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建立之后,沿用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拥有非常高的权力,辅佐皇帝处理朝廷事务,地位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到了汉武帝晚年,出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情况: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并没有让丞相来辅佐年幼的汉昭帝,而是任命了自己身边的亲信霍光作为顾命大臣。这就让人疑惑了,按理说丞相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为什么汉武帝选择霍光呢?他为何突然弃用丞相?
一、削弱丞相权力
其实,汉武帝这一决定并非偶然,而是他刻意为之。自从汉武帝亲政开始,他就不断削弱丞相的权力和地位。最初,汉武帝的舅父田蚡担任丞相。田蚡利用自己的身份,显得非常傲慢无礼,常常在朝廷上占据很长时间,甚至会一直坐到大半天,“所言皆听”。他推荐的人在朝廷上迅速升职,甚至有些人从普通百姓起步,一跃成为二千石,权力甚至能影响皇帝的决策。汉武帝对此极为不满,曾愤怒地说:“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这表明汉武帝对丞相的过度权力已经心生忌惮,觉得这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威。
因此,汉武帝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削弱丞相的权力。首先,他频繁更换丞相,任命了十二位丞相,这个数字在西汉历史中是最多的,而且每位丞相的任期都非常短,有的不到一年。其次,汉武帝有意任命一些能力较差的人做丞相,例如石庆和赵周等人,这些人没有什么突出才能,只能充当一个名义上的职位。最后,汉武帝还通过严厉的法律手段来限制丞相的权力,甚至有些丞相因小事而被处死。这一系列举措的目的,就是削弱丞相的地位,防止丞相权力过大,威胁到皇帝的统治。
二、支持内朝官员
在削弱丞相权力的同时,汉武帝也开始支持和扶持一批新的官员。这些官员大多数来自民间,并非皇室贵族,但他们与汉武帝关系非常密切,通常是从汉武帝身边的侍从做起,这些人被称为内朝官。内朝官不仅在朝廷中地位特殊,而且他们拥有进入宫禁的自由。比如,卫青和霍去病虽然有外戚的背景,但他们都是从内朝官员做起的,与皇帝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
这些内朝官的权力逐渐增强,甚至开始掌控朝廷的军权和决策权。内朝官包括大司马、将军、侍中、常侍等,他们负责朝廷的重要事务和军队指挥。尤其是大司马和将军,掌握着军权;侍中和常侍则是皇帝的亲信,参与朝廷的各项决策。内朝官的权力逐渐超越了传统的丞相,使得内外朝制度逐步形成,内朝官的权力开始压倒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
三、顾命大臣霍光
在临终时,汉武帝将自己的幼子汉昭帝托付给了霍光,并将他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负责辅佐年幼的皇帝。同时,汉武帝还为霍光安排了两位副手,他们分别是车骑将军金日磾和左将军上官桀。这三个人都是内朝官员,他们长期在汉武帝身边,因其严谨、稳重的性格,深受汉武帝的信任。因此,汉武帝完全信任霍光,把年幼的汉昭帝交给他照看。
当时,丞相的位置由田千秋担任,田千秋是齐国王室的后裔,虽然拥有贵族血统,但在汉朝并没有显赫的地位。自从巫蛊之祸后,田千秋借助汉高祖托梦的事,得到了汉武帝的提携。田千秋为人谨慎小心,完全听从霍光的安排,尽管他是丞相,但在霍光辅政后,他始终保持沉默,不敢发言。因此,虽然霍光并不是丞相,但实际上他掌握的权力远超丞相,汉武帝也早有这样的安排。