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李氏王朝时期,朝鲜曾多次发生严重的饥荒,这些饥荒通常是由天灾与人祸共同造成的。其中有一场饥荒持续了十多年,连续的旱灾、虫灾以及水灾使得庄稼几乎完全绝收。与此同时,政府对百姓的漠视和持续的高额赋税、强制劳役,让贫困的百姓更加苦不堪言。这场持续了多年的灾难导致了成千上万的人死亡,死亡人数可能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在这场浩劫中,朝鲜沿海地区的人民幸存率相对较高。表面上看,似乎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人们能够捕鱼而得以生存。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的简单。由于长期的苛税和劳役,即使渔民抓到鱼,他们也只能上缴给官府,几乎没有任何剩余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且没有足够的食物,体力也很难恢复,捕鱼的效率自然也无法提高。 那么,为什么朝鲜沿海的居民能够在这场大灾难中存活下来呢?根据朝鲜文人李裕元在《林下笔记》中的记载,这些渔民之所以能挺过困境,正是得益于一种特殊的鱼类。李裕元在书中提到,有一天,咸镜道明川郡的一位姓太的渔民在捕鱼时意外捕到一种他从未见过的鱼。由于不敢贸然食用,他决定将鱼献给咸镜道的观察使大人品尝。大人尝过后,觉得这条鱼味道鲜美,于是他开始询问民间这种鱼的名称。然而,居然没有人知道这种鱼的名字。于是,他将这位渔民的姓太和明川郡的明字结合,给这种鱼取了个名字,称其为明太鱼。 由于味道极好,这位大人决定将这种鱼进一步推广。他命令沿海的渔民专门捕捞明太鱼,希望通过上贡来博取更高层次的青睐。渐渐地,渔民们捕捞明太鱼的技术越来越熟练,收成也越来越好。在上贡之后,他们得到了官府的表扬,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而多余的鱼则能留给自己,成为了他们重要的食物来源。 如果《林下笔记》中的记载属实,那么对于当时的朝鲜百姓来说,明太鱼无疑是他们生存的希望。 时至今日,朝鲜仍然保留着食用明太鱼的习惯,甚至将其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在朝鲜,许多人会在开店或搬家的时候,将明太鱼干挂在门口,以祈求家庭安康、事业顺利。韩国和我国朝鲜族也有类似的习俗,甚至在一些朝鲜族的传统歌曲中,都有《买明太鱼》这一曲目,这足以体现明太鱼在他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黄线狭鳕,学名为Gadus chalcogrammus,就是我们所说的明太鱼。这种鱼广泛分布在太平洋北部的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等海域,也常见于从加利福尼亚到北阿拉斯加的渔场。 黄线狭鳕的体形细长,颜色从橄榄绿到棕色不等,身上常有淡淡的斑点或花斑,侧面呈银色,腹部则是白色的。它们的鳍部有些特别,通常有三个背鳍和两个臀鳍,且第一个臀鳍呈浅色,而其他鳍则为暗色。黄线狭鳕的下颌略微突出,上颌相对较小,下巴的胡须很短,部分个体可能没有。 成年黄线狭鳕的活动深度可以达到366米,但大多数黄线狭鳕生活在100至300米的深度之间。它们对海水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尤其喜欢较冷的水域,因为这样的水域能够支持它们主要食物——如桡足类、磷虾等浮游动物的繁殖。因此,在冷水区,黄线狭鳕的数量通常会更多。 时至今日,黄线狭鳕仍然是朝鲜海域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尽管其捕捞量近年来已大幅下降。自20世纪初以来,黄线狭鳕的捕捞量经历了剧烈的波动。1930年代捕捞量曾达到顶峰,但在1940到1960年代急剧下降,1970到1980年代略有回升,1990年代又进入下降趋势,2000年代以后几乎陷入崩溃,且由于朝鲜政策的原因,捕捞数据现在也无法获得。 对于黄线狭鳕数量下降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三种可能的解释:过度捕捞、海水温度上升以及生态系统的变化。当然,这些因素可能是相互作用的结果。 尽管如此,黄线狭鳕的经济价值仍然不可忽视。它的总捕获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其他常见的经济鱼类,是全球第二大捕获量的鱼种。黄线狭鳕的加工产业在相关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黄线狭鳕生产和出口国,每年加工量达到了30多万吨。然而,尽管黄线狭鳕的经济价值很高,但我国大部分地方的人们却并不热衷于食用这种鱼。原因并不在于它不好吃——实际上,黄线狭鳕的鱼干炖汤或烧烤后味道非常鲜美。但由于我国各地鱼类资源丰富,许多地方并没有食用黄线狭鳕的传统,只有朝鲜族主要分布的延边地区和一些北方地区会食用。 相比之下,朝鲜、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国对黄线狭鳕的需求却非常大,尤其是黄线狭鳕的鱼油、鱼干和鱼籽。在日本,明太子(即明太鱼的鱼籽)非常受欢迎,并且自二战后便成为了日本的一种流行食物。 既然我国国内需求不高,海外市场的需求却十分强烈,那么将黄线狭鳕加工后出口到其他国家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于是,中国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黄线狭鳕生产和出口国。 吉林省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黄线狭鳕加工中心。当地有许多工厂利用酶解法提取鱼油,并通过先进的分离技术制造出高质量的鱼油。俄罗斯甚至会将捕捞的黄线狭鳕运输到吉林,让当地的工厂加工鱼籽,再运回俄罗斯销售。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吉林的黄线狭鳕加工产业就已相当成熟。渔民从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捕捞黄线狭鳕,通过海运运至中国大连港,再转运到吉林进行加工,最终销往朝鲜、韩国和日本。这样的贸易模式被称为两头在外型。 此外,黄线狭鳕的鱼糜也备受欢迎,许多人在食用鱼排或蟹肉棒时,实际上正在吃黄线狭鳕制成的产品。 这些产业不仅为吉林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还为当地经济创造了可观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