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8年,魏国的魏文侯指挥大将乐羊带兵攻打中山国,经过三年的艰苦战斗,最终才拿下了这个国家。魏国作为战国时期最早崛起的强国之一,原本以为能够轻松取得胜利,但却遇到中山国的顽强抵抗,为什么赵国没有阻止魏国越境攻击中山国呢?
首先,了解赵国与中山国的关系非常重要。中山国由白狄鲜虞氏建立,而白狄是一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最初,狄族和晋国的关系较好,曾有一段时间,晋国的许多国君娶了狄族的女性为妻。晋文公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母亲就是一位狄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在晋文公执政时期,晋国开始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设立了六卿制度,统领军队和政务的职务分配给了非公室的诸大夫。这个过程中,晋国的公室逐渐衰弱,权力集中到了范氏、荀氏、赵氏、魏氏、韩氏等六大家族的手中。由于这些家族之间不断争斗,矛盾加剧,导致了大规模的内战,白狄鲜虞氏也被卷入其中。鲜虞氏曾公开支持荀氏和范氏,帮助他们与赵氏对抗,从而与赵氏结下了深仇。 这场大混战最终以荀氏和范氏的失败告终,赵氏对鲜虞氏的报复迅速展开。公元前489年,赵简子亲自带领军队进攻鲜虞氏,并成功摧毁了中山国。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山国的创建可以追溯到更早时期,最早由中山侯稳建立,并得到了周天子的册封。中山国当时还曾拥有独立的政治地位。 然而,中山国的命运并未因此而平息。在赵国的攻势下,中山国受到了沉重打击,直至公元前457年,赵襄子命令进攻中山国,彻底消灭了中山国的独立性,扶植中山文公作为傀儡。晋国的荀氏和范氏在战争中彻底失败,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晋国的权力结构因此发生了变化,逐渐由四大家族分割。 这一切的发生,不仅改变了中山国的命运,也影响了赵国的战略部署。在这个过程中,赵国开始着重向北扩张,攻占了代地。这一地理位置的争夺,为赵国提供了大量的兵员和战马,并且有助于抵御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侵扰。虽然赵国在北方的扩张让国家日益强盛,但内部却出现了严重的继承问题。赵襄子死后,将政权交给了庶子赵桓子,结果赵桓子的所作所为引发了大规模的内讧,赵氏元气大伤。 与此同时,魏国的形势也非常复杂。魏国在三家分晋后的发展同样面临困境,魏国的疆域呈现出哑铃状,主要由河东和河内两个地区组成。魏国控制了中原的交通枢纽,地理上占据优势,但由于地势平坦,周边的各个诸侯国很容易对其发动攻击。魏国虽然发展迅速,但面临着严峻的安全挑战。 为了确保魏国的生存,魏文侯必须在东面和北面找到突破口,解决魏国所面临的困局。他决定将目光转向中山国。魏国与赵国的关系复杂,魏文侯的战略目标就是借道攻打中山国,突破赵国的控制。赵国的宗主赵烈侯虽然知道魏国的意图,但考虑到魏国与赵国的深厚关系,最终同意了魏国越境进攻中山国。 当时,赵国的内外问题众多,而魏国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机会,通过进攻中山国来削弱赵国的力量。中山国的位置对赵国的安全构成威胁,而魏国的介入,虽然使得赵国短期内没有受到直接攻击,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对赵国控制力的削弱。总的来说,中山国的命运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魏国、赵国以及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博弈,展现了当时各国为争夺地盘、削弱对手而采取的各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