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每个中国少年必读的经典。在这些名著中,《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塑造,成为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讲的正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小故事,当然,这个故事绕不开三国时期的伟大人物——诸葛亮。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象征,更是忠诚与责任感的化身,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果诸葛亮能活得更久,或许魏国能否最终取得胜利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今天,我们要讲的,正是诸葛亮一生未能实现的心愿——北伐的故事。《三国演义》中写道,诸葛亮为帮助汉王室恢复统一,曾六次北伐,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却充分展示了他帮助汉室统一天下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
有句古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做事要趁势而为,第一次的成功往往是最好的。所以,诸葛亮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开始他的第一次北伐。他的计划非常周密,首先进攻陇右作为跳板,然后兵临渭水,直指长安。可是,计划永远是用来打破的。
在诸葛亮成功拿下陇右后,魏国开始反击,派兵进攻蜀军。这时,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点,直接关系到整个战局的走向,那就是街亭。街亭是连接蜀地与北方的重要交通要道,谁控制了街亭,谁就能占据主动权。这个故事的关键,就发生在这里。
在《三国演义》中,大家都学过“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正是源自这一事件。街亭如此重要,必须有人守卫。诸葛亮左思右想,最终选定了谁来驻守街亭呢?马谡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带领军队守住这道关键的防线。刚开始,诸葛亮不同意,因为街亭对于整个战局至关重要,但马谡坚定请求,甚至愿意为自己的决策立下军令状。在古代,军令状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表示一旦失误,后果自负。看到马谡如此有决心,且平时表现也不错,诸葛亮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叮嘱他要严格执行计划。然而,最终的结果证明,马谡辜负了诸葛亮的信任。
街亭失守,虽然蜀军和魏军的实力相差不大,但并不是因为诸葛亮指挥失误,而是因为马谡擅自改变了诸葛亮在出发前为街亭布置的战术。就如同那句名言:“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次,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智谋上不相上下,但蜀军最终败北的关键,还是出在马谡的失误上。
街亭失守之后,司马懿趁机兵临西城,这时,诸葛亮身后几乎没有任何兵力,面对司马懿的十万大军,他该如何应对?如果是你,面对如此绝境,是选择自尽,还是选择投降?然而,诸葛亮选择了第三种方式,那就是后来成为“三十六计”之一的“空城计”。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计谋,只有智勇双全的指挥官才能想得出来。
在空城计中,诸葛亮大开城门,让几名仆人清扫街道,而自己则在城楼上悠闲地弹琴。司马懿本来打算趁机攻城,但看到如此情形,又觉得诸葛亮这么“狡猾”,应该是设了圈套,犹豫不决的他最终决定撤军。
这就是著名的“空城计”,它专门针对那些过于聪明、怀疑心太重的人。而问题来了,司马懿真的中了计吗?根据司马懿临终时的一句话,他的内心其实早已有了预判:“吾事魏历年,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司马懿虽然表面上撤军,但他实际上并不愿轻易放过诸葛亮,因为他深知,诸葛亮才是自己最大的对手。由此可见,司马懿其实是故意撤兵,避免丧失对手。也正因为这样,司马懿最终能够稳稳地掌握魏国,赢得最后的胜利,也可以说是有其深远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