创伤。最终,项羽选择自杀,他认为天要亡我,这种心理负担或许正来源于他在战争中所做的暴行,特别是那次屠杀降卒,成为了他无法逃避的噩梦。 李广,这位一生未能封侯的将军,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李广的梦想是封侯,但命运似乎总是与他作对。尽管李广屡屡立下战功,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功绩总被抹去,最终他空手而归。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李广屡遭阻碍,特别是白马盟约,让他失去了获得封侯的机会。李广曾与一位望气术士谈过心,他反思为何身边的人都能封侯,而自己始终无缘,最后得出结论:我因杀了八百名投降之人。杀降成了李广心中的永远痛楚,他无法释怀,最终选择了自杀。这个决定似乎是他为了摆脱内心深处的负罪感和无解的心结所作出的解脱,杀降带来的心灵煎熬,最终将他推向了绝路。这三位名将,尽管因不同的原因走向自杀,但他们无一例外,都在心理上承受着来自杀降行为的巨大负担。与此相对,历史上也有一些将领在屠戮降卒后,毫无心理波动。比如五代十国时期的贺瑰,他曾带兵与朱温对抗,最终兵败选择投降。恰逢一场大沙尘暴,朱温认为这是天命,要他展开大规模的杀戮。朱温冷血无情,从未有过任何心理负担,最终死于亲生儿子朱友珪的手中,被冯廷谔刺杀。朱温的死亡,恰恰是因为他一生缺乏悔悟和人性,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历史上,许多名将因杀降而产生心理负担甚至选择自杀。与此同时,历代皇帝对待降卒的态度也备受重视。明成祖朱棣曾特别告诫将领:不得杀降卒。这句话反映了他对战争残酷性及对生命尊重的深刻理解。 孙子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提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若能够通过智谋和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尽量避免战争,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动用武力。而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强调,兵者,不祥之器,这是对战争暴力的深刻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